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体育政策法规要素株洲市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制订了《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体育篇》。
在
《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树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
导思想;制订了打造株洲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和
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农民体育品牌,推动全市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全民
健身运动,力争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保障体育经费的总目标;确定
了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的主要
任务。
2012年底,株洲市体育局成立了全面健身工作计划制定小组,
为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株洲市全民健身工作章程》和《株洲市体育总会章程》。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
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二是依据株洲市经济状况及地方特色制定了
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1.2体育经费要素株洲市全面健身经费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款。
株洲市坚持全民健身的“三纳入”工作,即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材的购买和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纳入到市财政的预算。
如2010年,在株洲市的沿江风光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
标准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这些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买投资
达1900万元。
二是体育彩票。
2012年,株洲市发行体育彩票约2个亿,其中百分之一为公益金,用于五县四区群体活动经费、全市群众职工
各项体育活动及会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各协会群体活动等。
三是社会赞助和自筹经费。
单项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
赞助和自筹资金。
如株洲市广场舞的比赛由三一歌雅郡赞助10万元,《自行车协会》的台湾环岛游以自筹经费的方式,每个参与者出资一
万多元。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全民健身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二是
经费主要投入到场地设施的建设;三是株洲市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经费
人均将近6元,比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经费较少。
主要原因是株洲
市与我国东部的中小城镇相比,经济欠发达,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1.3体育场地、设施要素株洲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
其中,体育
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人均体
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1769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加大社区体育设
施建设力度,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使有条件的社区建成1个公用篮
球场、1条健身路径和1个室内健身场所;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为重点对象,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经济适用的健身
设施,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篮球场。
2015年,力争人均体育公共
用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2011年,在株洲市茶陵县和荷塘区兴建了
农民健身广场各一个,完成35个行政村的配置任务。
2012年,在全市建设全民健身广场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套。
株洲市所有的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在早晚
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15.8%的中学部分体育场地定时定点对外开放,小学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投资大,收益小,所以以政
府投入为主,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少;三是学校
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
1.4体育活动开展要素2011年以来,株洲市体育局组织、协办、参
赛各项全民健身活动70多个。
如:2011年举办了第四届市大众体育运动会,2012年的株洲市风筝文化节、航模表演大赛、“两型看株洲、
健步神农户”市直机关健步行竞赛活动,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
会等等。
打造了万人广场舞、万人自行车赛和环城跑等具有株洲特色
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据统计,2012年参与各项群众体育竞赛的人数
超过12万人次。
株洲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力争使株洲市体育人口达到50%,其中城区达到70%。
届时,株洲市将超过
全国体育人口平均水平,即:32%。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领导带
头参加体育活动,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二是株洲市民参与群众
体育活动的手段多样,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三是随着体育活动
的开展,体育人口快速增长。
1.5国民体质监测株洲市没有专门性的体质监测点。
但2005年、
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株洲作为湖南省的三个样本城市之一,参与了
全国国民体质测试,对3-69岁的公民进行了体质测试。
调查表明:
一是株洲市由于经费、人力、场地不足等原因,没有开设专门的国民
体质测试点;二是由于大部分市民没有进行体质监测,他们没有运动处方,参与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
1.6体育社团组织要素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体育局登记的各项体育协会、俱乐部有41个。
株洲市不仅拥有传统项目协会如: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还有新兴项目
协会如广场舞协会、排舞协会、轮滑协会、民间龙舟龙灯协会、风筝
协会、气排球协会、桥牌俱乐部等。
其中,自行车单项协会规模2万人,广场舞协会上万人,场地上千个场地,乒乓球协会规模2千人。
还有部分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一些单位的资助,如:武术协会每年有政
府下拨的扶植费5万元,有专门的办公室;象棋协会有国税局、601厂
资助。
大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地,它们采用付费租赁
的方式获得体育公共场馆的使用权。
株洲市体育社团组织完善,每个
协会建立了党支部。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体育协会多,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体育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是制约各体育协会发展的
瓶颈。
株洲市有两大协会分别是自行车协会和广场舞协会。
自行车协
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首先,2007年株洲市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改
造了道路,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们的场地需求;其次,株洲市拥有全国
第一家自行车租赁系统,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目前在株洲市主
次干道、居民区、公园景区有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20000辆车为广
大市民提供3小时内免费的服务,因此,株洲市交通公共服务满足了
自行车爱好者的器材需求。
广场舞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广场舞对场地和
器材要求低,一块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就能组织广场舞活动。
另外,
部分协会因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社团发展较慢,如:网球协会。
1.7体育信息要素株洲市体育信息发布的途径主要通过《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株洲市政府网》等网络媒体;株洲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株洲市电台的交通频道;《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纸质媒体。
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部门文件、法律法规、
惠民政策、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资金信息和行政权力几个栏目。
部
门文件发布了《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国
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等,在法律法规一栏发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体育法》、《株洲市体育局行政执法依据》、《社会体育指导
员技术等级制度》、政策解读中发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等文件。
除此之外,在全民健身日,各小区用宣传栏传
播体育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局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
很大的努力,体育比赛新闻发布及时,发布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
二是其门户网站上发布的相关政策信息时效性不强,大部分是2000年
以前的信息;三是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1.8体育指导员要素至2012年底,株洲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超
过6000人,每千人中有两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评
比标准。
株洲市培养体育指导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一级、二级、三
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株洲市体育局培训。
株洲市体育局每年开设培训
班6期,根据体育项目、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内容。
如: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是每年进行一次,其它运动项目则是不定期开班。
二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由
国家体育总会培训。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途径有两种:一是
由各协会推荐,二是全国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2012年株洲市4名一级体育指导员经培训升至国家级。
从2010年开始,株洲市体育局对于体育指导员的信息管理采取网上建档的形式,对于
他们的体育指导工作没有强制性要求。
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
分是湖南省队退役运动员,指导水平较高;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指导员大
部分是年级较大、学历较低的女同志。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群
众体育基础好,热心参与体育指导的人数多;二是株洲市体育局能根据
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免费的培训,保证了体
育指导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三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9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株洲市对体育工作的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的考核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株洲市政府每年对株洲市体育局
的工作进行评价,其中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权重为45%;二是株洲市
体育局采取自评的方式,对各部门每年的工作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以政府部门为主,主要是上级政
府部门对下级体育部门进行考核;二是体育部门采取自评的方法;三是
群众参与少。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1.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并制定了
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2.体育经费来源和体育
场地设施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参与较少。
场地设施
是制约株洲市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3.体育单项协会、社团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促
进了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
4.信息发布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但时效性
不强,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5.国民体质监
测力度不大。
6.在体育监督和绩效评价方面缺乏群众参与。
2.2建议1.株洲市政府投入资金,提供保障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
公民基本的体育需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
机构参与发展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体育需求。
2.鼓励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向市民传授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指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
3.为提高市民体育锻炼效果,尽快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4.加强
群众监督和评价。
公共体育服务是为群众提供的,应该多听取群众的
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