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高三上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更是不可或缺。

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

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

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
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

縢囊是一种小包。

汉代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子,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

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除兽头之外,有些朝代的包还用兽爪图案,只是“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板。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

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

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区别地位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弃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照袋”,也称“招文
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这种包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

如有了放钱放物的“褡裢”、盛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

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

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

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

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12分)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
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近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

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

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
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

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

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

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

《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

”《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

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有删改)相关链接: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
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4 分)
A。

文本开头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

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

周恩来、胡愈之都曾经赞誉过范长江的通讯报道,范长江的作品《西北纪行》在国内外都有连载。

D。

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E。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

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4 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 题.(14 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我记事早。

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

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读三声。

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3)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
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4)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

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5)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
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6)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7) “他在哪儿呀,奶奶?”
(8)“什么?你说什么?”
(9)“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10)“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11)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
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12)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3)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4)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5)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7。

下列选项对本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3)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11)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8。

请赏析第(5)段画线的文字。

(4分)
9。

作者40年后听到的钟声与以前一样吗?请从内容方面分析,写这一次听到的钟声的作用.本文标题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简析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
..
历右中允,侍讲东宫.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直经筵日讲。

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

珝每进讲,反
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

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
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
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

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
大学士。

珝性疏直。

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

员外郎林..
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
宫。

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

安积忿,日夜思。

他日中珝。

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
..
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
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
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帝大怒,决意去珝。

遣中官覃昌召安、吉
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

安等佯惊救。

次日,珝具疏乞休。


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
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

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
,庐墓三年。

比归,侍父尽孝。

阁,安、吉之党乃益固。

珝初遭母忧
...
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

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
“昭贤”,仍遣官祭之。

(节选自《明史·刘珝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B。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C.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
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D。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士,明清时举人参加殿试,考中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

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早期功能是藏书、编书,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C。

西厂,明代特有的官署名,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的节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

D。

遭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孝,这一制度称“丁忧",又称“丁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珝仕途亨通.宪宗还是太子时,刘珝就在东宫侍讲;宪宗登上
皇位后,刘珝官职屡有升迁,做过太常卿、吏部左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
B.刘珝性格粗疏率直。

他自认为是宪宗旧臣,遇到事情从不回避;
他多次上奏章劝谏皇帝,为林俊开脱罪贵,罢免了李孜省,还罢除了西厂组织.
C.刘珝性情耿介。

刘珝因为得罪了万安而被万安陷害,以致被皇
帝厌弃,万安等人装模作样地替他求情,他竟直接上奏章请求退休。

D.刘珝深受君主爱重.宪宗称刘珝为“东刘先生”,还赐给他一枚
印章;在刘珝去世后,嘉靖年间朝廷赐给匾额,并派官员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5分)
(2) 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行香子
赵鼎
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
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
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

“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
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全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3)杜甫的《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