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1
学教育
9
《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述评
杨婧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文
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学的历史沿革过程,同时从文艺学的角度审视中小学文学教学。
本文通过对《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进行述评,对俄罗斯中小学文学教学进行研究,为完善我国的语文教学提出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内容概要
《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学的历史沿革过程,在为学者提供俄罗斯文学教学研究资料的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贯彻人文主义精神提供借鉴。
本书从文艺学的角度审视俄罗斯中小学文学教育,将政治和宗教两大因素作为基点进行扩展探讨。
俄罗斯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精神超于物质的文化,在俄罗斯的中小学教育中,文学和人文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书贯穿了人文教育精神对俄罗斯文学教育进行系统地论述,展示了雷勃尼科娃、库德里亚舍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对文学教学法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并对我国的文学教育进行展望。
二、理论贡献
《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系统地论述了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主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变化,为相关学者从整体上了解俄罗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料。
本书对俄罗斯文艺学和中小学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关注文艺学在俄罗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运用,对俄罗斯的文学教育目标、方法、内容进行考察和详述,拓展了文艺学的研究。
在国情上,俄罗斯是中央高度集权国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方面与我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研究俄罗斯语文教育对充分认识和改革完善我国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苏联的文学教学法思想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系统、实用的改革方案。
1、内在的阅读
如同书中所提到“回归到作品本身的阅读分析方法正是我们如今所提倡和要求的。
”①雷勃尼科娃是苏联史上著名的文学教学法专家,她指出研究文学作品是从直接理解文本内容到深刻的内心思考这样一个过程。
内在的阅读强调从作品内部入手,从作品本身找到理解其内容和思想的路径。
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存在非文学现象,即不是通过文学作品本身来进行解读,而是通过作者身平事迹来推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或是通过导语直接告诉学生文章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的机会减少,变成读文章千篇一律。
强调内在的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
2、对比分析的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通过把形式、内容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着进行阅读。
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内容不断地对照、比较,从中清晰认识到作品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中有表格陈述,选出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来进行比较阅读分析。
例如,主题为叙事诗和传说的关系,教学设计则通过对莱蒙托夫《飞船》、《三棵棕榈树》以及普希金《箭毒木》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的作品。
比较阅读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俄罗斯的文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找准对比点为突破口,对作品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规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对文学教育的关注
从苏联时期开始,俄罗斯的语文教学就分为俄语教学和文学教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旧继承了这一传统,俄语课讲授语法知识检查学生对拼写、标点符号的掌握和运用,文学课则主要以文学赏析和作文为主。
五年级以后开始重点讲解俄罗斯文学名著名篇,在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以及道德伦理意识。
苏联解体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以俄语为主。
俄语课的周课时为54学时,文学为18学时。
在苏联解体后,俄语课时减至27学时,文学课增至62学时。
俄罗斯人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与中小学语文学习中打下牢实的基础有很大联系。
语言学习将基础打牢,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操,这对解决我国语文教育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三、存在问题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俄罗斯中学教学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读者能够结合整个文化背景充分获取信息,但其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收集文献的系统性、全面性、文献的真实度以及整理加工的水平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论。
我国与俄罗斯国情相似但不相同。
俄罗斯的应试压力与我国相比偏低,这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11
学教育10
种情况下我国如何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就本书的编撰而言,若能结合我国的教材、教学内容做一些更为具体的分析则更好。
四、启发与思考
很多国家学者都在研究文学教育,并将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各国的文学教育思想和教法都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过去我国文学教育应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现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选材单一陈旧、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教师文学素养等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文学教育成为母语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俄罗斯,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是分开的。
长久以来,我国的语文和文学的分科带来很大的争议。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语文课是打牢学生的语文基础,教授给学生学习中文的方法。
1、多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思路以及分析作品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分析的技能,深入文本内部。
书中列举的阅读指导方法较多,这里选出其中两项进行具体地分析。
第一,朗读作为阅读方法教给学生。
古语有云“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诵读在理解阅读分析作品中占了重要地位。
苏联教法家雷勃尼科娃对“有表情朗读”十分看重,她认为“表情朗读是具体而直观地进行文学教学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形式。
对我们来说,这种形式比任何视觉范围的直观性都重要。
”②朗读是分析作品的一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形成初步感受,这种初步感受奠定了之后对作品真正研究,所以朗读指导非常重要。
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等体裁,不同体裁的作品各有特点,同一体裁下由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不同等因素也使作品大相近庭。
在学生诵读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裁和特点进行初步思考。
然后,在朗读中揣摩作者所描写作品的形象,结合时代背景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客观思考,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情感,蕴含的意境,也是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交流,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状态。
鲁迅先生曾说过“每一篇文章都说着怎样写”在朗读中思考作者的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从中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
关于朗读指导,在书中提到“有表情的朗读”时,所用过赞科夫在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上的观点“强调第一次感知的重要性。
学生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决定着他们对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因此,枯燥的反复诵读往
往不及有表情地朗读一遍的教学效果更强”③笔者认为,反复的朗读是必要的,反复的朗读才有反复的思考,不同的阅读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所以反复朗读是学生与文学作品建立联系、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
反复朗读与“有表情的只读一遍”究竟要如何协调处理,实现朗读的效度还需继续探讨。
第二,课外阅读的相关指导。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制,文学作品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外进行,提供有效的课外指导非常必要。
在俄罗斯教学中,教师将《课外阅读》书中的一部分相关文章作为文学教学的辅助材料进行指导讲解和对比分析。
对此,我对课外阅读指导提出几点设想:一是,教师当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推荐,列举出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书单。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对课外读物认真阅读,这样最后才能将心得与学生一起分享;二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如几个章节来分析指导,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应当学些什么;三是,最后进行读书报告会。
读书报告会不仅是进行总结性的成果展示,其中也可以进行概貌性的评述或复述,需要提出一些独特思想,并明确主要问题。
2、寻找“突破口”进行教学
“突破口”教学是指在教学当中,找到教材中某一个可以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来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带动全文的分析。
在《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中,列出了雷勃尼科娃在他们的书中为六年级学生所编写的学习计划,雷勃尼科娃对文本的分析方法丰富且很少重复,她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分析找到文章的突破口,进而牵动对文章整体的研究。
在我国,钱梦龙先生教授的《中国的石拱桥》就是寻找突破口,然后由一个中心带动对全文的理解。
“突破口”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在不断地对比分析当中发现突破点,但其本身又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3、关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个人立场
在《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中提及学习《战争与和平》的过程,其中说到“独立性和整体性是分析作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对一些片段进行思想和修辞分析,对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有个明确把握,注意对比思想内容和包含有托尔斯泰深刻思想的作者立场之间的关系。
”④当今我国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一些误读,例如,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会引导学生
批判女主人公的爱慕虚荣,却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想一想,当时作者写作的真正意愿是什么,《项链》的创作是否并非为了批判女主人公,而是体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哀。
在教学当中,歪曲的批判常有存在,其中也有两个重要原因是导语的设置不当和教参书的影响。
教参书的观点本就不是标准,且一些说法尚存在争议,如果教师对教参书内容进行不假思索地照搬,很容易会扭曲了作者创作的本意。
另外,在课文导语设置上,若开篇说明文章结论,只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取代了学生对作品真正的内心感受。
作为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多思考,学会站在作品中人物的角度上换位思考问题,将作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认识
其中的寓意,而不是为了支撑起一个观点而盲目地进行批判。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之余,也学会为主人公辩护,养成客观分析的问题的阅读习惯。
注释:
①《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61页。
②《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③《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139页。
④《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162页。
参考文献:
[1]王兆平.没有诵读就没有文学作品
的教学[J ].语文教学通讯,2007(09)
.[2]孙瑞霞.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阅读
指导[J ].文学教育,2011(05)
.[3]刘淼,孟匀.继往开来的俄罗斯语
文教育[J ].中学语文教学,2003(06)
.[4]张明丘.谈文学作品中如何加强课
外阅读指导[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5]骆亮亮.文本阅读方法探寻[J ].文
学教学,2011(04)
.作者简介:杨婧(1989—),女,云南
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文学评论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