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喀左看水
车承金
①喀左缺水。
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
也许正因为缺水,流经的大凌河和榆河里的那一点点水,在当地人眼里如金子般金贵。
当地人以其勤劳、智慧的品质和诗意、浪漫的情怀,为这两条河流注入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一幅“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人间诗画。
②龙源湖,一听名字,眼前就是一片浩淼澄碧的景象。
叫湖,其实不是湖,是大凌河与榆河之水的交汇处。
坦荡豪放走来的大凌河与一路蜿蜒多姿的榆河在此牵手、合为一体后,向东奔流而去。
由此她被确定为大凌河干流之源。
一道三百多米长的橡胶坝在两河的交汇的地方那么轻轻的一卧,就有了这一片烟波浩淼、粼粼碧波的龙源湖,犹如城市硕大的“肺叶”,在调节、净化着空气。
③早上来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正洒在龙源湖的湖面上,如同撒了一层细碎的金子,在静静的湖面上闪烁,并不断地伸缩着、跃动着,企图要走上岸来似的。
三个人工岛屿如三颗墨绿色翡翠,镶嵌在静静的水面中。
白色的游艇犹如一只白天鹅在水面上漂浮着。
湖边漫步的人们不知是被这神奇的美景震撼了,还是怕碰碎了这一湖的金灿与寂静,还是忙着深呼吸淘洗肺腑,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然而,轻盈的脚步却流露出愉悦与兴奋。
一只水鸟掠过水面,一低头,啄碎了静静的水面,金灿灿的涟漪由近及远,像梦幻般滑行、扩散开来。
时间如一把扫帚,一会就扫走了这一湖金黄,还湖以本来面目。
④停住脚步,仔细看看,这片辽阔的水域像海不是海,海的波光是蓝色的,它的波光是碧绿的;像湖又不是湖,湖的水域是封闭的,它的水域是开放的;像河不是河,河水是波涛汹涌的,它是碧波粼粼的。
我深深吸上几口,没有海水的咸味儿,没有湖水的腥味,只有穿越山涧丛林的河水所独有的野草气息,直沁心脾。
⑤沿着橡胶坝北河堤逆流而行一公里左右,进入榆河水域。
榆河水域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是一条城中河。
水面宽有三百多米,河水碧绿清澈,坝堤青石护守。
堤上带状公园,草木葱茏,花儿鲜艳。
河两岸高楼林立,河南为新城,多为政府机关的办公楼;河北为老城,多为居民住宅楼。
山因水而秀美,远处山峦青翠。
我想,若是雨天,倚站楼窗前低头看看碧波涟漪的近水,抬头望望墨绿滚滚的远山,闭目听听窃窃私语的细雨,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⑥包括龙源湖在内的整个水面长达五六公里,水面上建有橡胶坝五座,形成五块水域,总面积达一万亩。
每块水域看似是静止的,其实是流动的。
水在不断地注入,又在不断地流出,永远保持着不竭的活力。
五道橡胶坝如同五个手臂把大凌河、榆河之水张弛有度地揽在怀里,既不让她一闪而过、匆匆而去,又不让她长时间久留、耽搁太久,站一站、停一停后,就让她们奔自己的前程去了。
而这两河清水却也不负众望,深解人意,转个身,停停脚,朝后望了望、看了看,招招手,留下一湖清澈、涟漪与柔情。
然后,转过身,又继续向大海奔去。
⑦而龙源湖上游的大凌河水域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乏原始气息与野趣。
静静的水面在河中央肆意地蜿蜒延伸着,在晚霞的涂染下,如同刚过满月的婴儿,散发着一派恬适。
然而,这一恬静是暂时的,不知什么时候就被野鸭的突然戏闹、芦苇中各类水鸟的鸣叫、鱼儿的一个翻身打得粉碎。
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水两侧依次是芦苇水草、林木、青山。
湖光山色,高杨矮柳,墨绿的芦苇,古朴的小木船,曲径的水面,低飞的水鸟,静谧出深,尽显古朴内涵。
置身其中犹如超然世外,不由得发出思古之幽情,感念上苍赐予这一方宝地。
⑧然而,谁能想到,大凌河的这段河道两年前还被各种农作物霸占着,河水被挤得只剩下窄窄的一条,犹如一条细细瘦小的蚯蚓弯曲着。
河床凌乱不堪,垃圾遍地。
如今,旧貌变新颜,已是小有名气的平房子湿地森林公园,建有边滩湿地三处,景观生态区二处,荷花池一个,河心岛一座,架设木栈道三百六十五米。
退耕还河,治理河道一千八百米,疏浚河道十万立方米,绿化四点七万平方米。
站在这里,我被喀左人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观所折服。
⑨也许是对这方热土的眷恋,大凌河与榆河汇合后漫过橡胶坝,一步一回头,顺山就势,绕了个近似圆形的大圈,形成又一壮丽的自然景观:蓝蓝如洗的天空,一座青翠的山峦,周围一圈是静静流淌的河水,河水闪烁着粼粼金光,似一条金灿灿的彩带。
这一自然景观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摄影作品获过大奖,上过有影响刊物的封面,取名为“凌河第一湾”。
喀左人又打起了这一湾清水的主意,一期工程完成新开河道三千八百米,新建码头一个、人工岛五个,新挖荷塘两千五百平方米,栽植荷花四千株围绕这一点点水,又一个新的生态景观已见雏形。
⑩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就那点水!是啊,喀左的水不多,不能与大江、大河、大湖的水相比,更不能与山水如画的江南相比。
可贵的是,他们很有想象力和魄力,独具匠心,水虽然很少,文章做得却很大,被誉为“塞外水城”。
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来这里看水。
⑪人因水的湿润、丰富而有活力。
生活因此而灵动。
穿城而过的大凌河、榆河的水,让喀左人如出水芙蓉般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提起大凌河、榆河的水,在他们的眼神里、话音外、表情上无不流露着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神气与自豪。
一些外地人也喜欢闲暇时来此,看看水、听听雨、瞅瞅云、望望山。
⑫漫步在龙源湖的岸堤旁,行走在平房子湿地森林公园的木栈道上,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
个朝圣者,喀左的水带给我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心灵憩息的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6月11日24版)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喀左人对待水的态度是科学的,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过度索取。
而是因势利导,用其润泽之性,打造出“天人合一”的宜居生态环境。
B. 塞外喀左严重缺水,喀左人却截取仅有的一点河水做成大文章,让这点水得到了充分利用,体现了喀左人的节俭意识和环保理念。
C. 文章开篇,点出了喀左缺水的气候环境特点,为后文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打造无限的水风光奠定基础,埋下伏笔,最后点题,点出水对喀左的意义。
D. 文章多处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喀左之“水”,如第④段中用描写海、湖、河的特点来衬托人工龙源湖的优美,突出龙源湖水质、形态和生态特点。
E. 喀左看水,看到了喀左人对水的理解与珍视和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科学态度、浪漫情怀,也看到了喀左人追求生态文明的进取精神。
2. 作者在结尾说“喀左的水带给我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心灵憩息的家园”。
请根据文意,说明“心灵家园”的含义,“不是一片风景”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3. 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艺术手法。
4. 本文写出了凌河、榆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
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
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
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
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
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
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材料二:
“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
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
与之相反的是大面积被搁置的土地的荒凉。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本土文化。
尽管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乡村文明的价值包括载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需求价值和客体性生产价值,它的载体性文化价值可以团结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力量。
无论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还是无形的乡村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
比如说,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是乡村人民遵循共识所建立起来的。
正因如此,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也是乡村人民约定俗成的。
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们是乡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乡愁”情怀如此浓郁了。
对“乡愁”,我们应意识到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是无法被替代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地冲击着乡村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存在意义。
(摘编自钟晨《“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材料三:
①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
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③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
需求。
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④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
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
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5.下列对材料中“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之“乡”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包含对故乡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C.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等的上面。
6.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更多的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对解决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益。
B.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和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
C.“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所以尽管人们每年都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但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土地却仍然被大面积搁置荒凉。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7.下列诗句能表现出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管。
B.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材料三第③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9.“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
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
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
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
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
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
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
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
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
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
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
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
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
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
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
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
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
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
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
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
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
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
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
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
“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
问题很普遍。
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
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
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
”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
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
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
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 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C. 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D. 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11.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2.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
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
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
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
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及丁家艰,以孝闻。
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
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
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
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
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
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
”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
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
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
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
其年冬,转礼部侍郎。
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乾化二年秋,卒。
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B.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C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D.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小篆又称秦篆。
B. 弱冠,古时男子汉族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C. 广文,唐朝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
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
D. 乞骸,即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