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写景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 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 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 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 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例: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 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 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 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例: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 “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衬 托作用。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 隐括全面。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 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 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 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 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 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 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 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 “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例: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 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 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 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 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 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 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 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 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 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 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 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 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 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 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 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 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 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 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 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 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 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 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 “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 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 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 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 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 “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 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 描写接描写景物的特点, 使人一目了然;也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 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 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 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 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 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 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 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 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 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 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 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 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 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 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 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 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 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 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 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 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
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 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 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解析: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