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阅读”让我感受一番新天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阅读”让我感受一番新天地
作者:刘波
来源:《师资建设》 2013年第12期
文/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刘波
从教伊始,我就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秘物为友,再加上此前通读了这一领域近五年的相关研究成果,短短几年,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并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作者”称号。

2006年7月,
我到北京领奖并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高峰论坛。

这次北京之行,除了结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同行外,其中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为自己走向开放阅读埋下了伏笔。

会议期间,创办不久的龙源期刊网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对龙源期刊网进行推广,这让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对期
刊网的强大功能有了清楚的认识。

此前,自己也知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但由于下载都要付费,所以一直
没有关注。

当时的龙源期刊网属于初创期,有每篇文章9次点击可以免费下载的“便利”。

我便充分享用了这“免费盛宴”,下载
了不少文章。

更重要的是,龙源期刊网为我打开了一片教育杂志的新天地。

借助这个平台,我对国内的相关教育类刊
物都有所涉猎,并相遇了《师道》《教书育人》等刊物。

2007年1月初,《教师博览》特约记者姜广平跟我联系,说《教师博览》要在封二人物栏目刊登我的介绍,让我
先准备资料。

后来我得知,当时《教师博览》正在寻找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典型,这样的事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接到
姜广平的电话后,我到阅览室去查找近几期的《教师博览》。

读了几期《教师博览》后,相见恨晚之觉油然而生。

其实,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经常阅读《教师博览》的。

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专注于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科
刊物,忽略了《教师博览》这个老朋友。

我马上补订了《教师博览》《师道》《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教书育人·校长参考》等综合教育类刊物。


2007年5月起,我就与这些优秀的综合教育类刊物共成长了。

关注学校管理类的刊物,一是自己负责学校教科室工作,另一方面自己在龙源期刊网上读到过不少相关文章,觉得这些文章自己能写好。

对我而言,自己的阅读走向开放,也
意味着写作走向了开放。

2007年,我结合当时的热播剧《恰同学少年》写了一篇《不野蛮体魄与不文明精神之叹》在《师道》2007年8月份刊发,这是我走向开放写作的重要一步。

2007年阅读几份综合教育类刊物,我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树立了要舍得为成长埋单的意识。

2008年,我自费增
订了《人民教育》;2009年,自费增订新创刊的《教师博览·原创版》和《教师月刊》;2010年,自费增订了《中小
学管理》;2013年,自费增订了《中小学德育》,这样,除了学校补贴的200元,还花费1000元左右用来订阅各类
教育刊物。

201 3年.《师资建设》也进入了我的视野。

我最初是从其他人口中得知《师资建设》这份刊物的。

作为学校师
训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我对这份杂志的刊名就很感兴趣。

觉得“建设”的提法非常好,教师自己也是建设的主体。

于是,
我在网上查阅了《师资建设》的相关介绍,并加入了《师资建设》QQ群,到邮局补订了2013年的刊物,但只能从5
月份订起了。

后来《师资建设》执行主编黄明超把213年前几期的刊物赠送给我,让我尽快与《师资建设》亲密接触。

《师资建设》经常开展时性很强的征文活动,比如关于教师抄袭和一稿多投等行为的讨论、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讨
论等。

《师资建设》还坚持开门办刊,积极采纳一些教师的建议,依托杂志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问题。

201 3年6月,我跟执行主编黄明超说了当前媒体随意报道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会对教师和公众造成一定的误导。


明超主编就决定以这个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专门策划了一次“掌控舆论导向与媒体话语权”的专题讨论,并在《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双月刊)201 3年第4期刊发。

对于我来说,《师资建设》真是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刊物,既为我
提供精神食粮,也让我发表见解。

我发表在《师资建设》2013年第10期的《教育科研要从“变味”走向“有味”》一文,
就是自己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走上开放阅读之路后,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底蕴渐增,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