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类 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
项目编号:9501101
起止时间:1996年9月-2000年12月
验收时间:2001年6月
组织验收单位: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承担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成都理工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
联系人和电话:李廷栋(010)68311055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本项目在“八五”期间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九五”期间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及发生机制”这一主题加强了三个薄弱环节的研究:一是重点研究晚白垩世以来高原隆升诸方面的地质证据;二是着重研究深部过程,深部作用的地质证据;三是采用精确测年和其他技术,加强隆升速率、变形量以及与隆升有关的岩浆活动、地壳增厚事件等的研究,以取得符合青藏高原实际而又有显著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1.项目实施以来所获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西昆仑造山带几个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野外调查研究,结合新疆地学断面地震反射成果对西昆仑的构造格架进行了新的划分。
初步确定西昆仑经受过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即前寒武纪(中元古代早期)的深层滑脱变形,早古生代的等厚褶皱变形,中生代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新生代随高原隆升在山前出现脆性变形,岩层倒转、直立及叠瓦推覆变形。
发现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有两套典型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和两次重要不整合。
根据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和径迹长度的测试分析,发现这一地区总体由缓慢到快速隆升的过程,5~2Ma隆升速率为0.1mm/a左右,2Ma后隆升速率增至1.29mm/a左右,并且在26~20Ma有一次较快的隆升事件,提出5~2Ma的隆升是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作用的远程效应,2Ma以后的快速隆升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已经停止,可能与高原内部的均衡调整有直接关系。
(2)通过调查发现,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可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由K 2-E2的钙碱性弧火山岩及花岗岩组成,属碰撞前岩浆岩;北支由新第三纪钾玄岩系列火山岩及少量花岗斑岩组成,属碰撞后岩浆岩。
首次对碰撞后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地质、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等方面研究,确定了火山作用、花岗岩侵入、构造作用事件的次序,并与地壳增厚、高原隆升的时间坐标对比,揭示出俯冲末期→碰撞期后岩浆事件→地壳增厚事件→高原快速隆升事件的时间序列。
提出软流圈地幔上隆、地幔物质进入地壳,对地壳增厚与高原隆升有重要贡献。
通过更大范围岩浆作用区域对比认为,高原隆升的诱发力来源于高原内部,而周围块体向青藏地区的水平挤压是派生的。
(3)“大拐弯”地区是构造最为复杂、研究程度最低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部位。
通过调查摸清了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及与邻区重要构造带的关系。
确定了雅鲁藏布缝合带在这里
的延伸方向、物质组成、边界性质。
确定了米林.鲁朗剪切带形成时代(24~16Ma)以及与藏南拆离带的连接。
有一些新的发现,例如在米林、派区等地发现了石榴单斜辉石岩,其形成压力高达1600MPa,很可能是那里中低压麻粒岩中所夹的高压麻粒岩脱水熔融后的残留物,南迦巴瓦地区深变质岩中混合岩化普遍,淡色花岗岩脉发育,也有基性岩脉存在,而这些岩脉几乎没有发生构造变形,表明近期经历了快速减压升温、构造剥露作用,可以认为上述壳幔边界岩石密度的转换可能是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与三江蜂腰地区地质构造对比,结合GPS测量,发现本区深处的物质发生顺时针的旋涡运动,本构造结可能是一个较大的滇藏涡旋构造的核部。
(4)重建了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地层层序,确定风火山群的沉积环境在56.0~33.2Ma 之间的演化过程,即早期以河流为主环境,至中期由湖泊环境、河流与扇三角洲环境演变到河流为主环境,古水流方向反映盆地沉积中心逐步向东北迁移,雅西措群为河流和湖泊环境,上覆的五道梁群为湖泊环境。
进一步确定风火山群和雅西措群的南北缩短量为42.8%(53.1km)。
查明了第三纪沉积速率与大陆碰撞、碰撞后挤压及高原早期隆升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逆冲增长的模式。
此外,对囊谦右旋拉分盆地性质作了确定;对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事件等研究也取得了可靠的地质证据。
(5)初步确立了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系列及火山作用时空演化规律。
羌塘地区的高钾钙碱系列火山活动时间变化于40~30Ma之间,可可西里钾玄岩系列主要变化于17~7Ma,约5Ma火山活动进一步往西北迁移,分布于西昆仑,以钾质粗面玄武岩、安粗岩为主。
综合火山演化规律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藏北火山岩浆来源于幔壳两个不同源区并发生了混杂,始新世为钠质玄武岩,渐新世以来渐变为超钾质火山岩。
从中新世到第四纪,钾玄岩系列岩浆的基性和碱性程度增大,反映藏北地壳不断增厚。
(6)GPS检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存在总体呈逆时针涡旋运动趋势,所涉及的地块包括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柴达木.西秦岭、祁连.陇西、河西走廊、阿拉善等地块,方向由北东渐次转为北西。
它们相对于成都的水平运动的速率都取得精确的数据。
(7)已编制完成青藏高原及邻区1∶200万地质图、1∶300万大地构造图及1∶400万隆升构造图(编稿图)。
总之,这一轮的研究从青藏高原整体出发,针对45Ma以来的隆升地质记录,尽可能取得隆升过程中各阶段各种定量、半定量数据。
在“八五”期间,我们提出青藏高原隆升的多期、多块断、多因素隆升模式(不同于国内外学者以往的各种单一模式)。
这一轮的研究获得更充实的地质证据和数据,提出:青藏高原自45Ma以来,由K2-E2碰撞后的局部隆升(冈底斯弧)→E3-N1缓慢的差异隆升→N2-Q1陆内强挤压快速隆升→Q2以来高原内部的均衡高速、快速隆升的模式。
获得Q2以来高原隆升的动力来源于高原内深部的均衡调整,快速隆升的过程是涡旋式(高原东部顺时针,北部逆时针)的新认识。
2.项目实施以来所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的各子课题除每年总结提供一份简报,报告课题研究进展状况和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以外,及时撰写论文,出版专著、图册,提供有关部门和科学家参考利用。
此外,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和不同形式的学术合作,大部分提交了论文及摘要。
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4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35篇,培养博士生6人,晋升教授或研究员5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对冈底斯地区铬、铜、铅、锌等矿点进行了检查;盆地课题组把沉积盆地研究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相结合,取得成果亦及时提供有关部门参考;GPS课题把GPS监测与地震相结合,对甘肃山丹前窑地段有可能产生地震征兆的情况及时向国土资源部有关地方政府报告;“大拐弯”课题组提出修建“米林-墨脱公路”建议,引起西藏自治区计委交通局的重视;提出“大拐弯”地区开展1∶25万地质调查的建议,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采纳;实
施出版《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土旅游资源》和《南迦巴瓦大峡谷-绿色峡谷揭密》,促进了大峡谷地区旅游业的开展。
在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领导下,由于各协作单位的支持和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基本按合同要求及可行性论证报告的设想开展了野外调查、观测与采样、室内实验测试、数据分析、古生物鉴定等工作,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计划实施基本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与区域变质作用研究
项目编号:9501102
起止时间:1996年10月-2000年12月
验收时间:
组织验收单位:
承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联系人和电话:简平(010)68326439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
1.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进展
(1)大别山主要岩石单元组成和分布。
根据程裕淇、刘敦一、庄育勋、简平、周高志及周存亭等人的研究资料、手稿、论文及实地考察资料,研究大别山主要岩石单元组合,尤其是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岩石的分布、分类和建造特征,及其与造山带演化的关系。
①大致将榴辉岩相岩石划分为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深色榴辉岩、浅色榴辉岩、富铝和泥质岩、长英质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七个岩石系列,归纳为四种基本建造类型和/或构造环境,即洋盆、大陆边缘、幔源岩石和大陆基底。
西部为格林威尔期和加里东期的消减洋盆,东部为受高压-超高压变质的大陆基底、板内裂谷和幔源岩石。
②大别山西部分布有红安高压低温变质带、新县超高压变质带和苏家河高压中温变质带;东部由英山-太湖超高压高温变质带、宿松超高压中温变质带、岳西超镁铁质岩-榴辉岩-麻粒岩带及罗田麻粒岩相岩区等四个单元组成。
③麻粒岩相岩石按其特征矿物有多种类型,部分为高压麻粒岩。
大别山存在早前寒武纪和显生宙等不同时代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2)安徽碧溪岭地区榴辉岩相岩石的岩石类型和原岩组合。
安徽岳西菖蒲地区出露两条北北西向超高压变质岩带,西带为土桥至菖蒲水电站附近,该带由硬玉石英岩、大理岩及少量的深色含石英榴辉岩组成,原岩为变质沉积岩组合;东带为小南山岭至碧溪岭,主要由层状的浅色榴辉岩系列及其少量的层状深色榴辉岩系列及其伴生岩石组成。
浅色榴辉岩和深色榴辉岩两种榴辉岩系列在岩石组合、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前一类的浅色榴辉岩由硬玉质绿辉石(Jd65-45)+石榴子石(Pyr28-48)+蓝晶石±多硅白云母±石英及次生的角闪石、绿帘石等组成,其间夹有硬玉质绿辉石石英岩、硬玉质绿辉石石榴子石岩和石榴白云片岩等薄层。
深色榴辉岩(如碧溪岭河东露头)主要由绿辉石(Jd40-45)+石榴子石(Alm>50)+金红石及少量次生角闪石组成。
含石英深色榴辉岩由绿辉石(Jd40-45)+石榴子石(Pyr10-30)+石英+金红石和次生的角闪石组成。
前者的原岩为基性火山熔岩或者较纯的基性凝灰岩,后者为含一些碎屑的基性凝灰质岩组成的变质火山沉积组合。
深色榴辉岩与石榴橄榄岩分布上紧密相随。
浅色榴辉岩的原岩为成分有一定变化的基性凝灰质沉积岩,相伴随的硬玉石英岩、硬玉岩、白云片岩分别为粉砂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大理岩中含有由富铁泥灰岩和不纯钙质岩形成的深色榴辉岩和由不纯钙质岩石形成的浅色榴辉
岩。
同时,研究表明,在相同变质作用条件下,榴辉岩相岩石中石榴子石、绿辉石的成分明显受原岩控制。
(3)大别山东部安徽省岳西县碧溪岭新元古代晚期深色榴辉岩和含石榴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
深色榴辉岩中,锆石主要产于石英、石榴子石和绿辉石内。
锆石内部主体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物,形成年龄约(757±15)Ma,代表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事件的时代;经受了后期流体改造的锆石边部年龄为(223±3)Ma,在含石榴片麻状花岗质岩石中,发育韵律环带结构的深熔锆石形成于约(727±15)Ma,受后期流体改造的锆石边部年龄为(219±3)Ma。
综合野外地质关系、区域地质背景和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特征,提出了碧溪岭榴辉岩相岩石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于晋宁期,印支期仅代表一次后期流体改造事件的观点。
(4)大别山西部加里东期熊店榴辉岩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
熊店榴辉岩锆石主要赋存于石榴子石内,发育非韵律环带等典型变质锆石的结构。
7个锆石分析给出206Pb/238U 年龄为335~424Ma,表现出放射成因铅丢失的特征,推断这类锆石的形成年龄应大于424Ma,因而高压变质时代应老于这一年龄。
另一个具蚀变边结构的锆石边部,给出206Pb/238U年龄约300Ma,可能代表后期变质或隆升的时代。
结合以往的Sm-Nd、40Ar-39Ar、U-Pb和 207Pb/206Pb分析资料综合判断,熊店榴辉岩峰期变质年龄应限于424~480Ma之间。
2.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进展
(1)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基本格架。
位于郯庐断裂带以东的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大别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介于华北和扬子地台之间,呈NE-SW向展布,北以五莲-烟台断裂为界,南以庐江-响水断裂为界。
江苏北部(包括安徽东北部),由南向北依次出现三个变质分带,即蓝片岩分带(HP)、蓝晶石分带(HP-UHP)和榴辉岩分带(UHP),彼此以NEE(约60°方向)滑脱断层隔开。
榴辉岩只出露于江苏邵(店)桑(墟)断裂以北。
三个变质分带形成的顶峰变质温压条件:蓝片岩分带,T=300~400℃,p≤0.8GPa;蓝晶石分带为T=500~600℃,p≤2.0GPa;榴辉岩分带,T=800℃±,p≥4.2GPa。
山东境内被中生代莱阳盆地分割成胶北和胶南两个断块,两者总体属于超高压变质分带(UHP),但是略有不同,胶南地块上零星分布有蓝片岩相岩石,胶北地块的南北两侧均有高压麻粒岩分布。
在超高压变质分带中,除有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外,尚有大量经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
(2)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岩石的原岩组合。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岩石的地质分布、岩石类型及其原岩建造基本清楚。
它们最原始的原岩时代大致相当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绝大多数为大陆壳的壳源岩石,分别隶属于原荆山岩群、东海岩群及胶南岩群等。
榴辉岩相岩石的原岩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发现,它们的原岩组合至少有七种类型:①火山-碎屑沉积,②沉积碎屑-泥质,③沉积碎屑-硅质,④沉积碎屑-硅泥质-碳酸盐,⑤(超基性-基性)侵入-堆积组合,⑥沉积(变质)-花岗片麻岩组合,⑦伴随的脉岩组合。
这些原岩组合多数已残缺不全,或者几个组合混杂出现。
(3)超高压变质作用物理条件研究新成果。
根据胶南岚山头地区榴辉岩中绿辉石晶体内的钾长石+石英包裹体,论证绿辉石曾含钾质硬玉,指示压力≥4.0GPa,比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压力下限还要高(Yang et al.,1998);依据苏北东海地区芝麻坊地区的钻孔岩心石榴橄榄岩的石榴子石中低压矿物组合(绿泥石+角闪石+钠铝直闪石;钠金云母+滑石+尖晶石+黄铁矿),论证石榴橄榄岩是先从地幔就位于地壳,之后俯冲到地幔,又折返至地壳的构造块体。
它为研究造山带早期演化提供了依据;据高压矿物组合限定橄榄岩峰期变质条件T≥1000℃,p≥5.1GPa,远高于目前国内外对柯石英榴辉岩的温压估计值。
因此需要重新认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p-T路径;另外据同位素体系,揭示交代作用导致橄榄岩体系Sm-Nd不平衡,
指出若不考虑这一因素将获得同位素Sm-Nd假等时线年龄(Yang&Jahn,2000)。
(4)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多时代演化。
在大别造山带中,较广泛分布的是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它们和古老的变质表壳岩往往呈过渡渐变关系,和榴辉岩相岩石密切伴生,局部保留极好的板状(层状)构造,并发育褶皱。
研究表明,它们有多种岩石类型和成因机制,其中最典型的为保留沉积砂屑结构和重熔花岗结构的两种岩石类型。
同位素年龄指示,它们为多时代演化的产物,单颗粒锆石的U-Pb(SHRIMP方法)、Pb-Pb(沉积蒸发法)同位素年龄数据不少分布在600~900Ma之间,锆石形貌特征显示岩浆结晶型,指示它们新元古代的岩浆结晶时代。
大于1600Ma年龄的残余锆石,说明它们具有对中元古代-古元古代,乃至太古宙变质表壳岩层的继承性。
少量锆石出现400Ma±的年龄值,暗示加里东期曾经发生过构造热事件。
不少的变质锆石U-Pb等时线下交点,或SHRIMP(U-Pb)和Pb-Pb 年龄数据在220Ma±,指示了印支期或三叠纪曾经经历过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还有极少数的锆石出现150Ma±的年龄,证明这些古老的花岗岩直到燕山期仍然存在岩浆-热液活动。
祁连山-阿尔金山地质演化及岩石圈剪切作用
项目编号:9501106
起止时间:1996年-2000年
验收时间:2001年5月
组织验收单位: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和电话:许志琴(010)68329504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本项目研究目标旨在通过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及阿尔金山地质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及深部地球物理工作,研究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的物质组成、古生代板块体制及其对比、研究中亚最大的阿尔金断裂的形成、位移量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贡献,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的岩石圈结构、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岩石圈剪切作用,重塑我国西北部古亚洲大地构造体制,探究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提供与矿产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有关的成矿地质背景。
本项目系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及中法青藏高原北部地学合作研究项目联合资助。
重要成果如下:
(1)阿尔金-祁连山大地构造基本格架的构筑。
提出阿尔金山为祁连山西延部分,阿尔金山与祁连山同为加里东碰撞造山带,并经历了印支期陆内造山作用,分割两山的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400km。
查明阿尔金-祁连山加里东板块体制由三地体(阿拉善-敦煌地体,祁连-阿尔金地体,柴达木-东昆仑地体)及两“边界”(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
推测祁连-阿尔金地体为微地体拼合体,早古生代置于祁连-阿尔金洋盆之中,地体的早古生代古生物地理分区以“华南型”为主,提出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存在一个与“华南域”相似的特殊构造域。
(2)柴达木盆地北缘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
发现并确定柴达木盆地北缘(大柴旦鱼卡-锡铁山-都兰野马滩)350km长的超高压变质带,确定了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p≥2800MPa,T>700℃,形成时代490~500Ma,折返年龄470~460Ma。
在柴达木盆地北
缘都兰榴辉岩的围岩片麻岩锆石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不仅为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提供了确凿科学依据,而且是中国西部首次发现柯石英。
在阿尔金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假象等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南阿尔金为同一条被巨型走滑断裂所切割的UHP变质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柴达木盆地北缘榴辉岩原岩为“E”或“T”型MORB洋脊型岩石,表明大洋岩石圈的深俯冲作用,片麻岩经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确认提供了大陆深俯冲的证据。
提出中国中部存在4000km长(苏鲁-大别-秦岭-南祁连-阿尔金山)的加里东-印支中央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新认识,对重塑中国古亚洲构造体制及研究古中国南、北板块碰撞作用有重要意义。
(3)阿尔金-祁连山蛇绿岩研究的新进展。
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地区分布着众多基性超基性岩,从其空间展布来看,可以暂分为四带,即祁连北带、祁连南(柴达木盆地北缘)带、阿尔金北带和阿尔金南带。
研究取得以下几点进展:①在北阿尔金蛇绿岩带的米兰-红柳沟找到了蛇绿岩重要组合席状岩墙群,并且该岩墙成分为MORB型,表明海底扩张作用和洋壳形成;并提出当金山口的熔岩为火山弧型,半鄂博熔岩为洋岛型;②南阿尔金蛇绿岩带拉配泉除了有大量熔岩外,还发育岩墙群,岩石化学特征判定拉配泉存在两个构造背景形成的岩石,一个类似于大西洋脊的碱性玄武岩形成环境,另一个是岛弧环境形成的拉斑玄武岩;并在南阿尔金带的花土沟发现了厚层枕状熔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③南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蛇绿岩带中产出两套属板块边缘的基性超基性岩。
岩石类型包括(枕状)熔岩类、辉绿岩岩墙、辉长岩和地幔橄榄岩类等,这些岩石产在两个构造环境;结绿素和双口山的基性岩类为边缘海型,鱼卡和赛什腾山的熔岩产在弧后盆地环境。
通过辉长岩的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北祁连带玉石沟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533~568Ma,说明北祁连洋盆的时代为早-中寒武世。
(4)花岗岩研究进展。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发现与超高压同时期的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岛弧Ⅰ型花岗岩和规模较大的S型花岗岩岩基。
提出在大洋闭合和之后发生的陆-陆碰撞的不同阶段,榴辉岩和花岗岩形成的模式。
阿尔金岩带红柳沟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北祁连岩带东部早古生代花岗岩类为Ⅰ型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岛弧和大陆活动边缘;中南祁连岩带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花岗类既有Ⅰ型花岗岩又有S型花岗岩,前者形成于火山岛弧环境,后者形成于大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同造山环境。
阿尔金岩带晚古生代花土沟北沟和吐拉以东花岗岩类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环境。
柴达木山(塔塔楞河斑状花岗岩)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研究,确定该岩体为加里东期,而非印支期。
岩体的围岩时代为元古宙和早古生代,而非晚古生代。
在花岗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锆石的SHRIMP年代学研究得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洋闭合的时间早于北祁连洋;红柳沟、当金山次级岩带均为北祁连岩带的西延部分,后被阿尔金左型走滑断层分别推移到现在的位置。
研究还表明,阿尔金-祁连山地区在早古生代,存在着三个大陆块和两个长条状大洋,从北到南分别为华北陆块、北祁连洋中南祁连陆块、柴达木盆地北缘洋和柴达木陆块,其中北祁连洋的规模大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洋。
加里东运动后,大洋消失,各块体联合成一体。
晚古生代,阿尔金岩带A型花岗岩的产出,说明岩浆演化进入了板内环境,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变成拉张状态。
(5)中亚最大走滑断裂——阿尔金断裂平移量及形成时代。
通过阿尔金断裂两侧古生代构造体制及单元的对比,尤其是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与柴达木盆地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的对比,两侧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产出、围岩、原岩形成、p-T-t 轨迹、形成与折返的时代的详细对比,提出了阿尔金山地体为祁连山的西延部分,同为加里东碰撞造山带,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400km的科学证据。
发现阿尔金断裂带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同位素年龄为240~220Ma,提出了阿尔金断裂形成时代为印支期的年代学依据。
划分出阿尔金断裂自形成以来还经历160~140Ma、119~90Ma、40Ma以至现今仍然不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