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怀古
【2019-2020】马戴《楚江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戴《楚江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楚江怀古①唐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 云中君: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⑴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4分)⑵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⑴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
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⑵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
(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练习二⑴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
(4分)⑵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⑴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诗词赏析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诗词赏析楚江怀古三首唐代: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隰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
译文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注释微阳:落日的残照。
楚丘:泛指湖南的山岭。
木兰舟:船的美称。
典出《迷异记》:“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
”广泽:指青草湖,周长二百六十五里,与洞庭湖相连,是古代云梦泽的遗迹。
云中君:云神。
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此处亦兼指屈原。
竟夕:整个晚上。
赏析三首诗中,其一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忧苦之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楚江怀古三首》第一首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
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
斯时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对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仅仅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

篇一:楚江怀古阅读答案【注释】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云中君: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⑴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4分)⑵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⑴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
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⑵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
(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意思接近即可。
⑴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
(4分)⑵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⑴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⑵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相关阅读:篇二:楚江怀古阅读答案篇三:楚江怀古阅读答案篇四:楚江怀古阅读答案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马戴《楚江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马戴《楚江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人。
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
大中初,任河东(太原)节度使幕掌书记,以正直被斥,贬朗州龙阳(今湖南汉寿)尉。
官终国子博士。
马戴一生游踪甚广,北至幽燕,南涉潇湘,东游江浙,西临陇蜀。
生平与贾岛、姚合、顾非熊、殷尧藩等相友善,酬唱赠答,颇有诗名。
薛能《送马戴书记之太原》谓其“诗雅负雄名”。
严羽称“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沧浪诗话•诗评》)。
纪昀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
”(《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九)有《会昌进士诗集》一卷、《补遗》一卷。
【原文】楚江怀古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1] 。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2] 。
广泽生明月 [3] ,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 [4] ,竟夕自悲秋 [5] 。
【注释】[1]楚丘:楚地之山。
[2]人:作者自谓。
木兰舟:用木兰木制成的船。
《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3]广泽:指洞庭湖。
[4]云中君:楚人所祀之云神。
屈原《九歌》有《云中君》一篇,此借指屈原。
见:一作“降”。
[5]竟夕:终夕,彻夜。
【译文】露气凝聚寒意袭人,夕阳已经落下楚地的山丘。
洞庭湖畔的树上猿啼声不断,乘着木兰舟悠闲地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阔的湖面上缓缓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始终不肯降临,使我终夜苦思,独自悲秋。
【解读】诗原三首,此为第一首。
当是马戴被贬龙阳(今湖南汉寿)尉途经洞庭湖时作。
楚江,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
湖南属楚地,故云。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洞庭西望楚江分。
”楚江怀古,怀屈原也。
屈原以忠直被放,其自沉处即在洞庭湖边。
这组诗的第三首,有“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两句,即是“怀古”的注脚。
作者以正直被斥,贬龙阳尉,其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
今秋暮舟经洞庭,残阳落山,余辉返照,蒸腾的水雾闪着寒光,诗人身处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中之一叶孤舟,耳听哀猿悲啼,乱流急响,眼望明月渐升,苍山转翠,真有难以言传的悲凉落寞之感。
唐诗《楚江怀古》鉴赏

唐诗《楚江怀古》鉴赏唐朝:马戴【其一】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其二】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
《楚江怀古》古诗简介《楚江怀古三首》是唐代诗人马戴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妙风光,抒发了诗人贬谪远地的抑郁哀伤之情。
其中以第一首最为知名,此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用情细致模糊,风格凄丽动听。
《楚江怀古》翻译/译文雾露团团分散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单独悲秋。
《楚江怀古》解释⑴微阳:落日的残照。
楚丘:泛指湖南的山岭。
⑵木兰舟:船的美称。
木兰是一种秀丽的树木,高大的树干可以做船。
⑶广泽:指青草湖,周长二百六十五里,与洞庭湖相连,是古代云梦泽的遗迹。
⑷云中君:云神。
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此处亦兼指屈原。
⑸竟夕:整个晚上。
《楚江怀古》赏析/鉴赏此篇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
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
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艳羡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苦闷悲伤的心境。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此诗的'艺术风格,的确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
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出自唐代马戴的《楚江怀古三首》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隰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
1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赏析这组诗以第一首最为知名。
此篇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
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
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苦闷忧伤的心境。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此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
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
斯。
《楚江怀古》的审美观

《楚江怀古》的审美观作者:黄丰收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6期中国古诗词群星璀璨,浩瀚长河,每每谈及令人豪气顿生,韵味绕梁,低吟品味,涵咏不已。
写景细致入微,勾勒精神;抒情则旷达高远,荡气回肠。
鉴赏之余,总能品味思考着这些诗人的审美规律和写作构思脉络。
写作方法作者往往秘不示人,但这正是我们探究鉴赏解密诗歌的有效途径。
古诗词首先讲究的是“诗言志”,诗歌要写出一种精神,写出一种思想追求。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关注社会为宗旨,体现出一种时代脉搏的。
这是诗歌的基本规律和宗旨。
但更重要的一个审美标准则是曲径通幽,品味中产生张力,领略诗歌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根本方式是含蓄,直言则无魅力,能留给人思考的空间,给人思考的暗示自然会产生无穷的魅力。
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
从北方来到江南,心意未平,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伤而为诗。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人有情思,触景而生情,景只是缘起,景只是发端,景合心景,生而为太息。
触景生情,这是诗歌的基本写法。
虽为写景,景必含情,我们读到景物时的感觉即为诗歌的基调,“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是直接交代足履目极的环绕景物,但明显的带有“凄凉哀伤”的基调,这句总写诗人被贬的心境。
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象,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
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
诗歌开头是缘起,一般有两种方式,此为触景生情,情蕴其中;二则是概括特征,写其总感受,主要作用都在于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人直接交代的是在傍晚时分走上丘台,这就是横空出世,那么我们应该去回想一下,他什么时候上的丘台呢,在那停留了多长时间?都干了些什么?由后面内容可补充,触景,怀古,思情。
广泽生明月

广泽生明月“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人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诗中的名句。
意思是:夜幕刚刚降临,乘着芳洁美丽的小船在洞庭湖上荡漾,猿的鸣叫不时从湖边的树丛中传来。
湖上升起了明月,急流在苍山中奔腾而过。
诗人描绘了泛舟湘江见到的洞庭湖的秀丽风光。
风格高逸雄浑,不愧为咏洞庭之佳句。
原文全文:楚江怀古三首·其一【作者】马戴【朝代】唐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译文:露气凝聚寒意袭人,夕阳已经落下楚地的山丘。
洞庭湖畔的树上猿啼声不断,乘着木兰舟悠闲地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阔的湖面上缓缓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始终不肯降临,使我终夜苦思,独自悲秋。
注释:微阳:微弱的阳光。
楚丘:楚地的山丘。
洞庭:洞庭湖。
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
木兰舟本典出《迷异记》:“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
”木兰:小乔木。
广泽:广阔的大水面。
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竟夕:整夜。
赏析: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尉。
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律三章,这是第一首。
这一首诗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
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
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
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
介绍桐庐的著名诗篇

介绍桐庐的著名诗篇
桐庐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诗篇描述了桐庐的美丽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下面就为您介绍几篇代表作:
1. 杨万里《桐庐秋色》:杨万里是明代著名诗人,他的《桐庐秋色》描绘了桐庐秋天的景色。
其中有句诗“斜阳草木秋葳蕤,寒蠭老树藓苔红”,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
2. 胡茂《楚江怀古》:胡茂是明代的一位文人,他的《楚江怀古》中描述了桐庐境内的楚江,以及沿岸的历史遗迹。
诗中有句:“楚江千里生涛涌,嵩阳秋色万重长”,以豪迈的笔触展示出楚江的壮丽景色。
3. 葛长庚《登旭峰》:葛长庚是清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登旭峰》描绘了桐庐旭峰的壮丽景色。
其中有句诗“势高千
仞石横出,台凤丹霞云霰浓”,表现出旭峰峻峭的山势和壮丽
的云霞景观。
以上是几篇著名的描写桐庐的诗篇,这些诗篇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桐庐的自然风景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地方。
古诗楚江怀古马戴拼音版

古诗楚江怀古马戴拼音版古诗楚江怀古马戴拼音版chǔ jiāng huái gǔ楚江怀古mǎ dài马戴lù qì hán guāng jí, wēi yáng xià chǔ qiū。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yuán tí dòng tíng shù, rén zài mù lán zhōu 。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guǎng zé shēng míng yuè, cāng shān jiā luàn li ú。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yún zhōng jūn bù jiàn , jìng xī zì bēi qiū。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古诗楚江怀古马戴翻译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古诗楚江怀古马戴赏析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
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
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
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
“楚江怀古(其一)”阅读试题及答案

“楚江怀古(其一)”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
此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作。
⑴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
(4分)
⑵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14.⑴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
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⑵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赏析《楚江怀古三首·其一》马戴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楚江怀古三首·其一》马戴唐诗宋词
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
木兰舟本典出《迷异记》: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
木兰:小乔木。
广泽:广阔的大水面。
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竟夕:整夜。
赏析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
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第一首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
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
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
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楚江怀古三首·其二》古诗阅读及赏析

《楚江怀古三首·其二》古诗阅读及赏析《楚江怀古三首·其二》[唐].马戴.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旁。
芦洲生早雾,兰隰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注释】1、蛩(qiong穷):蟋蟀。
2、隰(xi席):低湿之地。
3、宿(xiu秀):星宿,特指二十八星宿。
分穷野:把无边无际的原野划分成不同的地区。
分野是古代天文学术语,古人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不同区域对应起来,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区域,都属于星空中的某一分野。
4、云装:形容服饰的高洁奇美。
【翻译】远看归鸟惊飞无影无踪,静听蟋蟀在我身旁啼鸣凄凉。
芦苇荡里早早地降下雾气,兰草岸边轻轻地落下秋霜。
星垂平野,分割开无边的.疆域;江流空阔,奔涌进辽远的八荒。
此时我凝望青山,迎候明月,暂且整理一下奇丽华美的衣裳。
【鉴赏】大中初年,马戴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因直言得罪,贬为龙阳(今湖南常德县)尉,《楚江怀古》即作于此时。
当正言遭斥的逐客游子行吟于楚国的山泽水畔之时与忠而被谤的屈子冤魂定会有许多的心灵感应吧?这两篇诗都写清秋时节从薄暮到月夜的景象,夕阳、明月、繁星、露气、雾霭、霜华、猿啼、鸟飞、蛩鸣、苍山、湖泽、原野,声息动静,混融交织,凄清悲凉而又飘渺幽远。
而流露于客子心头的是宋玉吟唱的“悲秋”情调,隐现于山水之间的是屈原驱遣的神灵形象,闪动在“木兰舟”、“云中君”、“兰隰”、“云装”等奇情异彩中的也显然是楚骚浸润过的美丽意境。
就在这现实与神话的诗意交融和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接中,完美和谐地完成了“怀古”的主题。
拓展阅读:《楚江怀古》赏析《楚江怀古》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解:1、木兰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
木兰:小乔木。
2、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译文: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楚江怀古】作者唐代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原文赏析

【楚江怀古】作者唐代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原文赏析本文导读:楚江怀古三首其一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①。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②。
广泽生明月③,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④,竟夕自悲秋⑤。
其二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
文学赏析三首诗中,其一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忧苦之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楚江怀古三首》第一首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
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
斯时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对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
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高华雄厚”之作。
马戴《楚江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

马戴《楚江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二)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8分)楚江怀古 马戴①露气寒光集,微阳②下楚丘③。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④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⑤不见,竟夕自悲秋。
(选自《图解唐诗三百首》)[注]①宣宗大中初年,马戴因直言获罪,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
②微阳:微弱的日光。
③楚丘:指湘江两岸的山丘。
④广泽:广阔的水泽。
⑤云中君:云神,是屈原《云中君》一文凭吊的对象,屈原以此表现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
16、选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1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答案:16、诗的前四句用“露气”“寒光”“微阳”“猿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傍晚洞庭湖畔凄清肃杀的秋景图。
17、云神始终不肯降临,使“我”终夜苦思,独自悲秋。
尾联通过屈原凭吊云中君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盼,也隐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悲伤。
出处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资料1 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语言积累与运用(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3字音字形(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4词语、成语的运用(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5病句(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6 文学常识(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7标点符号(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8 语法知识(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9 名句名篇默写(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0 书法(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1 情境回答、漫画题(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2《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3马戴《楚江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5《坚持有营养的阅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6雪含冰《父亲的地图》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题)17202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作文题目。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原文、赏析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出自唐代马戴的《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原文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创作背景:
译文
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注释
微阳:微弱的阳光。
楚丘:楚地的山丘。
洞庭:洞庭湖。
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
木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借代 对偶
(1)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 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 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 江月夜山水图。 (2)寓情于景,表达自己被黜后内 心的不平。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 简要分析。
(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伤愁苦之情。 (2)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 的屈原的缅怀。 (3)抒发了客居他地的思乡之情。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 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 法。
梳理归纳
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记叙 议论
表 达 技 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现手法
烘托、 对比、 反衬、 渲染、 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比兴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用典 借古讽今、抑扬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