《红楼梦》的独特艺术:“花”与女性命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独特艺术:“花”与女性命运前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关于女性命运的大悲剧,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以往研究者多偏重于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及人物形象的开掘,较少关注这一主题是怎样在文本中具体呈示的。

《红楼梦》首次以长篇巨制的形式来专门表现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伟大胸襟,而作者也确实匠心独运,精心地选择了“花”这个最能代表女性的意象,并以此来象征女性的美与悲剧命运,从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概括,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由衷歌唱与深沉怜悯以及对黑暗社会的强烈谴责。

在这里,笔者想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力求阐明作者是如何通过“花”来完成女性美的塑造,及其遭受毁灭的悲剧之揭示的,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从艺术的角度来把握文本深刻的思想内蕴,丰富创作经验与艺术视野,更好地促进对经典作品的消化吸收,使得后人能够以此为借鉴创作出丰韵更加完美的作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望能稍解作者之诗心。

一青春女性的悲剧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这部千古奇书的主题。

在凡例中,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亦可使闺阁昭传······”在“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中,“石头”批评前代说部“逐一看去,悉皆
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并表示自己的“身前身后事”可以“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而甄士隐梦中闻一僧一道对话,僧人也说:“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

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

”在第五十九回中,作者曾借春燕之口,提到宝玉曾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儿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在第七十七回,司棋被逐出贾府,周瑞家的押着她出门,一刻儿也不许逗留,可巧正值宝玉从外头进来,看着这种情形,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的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些都表明此部书的主题是关于青春女性的。

周汝昌老先生认为,曹雪芹是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来谱写天下众女儿的悲歌——《红楼梦》,对此,我是非常同意的。

同时他又指出,曹雪芹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即以“群芳诸艳”来象征“自己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这真是领悟了作者的伟大思想与艺术特色。

本文主要探讨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主题的详细阐述请参考周老先生的专著《红楼小讲》以及俞平伯、李希凡与蓝翎等人的有关文章。

曹雪芹可谓中国女性的知音,又秉赋着古代文化精神,首次以“花”与女性的天然联系来结构一部大书,使得女儿形象大放异彩。

据上所述,很显然,女儿者,青春女性也,而青春又是美的精华,并且“金陵十二钗”正是“花容月貌”之妍的青春女性,所以在这一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作者表达的自然就是对青春女性的赞美与哀悼!是对青春、美与爱情遭受毁灭的深切同情!更是对她们不屈精神、独立人格的热烈歌颂!
南宋词人刘克庄有一首《卜算子》这样写道:“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我认为这就是对群芳诸艳的总体写照。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光无限好,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而彼此并不相凌虐,各显妩媚与高洁,可到头来,终又被东风无情抛闪。

“飞红一片减却春”,更何况“飞红万点”,岂不真真使惜花人“愁如海”?女儿也是仪态万方,芳姿各异,灵秀可人,但在封建社会之前呢,她们自降浊世,韶华本就转瞬即逝,更又被社会的恶势力冷酷摧残,最好的结局也只落得个“一抔净土掩风流”,有的就“零落成泥碾作尘”,悲惨不可言!“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

[①]然而前人的诗句都是零零散散,现在,曹雪芹以其天才般的思维对之进行创新并发扬光大,堪称“奇绝”!曹雪芹知道女儿之人生遭际正如鲜花之“随逝水”、“委芳尘”,在第五回这一全书的总纲中,他明显地点出了这个千古美喻,“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其中“飞花逐水流”乃《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的同义语,根据周老先生的看法,大观园中的“沁芳溪”更是这两句诗的精华,何其雅艳!何其悲恸!如果这还不够明了的话,那么宝玉在太虚幻境所闻之天香“群芳髓”,所品之仙茗“千红一窟”,所饮之灵酒“万艳同杯”,则用谐音法透露出“碎”,“哭”,“悲”。

这有前人点评为证,“护花主人”曾评曰:“茶名'千红一窟’,酒名'万艳同杯’,言目前虽有千红万艳,日后总归抔土一穴。

同是点花语,不是赞仙家茶酒”。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说的更加明白:“名其茶曰'千红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字字文采斐然,句句意境优美,实是蕴藏着大痛苦也!这是对“花之凋零,春之践踏,美之毁灭”的沉痛哀悼!这是对罪恶社会的极度愤恨与强烈批判!
二饯春节“葬花”
受周汝昌老先生的启发,我也认为“葬花”乃作品一大关目,是文之核心,是篇之枢纽,这正与作者哀悼女性悲剧命运的思想相通。

而黛玉、宝玉又是极敏感之诗人,最早呼吸到了这一悲凉之雾。

第二
十七回中开头明写“尚古风俗”以芒种日为饯春节,闺中女孩皆盛妆集会,因这一天众花皆谢,花神退位。

不知是否真有此风俗,但不失为一种奇思妙想,很有艺术情趣。

脂砚斋也有批曰:饯春节的事,不问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罢了。

也就在这一回中,林黛玉“埋香冢”、“泣残红”,哭成“诗谶”《葬花吟》,动人魂魄,读之潸然而泪下。

脂批云:“《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可见葬花之深刻寓意,所谓“归源”正如同百花之随流水,三春去后,群芳殒落,人去楼空,“明年闺中知有谁”?
说到葬花,不能不提宝玉。

在第二十三回中这样写道:“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

”一会儿黛玉也来了,并且是“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与宝玉一起把剩下的桃花葬在她早已准备好了的花冢,这实际是第一次“葬花”,所葬者桃花也。

由此,我们也可知葬花的主角实乃宝黛二人,大家都记得他的名言吧:“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子们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

”作者还借甄宝玉之口说道:“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呢!你们这种浊口臭舌万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要紧!但凡要说的时节,必用净水香茶漱了口方可;设若说错,便要凿牙穿眼的。

”至于宝玉其他行事语言,点点滴滴均可明鉴。

第二十七回又是先写宝玉“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铺了一地”,于是“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

”这一日正是芒种节,黛玉早已独把花锄来了,于是我们借宝玉的光,方才听到这悲痛欲绝、哀感顽
艳之词。

试看首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闻之令人心碎,花儿开放在大自然中,“一年三百六十日”中既有日月雨露相滋润,更有“风刀霜剑严相逼,”故而“明媚鲜艳能几时?”花开时争相观赏,花落又有谁见了?世人太庸俗浅薄,大多只专注于女儿的“天生丽质”,一旦人老珠黄,便见异思迁,哪管往昔的卿卿我我?女性简直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没有一点独立的人格与自由。

于是黛玉又“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香丘”、“艳骨”不是很明显在隐喻女性吗?为了让花儿不被“践踏”,黛玉便把它们埋在小花冢里,除了黛玉,谁还能有如此细致的心思?然她又想到自己的将来或许还不如花儿,于是情绪更加悲戚,试听:“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什么样的哀伤啊!但其中又充溢着一股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傲岸之风!“东风无力百花残”,红颜凋零无人怜!这与秦氏托梦给凤姐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何等的相似!在第二十八回开头紧接着又写宝玉在山坡上听黛玉吟此诗时的感受:“先不过点头称叹;此后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道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 宝玉由听诗而引起的这一系列联想,不正是对“诗谶”的解说吗?第七十回中,黛玉又作《桃花行》一首,另有一番风姿,其实还是“诗谶”,宝玉读之,“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

”两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这一篇中,黛玉借桃花抒写心中愁苦,此时她已是“帘中人比桃花瘦”,故而见“庭前春色倍伤情”,所以又“泪眼观花”,最后落得个“泪干春尽花憔悴”,及至听得“一声杜宇”,春天便归去了,帘栊中也已空空,明月也只能空照。

字字写“花”、写“春”,可深意
在在指向那些美眷如花的“女儿”。

书中还有一处写到葬花,即第六十二回:“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挖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上,又将些落花掩了,方撮土掩埋平伏。

”这一天正是宝玉生日,也即这一天正是芒种节(具体论述可参看周汝昌老先生的《红楼小讲》),也即书中所说的饯春节,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宝玉的居处叫“怡红院”,他自己起的一个绰号是“绛洞花王”,慧眼人不是一看即知其中深意吗?并且在第七十八回中,宝玉白天再次去看望晴雯的停柩时,却已被她哥嫂焚化了,心中之凄凉悲痛可以想见。

不一会儿又被父亲叫去,做了一首咏姽婳将军林四娘的长篇歌行,这更是对女性的由衷赞美,令人肃然起敬!于晚间回至园中,“猛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环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不觉又欢喜起来”,当即就做了一篇奇绝新特的《芙蓉女儿诔》,红学家多已指出,这实际是为黛玉写的祭文。

在第六十三回中,黛玉掣的花签即是芙蓉花,又知晴雯乃黛玉的影子,这有文可证,第七十四回里王夫人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而且黛玉也刚好听到了这个诔文,更奇的是宝玉把“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命薄”之后,“黛玉听了,陡然变色,”又有“无限狐疑”,可见此中大有深意。

“最近一位研究者指出:曹雪芹名其轩为悼红;悼红者何?即饯春是,即葬花是。

所以雪芹在书中安排黛玉葬花——埋香冢畔,暗泣残红——实是让黛玉来'代表’他,一抒悼红之恸。

”[②]由此可知,黛玉乃“代语”也。

这样说来,宝玉乃饯春葬花的“真正主角”,祭文中写道:“茨蓍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除。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几句真有几千斤重!虽然作者强调“大旨不过谈情”,并借此造成此书“非伤时骂世之旨”、“毫不干涉时世”,只为“闺阁昭传”的假象。

这正如脂批所说:“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她还说“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是不少的,并提醒“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可见,我们必须透过表象方能明白:正是因为作者亲眼目睹了这些“天生丽质”
的女孩被她们所生活的那个黑暗社会所制约、所毁灭,他才誓要为她们立传,为她们鸣不平,才会对戕害她们的恶势力大加挞伐:“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之有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这是多么强烈的控诉和深沉的感慨!这不恰好印证了众女儿“平生遭际实堪伤!”而黛玉的生辰是二月十二日,这一天叫“花朝”,乃是百花生日,所以她是花之精灵,是“芙蓉仙子”,是司百花之神,可谓群芳诸艳的象征,两人交相辉映,共同见证了这些“薄命女”的离合悲欢。

三女人花:怒放的生命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再发也只能“相似”而已,而“闺中”却不复有人,所以何不做一朵怒放的鲜花,傲视东风!书中众女儿各有其可歌可泣可惊可叹的人性美,各有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遭际!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反映了作者妇女观的进步性和深刻性。

青春,鲜花,诗歌,三者的完美结合共同完成了对女儿形象的塑造,周汝昌在《红楼小讲》中有一讲专门谈到“《红楼》花品”,受此启发,我认为曹雪芹以重笔特笔来写的花,有杏,桃,海棠,菊花,红梅,芍药,芙蓉。

次者,石榴,荷花,水仙,牡丹,蔷薇,玫瑰,桂花等等,至于仅仅一举其名而未有实笔的,尚所不计。

同时作者于书中又明白点出众女儿是“群芳”,(这见于第六十三回的回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原应叹息”的“四春”,众丫鬟的名字,以及芳官、蕊官等十二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花”有关。

由是观之,《红楼梦》处处以花喻人,人花互喻,可谓充满“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盛景,可不久之后,竟然“人面不知何处去”,只剩“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样写还太浅了,于是作者又煞费苦心地赋予这些女孩各种各样的才情与灵气,并让几个更出色的女孩儿赋诗吟咏,特别注重表现她们的独立人格与精神境界,把其各自的真性情灌注于诗词言语之中,同时尽量让其所咏之物的“品质神韵”去暗合吟咏它的人。

因而
才更加生动地刻画出她们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妙风姿与纯洁天性。

有了如此精彩的展示,怎能不让人痛惜她们“荡悠悠”的“芳魂艳魄”!怎能不让人惋惜其“独卧青灯古佛旁”的悲惨际遇!
我们知道,香菱是全书开篇的第一位“真应怜”的女孩,而且贯穿始终,实际上象征了封建社会里众女儿共同的悲剧命运。

解盦居士《石头臆说》[③]中说:“英莲则为甄士隐之女,娇杏则为贾雨村夫人,可见应怜者是真,侥幸者是假。

开卷以此两人相提并论,即寓全书之旨矣。

”我认为这种说法大致是合理的。

英莲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祸起”)带着玩儿而被恶人拐去卖与冯渊(“逢冤”)做婢,可那拐子又悄悄卖与薛家,致使冯渊被打死,这样她就成了“呆霸王”薛蟠的小妾。

受了拐子多年的折磨不说,刚遇上个能救自己出苦海的好人,竟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结果被“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使气”的薛蟠抢去,更被“葫芦僧胡判葫芦案”,日后磨难悲苦可想而知!后来随薛氏母女进京住在荣府梨香院,实乃“离乡怨”也,在在暗示其颠沛流离的身世。

第五回中她的册子上“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可见她的苦难之深重。

她看着园中姐妹,与自己年龄相仿,一个个读书识礼的,还聚社做诗,心中好生羡慕,不愿久处于人下,遂努力与命运抗争。

“莲者,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终有第四十八回的“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她经过刻苦学习,又加黛玉指导,终于也得佳句,《咏月诗》中最后一句:“何缘不使永团圆?”曹雪芹让香菱咏月是有深意的,她在元宵月夜被拐,历尽磨难悲辛,所以由她作此语,非常合适,这又是在黛玉的指导下取得的成绩,故预示着宝黛永难团圆,同时也可看作对普天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深沉感叹!在第六十三回中她掣的签是“连理枝头花正开”,“看似喜庆,实际这正是作者一贯的'狡狯’手法,只起歇后语的作用,因为这句诗出自宋代朱淑贞《落花》(一作《惜春》)诗,真意全在后一句——'妒花风雨便相催’。

”[④]这催命“风雨”即为悍妇夏金桂。

其实就在前一回斗草一节中,当香菱向豆官等人解释说:“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

”的时候,豆官就反
问她:“依你说,······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这似是玩笑话,却暗示了其结局,即因“金桂”而与薛蟠成仇,尽管她小心侍奉,终究在他娶了“桂花”之后,受尽凌虐,“竟酿成干血之症”,“病入膏肓”,不久便死去。

她的死亡应该是最晚的,因为她是贯穿全书的“红线”,她的死亡象征着众女儿都已经“魂归离恨天”。

她的悲剧是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者的悲剧,是一个封建社会里普遍的悲剧。

如果我们细考文本,将会发现“金陵十二钗”都各自对应着一种“花”,或许有的女儿对应着几种,如上文的英莲又叫香菱。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很明显地写出了这一比喻关系,此回书精彩绝伦,女孩儿们齐集一堂,吃酒嬉戏,好不热闹,于是宝玉提议“占花名”,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黛玉的诗才,这次黛玉掣的签是芙蓉,“众人笑曰:'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

’”可见芙蓉花正是黛玉的象征。

她的《咏白海棠》风流别致,充溢着灵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何等新奇又何等贴切!简直让人绝倒!至于《咏菊》、《问菊》、《菊梦》更是被李纨评曰:“第一,第二,第三,”三首俱佳,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其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句句体现了其孤傲幽怨的内心世界与非同流俗的精神追求!的确,“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

”[⑤]她的咏絮词《唐多令》尤其悲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逑。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让人不忍卒读,“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

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自称'草木之人’巧妙对应。

”[⑥]第六十三回中她所掣签上写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

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
是为了隐去原诗的前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

’全诗是歌行,不是句句都可比附的。

不过,能切合黛玉的也不是只有最后两句,上承的'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四句,就与她《葬花吟》中一些诗句很像。

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像'枝上花’一样,经不起'狂风’摧折,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避祸出走那阵骤然而至的政治'狂风’的袭击”[⑦],更可见其可怜命运!黛玉纵有“咏絮才”,又得宝玉之真心,“终于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

她的悲剧是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悲剧,是一个不愿谙世事者的悲剧,也是其性的悲剧。

说了黛玉,自然得说说宝钗。

在第六十三回中,宝钗第一个掣签,上面画着一枝牡丹,配着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众人都笑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可见牡丹者宝钗之象征也。

牡丹是富贵之花,有身份,有地位,宝钗也是大家闺秀,处处以封建正统礼教说话行事,不过偶尔也有心思难掩之时。

签上诗句“出自唐罗隐《牡丹花》诗,所引句的后四句是:'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因韩弘为中书令后,曾命将长安的牡丹都斫去,以改变都人耽玩的风气。

宝钗签上的诗句,虽切合她感情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但作者此句的主要用意,还在于隐原诗的末联('芙蓉’句也与黛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

这里韩弘石借来比宝玉的。

因为,'功成’一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宗教意识的'彻悟’。

所以,皈依佛门、修炼得道等,都可以说'功德圆满’。

宝玉的'悬崖撒手’,正是一种斩断缠绵情意,不肯'效儿女子’之态的决绝行为;而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华’,寂寞地了却'此身’(太虚幻境中宝钗的曲子名《终身误》,也是这个意思)。

签上诗句明明是褒其艳丽动人的,谁知恰恰是在说她终生寂寞。

”[⑧]另外,如果就其诗词稍作分析,我们便可更加清楚地看到她的精神取向与命运遭际。

在第三十七回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宝钗第一次显露诗才即夺冠,我们看她怎样咏白海棠,首句“珍重芳姿昼掩门”,第五句“淡极始知花更艳”与末句“不语婷婷日又昏”均可令人想见其端庄素雅,李纨评曰:“若论含蓄浑厚,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