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坎儿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坎儿井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
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加深理解词语,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
自学本课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
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
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
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
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
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①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③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
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
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
4。
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
5。
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1)有些词语的解释:
运河—运,运输。
盆地——盆,盆子。
盆地因地貌向盆子一样四周高中间低而得名。
现代化——使……变得现代。
化,表示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富饶——指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语义较重,多用于形容国家,徒弟,城市,乡村等。
“富裕”指财务充足有余,多用于形容家庭,生活等。
无垠——一般用于描写自然景物,为书面语。
“无边”常和“无际”连用,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干涸——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用于书面语。
“干枯“是多义词,多用于口语。
音信——指往来的信件和消息,一般用于人。
“信息”指各种消息,使用范围广。
性命——只用于人和动物,为书面语。
“生命”用于所有生物体,使用范围广。
取代——侧重排除他人或她物而占有其位置。
“代替”只是“以甲换乙”,可与“互相”,“彼此”等词语搭配使用。
构成——常含有“被动”的意思,“组成”则含有“主动”的意思。
察看——强调为了了解情况而细看,“查看”侧重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
修建——和“建筑”都指道路等的施工,“修建”使用范围更广一些。
给予——多用于抽象事物,为书面语。
“给”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四)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作业】
1. 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 抄写词语。
3. 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教学目标】
1。
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运用新句型。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7分钟~10 分钟)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坎儿井的水从哪儿来?
2.坎儿井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神话中的坎儿井和火焰山是怎么形成的?
4.在神话中,人们为什么要从地下引水?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
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
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
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四)串讲课文
1.第一段(1-2自然段)
叙述坎儿井的概况。
(1)讲述坎儿井的位置及其作用。
(2)讲述坎儿井的结构。
(3)学习句型:
“之所以…是因为…”
这个举行表示因果关系,先说结果,然后说原因。
例如
1)新疆的瓜果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特别天的缘故。
2)我们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我们信任你。
2.第二段(3~4自然段)
叙述了一个流传在新疆的有坎儿井的故事。
(1)天神降服了巨龙,于是出现了火焰山和吐鲁番盆地。
(2)天神引来了一条河,河水滋润着大地。
(3)巨龙挡住了河水,人们挖坎儿井引水。
(五)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3。
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 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学会新的句型。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2. 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第六自然段(4分钟~6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坎儿井为什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2)现在人们怎样灌溉土地?
3)人们是怎样对待坎儿井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
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
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
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一)串讲课文
第三段(5~6 自然段)
1.新的灌溉方式取代了坎儿井。
2.人们建了博物馆,并开发旅游。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课时学习课文(运用)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
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
〖复习旧课〗
(1)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
文比赛。
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
人,同学评议。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坎儿井的故事,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义等。
(三)读的训练
(1)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
(2)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
【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
3.做练习。
第五课时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
2 .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
(10分钟-15分钟)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1)关于坎儿井,你还知道什么?
2)新疆虽是干旱地区,但水资源比较丰富,你能给大家谈谈吗?【作业】
1. 围绕“坎儿井”写一篇短文。
2. 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备课者:买买提奴尔马赫穆提。
审批意见:
组长签名:
审批日期:200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