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产品能高效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22),它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碳酸盐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洗涤助剂之一.
(实验探究一)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
为探究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序
号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步结论(或解释)
①向盛有过碳酸钠固体的试管
中加入适量水
固体溶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序号①的所得溶液中加入
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
有大量气
泡产生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木条复燃序号②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过碳酸钠溶于水能生成____(填化学式).
④取序号③试管中的上层清液
加入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
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小过碳酸钠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过碳酸钠含量测定
老师给同学们一份含碳酸钠杂质的过碳酸钠样品(不含其它杂质),要求设计方案测定该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同学们经讨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装置B盛装氢氧化钠溶液、C盛装澄清石灰水、D盛装浓硫酸,E、F均装入干燥的碱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首先关闭活塞K、K2,打开活塞K1、K3、K4,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排出锥形瓶中的空气,此时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关闭活塞K1、K3、K4,打开活塞K2、K,此时锥形瓶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______,E中装入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反应完全后关闭活塞K,再次打开活塞K1通入氮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同学们根据E装置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了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如不连接装置F,测定的过碳酸钠含量会_____(填“偏高”或“偏低”).
【答案】让过碳酸钠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氧气 H2O2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4 Na2CO4+H2O=Na2CO3+H2O2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E装置二氧化碳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将装置中的气体排出,被E装置吸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装置被吸收偏高
【解析】
【详解】
[实验探究一]
①向盛有过碳酸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目的是让过碳酸钠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③根据题给条件可知,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向序号①的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进一步说明了含有过氧化氢溶液;
④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实验小结:由于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说明过碳酸钠中含氧量比碳酸钠高,并且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所以过碳酸钠应为Na2CO4;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4+H2O=Na2CO3+H2O2;
[实验探究二]
(1)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E装置;
(2)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当气体通过浓硫酸时被干燥,通入E中装入碱石灰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实验完毕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的气体排出,被E装置吸收;
(3)F装入干燥的碱石灰,F装置可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装置被吸
收,这样E装置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计算出了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偏高.
2.几年前,一辆载满20t电石的挂车,在浙江滨江区燃起熊熊大火并伴有大量黑烟.事故路面上洒落了五六百米燃着的石头.这辆货车在雨中整整燃烧了一天,消防官兵对大火也束手无措,场面让人震撼.大家对电石的化学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一起与他们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电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化钙(CaC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及白色固体.常见的可燃性气体中,乙炔(C2H2)燃烧时伴有大量黑烟.
(猜想与假设)
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是:氧气、氢气或乙炔(C2H2);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钙、氢氧化钙或碳酸钙.大家做出以上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气体不可能是氧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白色固体不可能是氧化钙,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反思交流)载有电石的货车可以在雨中整整燃烧一天而不熄灭,说明电石与水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答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气不具有可燃性 CaO+H2O═Ca (OH)2乙炔(或C2H2)没有气泡产生酚酞放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猜想假设]反应物中含有Ca、C、O、H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不变,所以推测气体可能是氧气、氢气或乙炔(C2H2);但由于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不可能是氧气;因为氧化钙遇到水会产生氢氧化钙,所以白色固体不可能是氧化钙;
[实验探究](1)资料中乙炔(C2H2)燃烧时伴有大量黑烟,而氢气燃烧不会产生黑烟,因此电石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乙炔;
(2)因为结论电石与水反应产生的固体不是碳酸钙,因此加盐酸不会产生气泡;
(3)因为结论电石与水反应产生的固体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液呈现碱性,能够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反思交流]根据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着火的原因是电石主要成分碳化钙(CaC2)能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且该反应放热;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证明碳酸盐;氧气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可以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难度不大.
3.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
他决定探究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4,并放出氢气。
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猜想与假设]根据教材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查阅的资料,对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作出猜想:猜想①Fe>Ni>Cu;猜想②________。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证明________(填“猜想①”或“猜想②”)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________,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Ni + H2SO4=NiSO4 + H2↑ Ni>Fe>Cu 猜想①铁片
【解析】
【分析】
【详解】
(1)[查阅资料]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判断反应方程式:Ni + H2SO4=NiSO4 + H2↑;(2)[猜想与假设]根据Ni可以与稀硫酸反应,说明Ni比Cu活泼,猜想②Ni>Fe>Cu;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
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Fe比Ni活泼,猜想①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铁片,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故答案:(1)Ni + H2SO4=NiSO4 + H2↑ (2)Ni>Fe>Cu (3)猜想① (4)铁片
4.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
下:
试管1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试管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反应后试管中的溶质进一步探究:某一小组将试管3、4中的物质分别过滤,得到滤液A 和B 。
甲、乙两同学对滤液A 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A 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 和Na 2CO 3 猜想三: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甲、乙两同学均验证猜想________成立,乙同学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
(实验拓展)丙同学取一定量的滤液A 和B 于小烧杯中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从离子相互结合的角度分析)。
(反思与评价)
(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和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2)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验证生成物,还应考虑反应物。
【答案】溶液变红 23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 NaOH 和Ca (OH )2 二 取少量滤液A 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等,合理即可) Ba 2+和CO 32-结合生成BaCO 3沉淀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试管1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
试管2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
对反应后试管中的溶质进一步探究:某一小组将试管3、4中的物质分别过滤,得到滤液A 和B 。
[猜想假设]
试管3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如果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溶质是:NaOH ;如果碳酸钠有剩余,则滤液中溶质是:NaOH 和Na 2CO 3;如果氢氧化钙有剩余,则滤液中溶质是:NaOH 和Ca (OH )2。
故猜想三是:NaOH 和Ca (OH )2。
[实验结论]
因为试管3 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NaOH 。
甲同学取少量滤液A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还含有碳酸钠,说明猜想二成立。
因为乙同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设计的实验必然也是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可以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和含有钙离子(或钡离子)的可溶性盐(或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沉淀。
根据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滤液A 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等,合理即可)。
[实验拓展]
因为滤液A 中含有NaOH 和Na 2CO 3,而滤液B 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滤液,根据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滤液B 的成分可能是:NaCl ;NaCl 和Na 2CO 3;NaCl 和BaCl 2。
由于丙同学取一定量的滤液A 和B 于小烧杯中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故滤液B 中一定含有BaCl 2,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从离子相互结合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Ba 2+和CO 32-结合生成BaCO 3沉淀。
【点睛】
可溶性碳酸盐的检验既可利用其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进行,也可利用其能与含有钙离子(或钡离子)的可溶性盐(或碱)反应生成沉淀的方法进行。
5.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把反应后的C 、D 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甲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
分。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I NaCl
猜想I I NaCl和CaCl2
猜想Ⅲ NaCl 和Na2CO3
猜想IV:NaCl 、CaCl2和Na2CO3
小明认为猜想IV定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成立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有气泡产生
【答案】溶液变浑浊 Fe2O3+6HCl=2FeCl3+3H2O CaCl2+Na2CO3=CaCO3↓+2NaCl 加入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III
【解析】
(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该实验中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2)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百年共存,故猜想IV一定不成立,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混合溶液中没有氯化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物质,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故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说明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故猜想III成立。
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硫酸钡(BaSO4)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
(实验与探究)
内容现象实验解析结论实
验一_____
化学方程式是:
K2CO3+H2SO4=K2SO4+H2O+CO2↑
生成
物中
有气
体或
有__
或有
实
验
二
_____溶液
颜色
由红
色恰
好变
为无
色
__
沉淀
生成
时,
复分
解反
应可
以发
生。
实验三产生
白色
沉淀
该反应的实质是: Ba2++SO42-=BaSO4↓
实验三结束后,某同学出于好奇,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a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a中逐滴滴加K2CO3溶液。
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a中的溶质是_____。
(拓展与应用)将稀盐酸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任意两种溶液相混合,写出能发生反应且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有气泡产生酚酞SO42-(或硫酸根离子或硫酸根均可)水(或H2O)HNO3和
Ba(NO3)2(或硝酸和硝酸钡)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
【实验与探究】实验一: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将稀硫酸滴入有碳酸钾溶液的试管中会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没有现象,可以借助指示剂判断反映的发生,酚酞遇碱变红色,在中性或酸性时为无色;酸碱中和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水分子,反应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没有改变,故填:酚酞;SO42-;
结论:有三个实验可以看出,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水或有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a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a中逐滴滴加K2CO3溶液。
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a中的溶质是HNO3和Ba(NO3)2;
【拓展与应用】氯化钠与另外三种物质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或有水或有沉淀,所以不会反应;稀盐酸与Na2CO3溶液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无沉淀;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
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
(1)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起促进作用的是硫酸根离子猜想二:起促进作用的是铜离子
猜想三:生成物质起到促进作用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①小明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小明得出猜想_____不正确。
②小明提出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小刘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加入硫酸铜固体后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刘得出猜想_____正确。
(3)小王觉得用稀硫酸比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更纯净,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Zn+2HCl=ZnCl2+H2↑;(2)①一;②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Zn+2HCl=ZnCl2+H2↑;(3)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H2中含有杂质HCl而不纯,硫酸没有挥发性,可以得到纯净的氢气。
【解析】
(1)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①小明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硫酸根离子没起到催化作用,故小明得出猜想一是不正确的;②小明提出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小刘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加入硫酸铜固体后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小刘得出猜想二正确;(3)小王觉得用稀硫酸比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更纯净,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H2中含有杂质HCl而不纯,硫酸没有挥发性,可以得到纯净的氢气。
8.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
(查阅资料)
①℃、101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
15
15
②℃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
(实验设计)在15℃、101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
(分析与表达)
()1如果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那么氢氧化钠应______ 保存.()2实验前,两套装置都进行气密性检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_____ ()3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
()4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______ .(填答案字母)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再变慢
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
()5实验乙中,120mL酒精______ (填“能”或“不能”)换成水,原因是______ .
()6实验乙结束时,注射器中酒精体积为20mL,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______ mL.
()7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 .(写一条)
【答案】2N aOH+CO2=Na2CO3+H2O密封用手紧握左边的试管,只要U型管内液面会出现右高左低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回落到原位置,同理检验右侧试管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 B 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不能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中 43 酒精具有挥发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所以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2)检验装置气密性可以利用装置内外产生的压强差来验证,所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用手紧握左边的试管,只要U型管内液面会出现右高左低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回落到原位置,同理检验右侧试管;
(3)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压强的变化幅度大,所以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
是: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
(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装置内的压强减少速度快,但是碳酸钠在酒精中是微溶的,所以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先快后慢,故选B,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
(5)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酒精中的溶解度,所以实验乙中,120mL酒精不能换成水;
(6)二氧化碳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0.5,所以100mL的酒精中会溶解50mL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7mL会溶解7mL二氧化碳,瓶内剩余二氧化碳气体体积为:114mL+7mL-100mL-
7mL=14mL,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114mL-50mL-7mL-14mL=43mL;(7)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间隔不同,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
9.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
骤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1)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
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蒸馏水
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
不是可燃物。
(2)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
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
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
________比硬纸片的低。
(3)在右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_____填
“先于”“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
燃;___________。
(4)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
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
蜡烛火焰d比c先熄
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
燃烧;d 先熄灭的原因
是:_______。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
“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燃烧不燃烧着火点先于 CO2密度比空气大燃烧生成的热气体密度小,占据烧杯的上方,上方氧气含量较低“小火燃烧”的原因是:因为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发生爆炸”的原因是: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解析】
(1)根据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解答;(2)根据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解答;(3)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解答;(4)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上方氧气含量较低解答;【拓展】根据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同分析解答。
(1)由于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所以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酒精燃烧,蒸馏水不燃烧;(2)根据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可知,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3)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分液漏斗中的盐酸注入烧杯中,与烧杯中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故能观察到蜡烛火焰a先于b熄灭。
(4)d 先熄灭的原因是燃烧生成的热气体密度小,占据烧杯的上方,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上方氧气含量较低;【拓展】“小火燃烧”的原因是因为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发生爆炸”的原因是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向一定量的NaHC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CO2↑+H2O,待完全反应后(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对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请完成猜想,并根据问题填空:
(假设与猜想)
猜想1:__________猜想2:NaCl、NaHCO3猜想3:NaCl、HCl
猜想4:NaCl、NaHCO3、HCl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4不成立,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猜想3正确。
(评价与反思)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过程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着一处明显的错误,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的实验用品,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3是正确的。
请写出一种实验方案:__________。
【答案】 NaCl 碳酸氢钠和盐酸不能共存 2 CuO+2HCl===CuCl2+H2O 猜想1、2、3中都含有氯化钠,加入硝酸银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片,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3成立。
或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猜想3成立
【解析】【假设与猜想】猜想1根据反应物是否过量分析解答;【实验探究】(1)根据稀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解答;(3)根据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蓝色)解答;【评价与反思】根据猜想1、2、3中都含有氯化钠解答;【总结提高】根据所给实验用品及猜想3中含有盐酸分析解答。
【假设与猜想】猜想1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猜想2含有氯化钠及可能过量的碳酸氢钠,猜想3中含有氯化钠及可能过量的稀盐酸,故猜想1为NaCl;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4不成立,原因是碳酸氢钠和盐酸不能共存;【实验探究】(1) 取反应后溶液,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氢钠,故猜想2不成立;(3) 取反应后溶液,加入氧化铜粉末,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故猜想3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评价与反思】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过程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着一处明显的错误,原因是猜想1、2、3中都含有氯化钠,加入硝酸银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总结提高】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片,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3成立(或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猜想3成立)。
11.某天化学兴趣小组听老师讲:“浓硫酸滴在衣服上很快出现洞洞眼眼,还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兴趣小组结合浓硫酸的性质思考,难道浓硫酸能与碳单质反应?若反应,会生成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SO2 = CaSO3↓ + H2O ;
②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用于检验SO2存在;
③SO2能与溴水反应而被吸收 SO2 + Br2 + 2H2O = H2SO4 + 2HBr 。
[提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