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第1篇】
《春的消息》是一首意蕴优美的诗歌。

读着这首诗,仿佛陶醉于一种初春的意境中:你看,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用那纤纤细手触摸着树的枝头、雏菊的绿苞,触摸着小鸟的羽毛、潺潺的溪流,触摸着我们粉红的面颊、跳跃的脉搏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将“景”与“情”紧密结合,让我们读着课文,仿佛真的来春天的田野,心灵与自然便融为一体了。

又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想在布置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把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作为重点。

并根据对诗歌的感悟,欣赏春的美景,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本以为是一节流畅的、充满朝气和美感的课堂,可是事与愿违!下面就本节课不如人意处做一细细反思:
1、别太高估学生。

本来以为,就课文里那几个生字,学生完全可以凭着预习掌握牢固,我只要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他们读几遍,少数不会的孩子自然也就跟上了。

谁知,生字的掌握错误百出,单是这一块,就占去了课堂的十五分钟!这就给我敲响了警钟:孩子们的预习做的不到位,或者说孩子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以后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上我安排了勾画出生字新词,自读三遍,>同桌相互考读一遍的环节。

但在指名读时还有个别学生有很多词读不正确,甚至不会读。

这说明在前面的准备中他并没有认真去读,课上也没有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于是我马上提示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同桌负责。

由于个别学生读词有问题,我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草草了事,让他自己课下补上,而是给他了一个课上学习的机会,并提示他注意听别的同学怎么读。

之所以需要我提醒他,是因为不提醒他认真去听,他是没有意识去听的。

其他几个同学读完后,我又叫起他,他基本上能读出来,我及时给了他表扬。

我想这样虽然耗费了一些时间,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会读这几个词这样简单。

我还会在以后的课上继续关注这样的学生,并给他们一个课上学习的机会。

2、自己的课堂机智不够。

对于自己的课堂环节,心中不是没数,而是在教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我想象的那样顺理成章的走下来,我就乱了,不能做到收放自如。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

”无论学生跑到哪里,我们都应该能及时正确的引导,最终回到我们的重点上来。

但是,我缺少的是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跟自己没有充分的备好课,备好学生有很大关系。

通过这次讲课,我深切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会像那采百家粉的蜜蜂,博采众长,也会回到自己的“蜂窝”里酿造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蜂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第2篇】
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

惊喜一:晶莹透亮
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

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

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

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惊喜二:人流如潮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

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

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
惊喜三:欢乐的海洋
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

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

”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

”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

”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第3篇】
对杜甫《春望》一诗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于传统解读对《春望》之“望”究竟应为何意而进行思考的人恐怕甚为寥寥。

传统解读中,人们总把“望”解释成“远望”、“遥望”,有一些人还把“望”在本诗中解释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总感觉这些解释都流于肤浅,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对《春望》一诗的总体解读也就失之偏颇。

《春望》之“望”,作为统领全诗内容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被人称之为“诗眼”的词,在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本应一以贯之,但在传统的解读中,把“望”字理解成“遥望”、“盼望”等,实在是难于一统到底,给人的感觉甚是不爽。

直截了当地讲,如果说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姑且可以一“望”的话,以后的内容便没法“望”下去了。

试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因感慨时势而落泪,因怨恨离别而惊心,完全是一种心情,怎么“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般陈述或评论,又怎么“望”?抑或
解释为“盼望”、“渴望”?那这与第一句之“望”字之意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如此一首短诗,一个题目当中的中心词、关键词的词义不能一以贯之,不能坚持始终,实在叫人难以接受。

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更加的没法去“望”了。

请问,哪位能“望”到自己头顶稀疏的白发?或者头发再长一点的话,那与自己也不过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也需要一“望”吗?老杜的创作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那传统的解读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别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传统的解读者还是未能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从而造成对该诗全面理解把握的失当。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的话,也许对该诗的理解会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

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

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

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

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

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

读他的诗歌作品,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切的“怨恨”。

可以说,“怨恨”已经成为老杜解不开的终身情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