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病辨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 寒象 腹痛喜暖喜按 面色恍白 大便溏薄清稀 + 四肢不温 周身浮肿小便不利 舌淡胖苔白滑 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脉沉迟无力 脾失健运 纳少腹胀 + 及寒湿之象 口淡不渴 肢体困重等
三、中气下陷证:脾虚气陷证
【概念】 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与发病】 ①脾虚日久 ②久泄久痢 ③劳倦过度 ④妇女孕产过多等
【临床表现及分析】
辨证要点: 不思饮食、食入不化与便结 + 阴虚证 = 脾阴虚证
六、寒湿困脾证
【概念】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病因与发病】 ①寒湿内侵(冒雨涉水、居住潮湿气候阴雨等) ②过食生冷或嗜食肥甘等
辨证要点: 脾气虚 + 阳虚寒象 脾阳虚 大便溏薄 大便溏薄清稀 甚则完谷不化 脾气虚 形体消瘦/浮肿 小便不利, 脾阳虚 周身浮肿 妇女带下 白带清稀量多
五、脾阴虚证
【概念】 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若以肠燥便秘、脉细涩为主要表现者,亦称脾约证。 【病因与发病】 外感温热病后,阴液耗伤; 过食辛辣之品;误服辛温之剂;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阴津; 素体阴虚;
辨证要点: 本证病因为寒湿,病机为困脾,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之纳呆、腹胀、便溏、与寒湿中阻之象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本证可兼见于杂病和外感病。 【证候鉴别】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 均有纳呆食少、腹胀、便搪等表现,但脾阳虚证为阳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内阻,以虚为主;寒湿困脾证为寒湿内盛,阻遏脾阳,以实为主。
辨证要点: 肢体困重,脘痞腹胀,纳呆呕恶 湿邪困脾 大便溏泄(粘腻)不爽(肌肤粘腻) 湿热中阻 阳黄、皮肤瘙痒(小便短赤) 身热起伏(不扬),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证=湿热蕴脾证
辨证要点: 出血症状 + 脾气虚 = 脾不统血证
曹××,女,42岁,该患素体虚弱,少食纳呆,大便稀软。 近半年来时觉脘腹冷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食少腹胀,大便清稀,带下色白质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李××,女,30岁。两年前分娩后,月经淋漓不断,经期持续不断10天, 周期15天左右,经色淡质稀。经常自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腹胀纳呆,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脾阴不足,失于运化 ―― 纳呆不思食,食后腹胀 大肠失于传导 ―― 大便干结 阴虚证 ―― 消瘦乏力,口燥唇干,五心烦 热,尿黄,舌红干苔少 或光剥,脉细数或细涩
【辨证要点】 中气下陷可分为两类: 一是脏器下垂,可兼有脾气虚征象而按中气下陷治之; 二是脏气下陷,精微下脱,则必见脾气虚之象方可按中气下陷辨证。
补中益气汤: 小剂量散剂煎汤治疗,丸剂、大剂量汤剂均非所宜。 黄芪3g 干草1.5g 人参1g 当归0.6g 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均0.6~1g
一、脾气虚证
【概念】 【病因与发病】 ① 饮食失调 ② 劳倦过度 ③忧思伤脾 导致脾气不足 ④禀赋虚弱 ⑤年老体衰 ⑥大病初愈,调养失慎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 ―― 纳少,腹胀, 食后更甚 食入不消,清浊不分,下注大肠―― —— 大便溏泻 气血生化不足 ――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少气懒言,面色无华 水湿不运 ―――― 浮肿,形体肥胖 气虚―――舌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与胃病辨证
脾生理功能与病理特点: 脾: 水谷:脾失健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主运化 气血不足(少气乏力、精神倦怠 ) 水湿―――水肿、泄泻 功能 主统血――出血、阴斑 主升清――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 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于脉外,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与发病】 ①久病气虚 ②劳倦过度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脾不摄血――出血(下出旁走) 便血、尿血、肌衄(阴斑)、 鼻衄、齿衄; 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脾失健运――食少便溏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 乏力,气短懒言,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临床表现及分析】
寒湿困脾,脾运失司,升降失常―― 脘腹痞闷胀痛 水湿泛溢肌肤--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胆汁外溢肌肤--黄疸(阴黄) 寒湿下注--妇人带下清稀量多 寒湿内困,脾失健运 -- 头身困重、食少便溏、泛恶欲吐、 口淡不渴,面色晦黄 舌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
脾虚升举无力,内脏失于托举 ――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胃下垂) 其它内脏下垂(子宫、肾等) 中气下陷――久痢不止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 甚或脱肛 清浊不分,下注膀胱――小便浑浊如米泔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头晕目眩 脾气虚――少气乏力,倦怠懒言,面色无华, 舌淡苔白,脉缓弱
纳少腹胀,饭后尤甚 面色萎黄或恍白 脾失健运 大便溏薄 肢体倦怠 化源不足 或浮肿(形体肥胖) 神疲乏力 或形体消瘦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缓弱 (脉虚或怠缓) 辨证要点: 以运化机能减退和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脾气虚实际包括以脾失健运为主之腹胀便溏和脾气虚为主的倦怠乏力两个证候。
七、湿热蕴脾证
【概念】 指湿热内蕴中焦,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病因与发病】 ①湿热内侵 ②饮食不节
【临床表现及分析】
湿热中阻,运化失司,升降失常 ―― 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厌油) 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 面目皮肤发黄(阳黄) 湿热蕴于肌肤--皮肤瘙痒(湿疹痤疮疮疡等) 湿热下注 气机不利―― 大便溏泻,粘腻不爽,小便短赤 湿热证――身热起伏(不扬),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虚寒证 【病因与发病】 ①脾气虚久 ②过食生冷 ③寒凉药太过 ④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燠土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脾阳虚衰,运化失司――纳少腹胀,大便稀溏 阳虚寒生,寒凝气滞――脘腹隐痛,喜温喜按 水湿不运,泛溢肌肤――水肿 气化失司--尿少 胃阳不足,寒饮不化--口泛清水,呃逆呕吐 水湿下注――女子白带清稀量多 久泻 虚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咣白舌淡胖 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位居中焦 外应于腹 腹痛、腹胀 部位 主肌肉、四肢 消瘦、四肢无力 开窍于口 口糜、口唇色淡等 其华在唇
特点: 脾气宜升——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喜燥恶湿——易受湿邪困遏
胃脘灼痛隐隐 饥不欲食 胃阴虚 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似饱非饱) 脘痞不舒 干呕呃逆 阴虚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脾与胃同居中焦, 《诸病源候论·脾胃诸门》: 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互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脾气一虚,鲜有胃气不虚者,故临床往往称“脾胃气虚”,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但须仔细分辨,二者又不尽相同。 一般:纳而不化,多属脾虚 化而不纳,多属胃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