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精品学案 (新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讲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导学案
【知识梳理】
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
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
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
然而。
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
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
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为“严”。
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罪犯受不到惩治。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音。
被称为词类活用。
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
“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称赞、赞扬”。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转换古今句式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
力。
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后面。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巧译修辞句
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
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
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
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
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
5.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
“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殽之战》)。
“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
“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
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
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以……”“用(拿)……”“为……”“像……”等等。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足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
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套”,对固定结构套用句式进行翻译。
“转”,对一些委婉形象的说法要做合理的转换。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
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好题实练】
基础务实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
少勤学,弱冠得周敦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
入太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
授江阴军教授,诸生守其榘度。
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
约束官吏扰民五事,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节浮费。
期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皆不许。
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
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
御笔
..兼崇政殿说书,造朝,侍缉熙殿。
彗出于柳,景纬
应诏上封事
..曰:今日求所以解天意者,不过悦人心而已。
百姓之心即天心也。
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
百姓之膏血日削,而符移之星火愈急,则人不悦。
不公于己而欲绝天下之私,则人不悦。
夫必有是数者,斯足以召怨而致灾。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1)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
(5分)
(2)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
(5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
善医术。
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颇亲信用事。
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命德玄迎劳之。
船舰度淮,暴风起,众恐,皆请勿进。
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
五年,坐市秦、陇竹木联筏入京师,所过
矫制
..免算,又高其估以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责授东上阁门使,领本州刺史。
是冬,车驾幸魏府,命总御营四面巡检,掌给诸军资粮。
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
或言其交游太盛,遂出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
逾年,复拜慈州刺史,移知环州。
(节选自《宋史·列传六十八·程德玄传》)
(1)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
(5分)
(2)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
(5分)
巩固提升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故详延特起之士,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馀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各悉对,毋讳有司,明其指略。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
驰至固原,按行败所。
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恤军士战殁者家,易守将。
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
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还视部事。
以年老连章力辞,乞致仕。
诏赐敕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
明年九月卒,年八十。
赠少保,谥襄毅。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
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
旧。
”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素质拓展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①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虛所致。
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
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拔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
夷獠
..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カ,卒不能夺。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①草窃:草寇。
(1)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阿蓝答儿当国,惮世祖英武,谗于宪宗。
遂以阿蓝答儿为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参知政事,钩校京兆钱谷,煅炼群狱,死者二十余人,众皆股栗。
良弼力陈大义,词气恳款,二人卒不能诬,故宣抚司一无所坐。
既渡江,攻鄂州。
至卫,遣如京兆察访秦、蜀人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实还报。
其言皆见采用。
至元初,数遣使通日本,卒不得要领,于是良弼请行。
帝悯其老,不许,良弼固请,乃授秘书监以行。
良弼奏,臣父兄四人,死事于金,乞命翰林臣文其碑,臣虽死绝域,无憾矣,帝从其请,给兵三千以从,良弼辞,独与书状官二十四人俱,舟至金津岛,其国人望见使舟,欲举刃来攻,良弼舍舟登岸喻旨。
金津守延入板屋,以兵环之,灭烛大噪,良弼凝然自若。
天明,其国太宰府官,陈兵四山。
良弼数其不恭罪,仍喻以礼意。
太宰官愧服,求国书
..。
良弼曰:“必见汝国王,始授之。
”越数日,复索书不已,至以兵胁良弼……良弼终不与。
日本知不可屈,遣使介十二人入觐。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1)至卫,遣如京兆察访秦、蜀人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实还报。
(2)金津守延入板屋,以兵环之,灭烛大噪,良弼凝然自若。
【答案与解析】
【好题实练】
1.【答案】(1)被任命为台州知州,两次推辞,不被允许,催促的命令更加严厉。
到台州,将教化百姓改变习俗作为首要事务。
(2)民间百姓的粗劣食物都不能满足,可是(官宦们)私宴的供给还和原来一样,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解析】(1)知:任知州。
趣:催促。
化民成俗:教化百姓改变习俗。
以……为先务:将……作为首要事务。
(2)闾阎:平民百姓。
糟糠:粗劣的食物。
厌:满足。
自如:和原来一样。
【参考译文】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
少年时勤奋好学,二十岁得到周敦颐、程颢兄弟的各种书阅读,遗憾不能到朱熹门下做弟子。
进入太学,淳祐元年进士及第。
任江阴军教授,学生都遵守他的规矩。
被任命为台州知州,两次推辞,不被允许,催促的命令更加严厉。
到台州,将教化百姓改变习俗作为首要事务。
限制官吏骚扰百姓五件事,公正判刑,惩办吵闹、攻击别人的人,整治豪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一年之内,两次请求还乡,都不被准许。
于是请求在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希望对后世学者有所补益,使自己病废之身对圣世还有些用处,不被准许。
皇帝亲笔内批兼任崇政殿说书,到朝廷,侍奉缉熙殿。
彗星在柳宿出现,赵景纬应诏上密封奏章说:今日寻求缓解天意的方法,不过是取悦民心而已。
百姓的心意就是天心。
民间百姓的粗劣食物都不能满足,可是(官宦们)祭祀后同族亲属私宴的供给还和原来一样,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百姓积累的财富一天天减少,可是官府收税的文书像流星一样越来越急,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对于自己不要求公正却想杜绝天下私心,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如果有这几样,就足以招来怨恨导致灾难。
2.【答案】(1)程德玄说:“我带着皇帝的诏命,怎么能躲避危险呢?”用酒祷告后继续行进,风浪立刻停止了。
(将、岂、祝、遽,各1分,句意1分)
(2)程德玄攀附权贵,升至近臣的行列,皇上很相信他的话,从此迎合依附他的人很多。
(近列、颇、繇是、趋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
精通医术。
太宗做京邑尹的时候,征召他到身边,让他充任押衙之职,很信任他办事。
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见,皇帝命程德玄迎接慰劳他。
船舰渡淮水时,起了暴风,大家害怕,都请求不要前进。
程德玄说:“我带着皇帝的诏命,怎么能躲避危险?”用酒祷告后继续行进,风浪立刻停止了。
太平兴国五年,因私买秦、陇一带竹木联筏运往京师,所过关口假托君命免税,又抬高竹木价格卖入官府犯罪,被王仁赡揭发,受到皇帝斥责,被授于东上阁门使的职位,兼任本州刺史。
这年冬天,皇帝驾临魏府,命程德玄总管御营,四面巡检,并执掌给军队供应钱粮的事务。
程德玄攀附权贵,升至近臣的行列,皇上很相信他的话,从此迎合依附他的人很多。
有人指责程德玄交游太多,于是出京担任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
过了一年,又担任慈州刺史,调任环州知州。
3.【答案】帝王治理的方式,难道不是事理相通、脉络连贯的吗?为什么有安逸和辛劳的差别呢?
【解析】①保留句中的专有名词。
句子中的“帝王”专用名词,要保留不翻译。
②删除。
“夫”,发语词,删掉不翻译。
③转换句子活用的词语、通假字等。
“与”通“欤”,句尾语气词,表反问。
④改变句子中比喻等说法。
“同条共贯”,在同一枝条、同一钱串上,结合上文“帝王之道”,变为本意“事理相通、脉络连贯”。
⑤套用固定句式。
把“岂……与”“何……也”译为“难道不是……?”“为什么……呢?”。
⑥拆解词语,逐词翻译。
把“道”“逸”“劳”“之”“殊”变为相应的双音节词语“方法”“安逸”“辛
劳”“的”“差别”。
4.【答案】(秦纮)急驰到固原,巡行战败的地方,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尸骨,抚恤战死者的家属,调换守边将领。
【解析】①保留句中的专有名词。
句子中的“固原”“将士”“军士”“守将”专用名词,要保留不翻译。
②删除。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删除。
③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
“军士战殁者”调为“战殁军士”。
④补充省略的内容。
句首加主语“秦纮”。
⑤拆解词语,逐词翻译。
把“驰”“至”“按行”“所”“躬”“祭”“掩”“其”“骼”“恤”“家”“易”分别译为“疾驰”“到”“巡行”“战败”“地方”“亲自”“祭奠”“掩
埋”“他们的”“尸骨”“抚恤”“家属”“调换”。
5.【答案】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
【解析】①转换句子中通假字。
“搢绅”同“缙绅”,当官的人。
②补充省略的内容。
“搢绅同尤”,从句意看,应是被动句,在前面加“被”。
③套用固定句式。
“自非”译为“如果不是”。
④改变句子中的说法。
“有罪在不赦”,改变说法,译为“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
⑤拆解词语,逐词翻译。
把“尤”“遐”“弃”译为双音节词语“指责”“远
远”“抛弃”。
6.【答案】(1)草寇偶尔作乱,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或者是武备空虚造成的。
(2)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解析】(1)草寇偶尔作乱,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或者是武备空虚造成的。
(“间”,偶尔,1分;“顽悍”,顽劣剽悍,1分;“抑”,或者,1分。
句意2分)
(2)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数,屡次,1分;沮,通“阻”,阻挠,1分;夺,改变,1分。
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
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时候。
请依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只隶属于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獠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
”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
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7.【答案】(1)到了卫,被派遣到京兆调查秦、蜀两地的民情状况,不到一个月,完全掌握实情回来报告世祖。
(2)金津守官邀请他进入木板建造的房屋,率领军队包围板屋,灭掉烛火大喊大叫,赵良弼镇定自若。
【解析】(1)“至”,到;“如”,到;“察访”,调查;“逾”,超过;“还报”,回来报告。
(2)“延”,邀请;“以”,率领;“环”,包围;“凝然自若”,镇定自若。
【参考译文】
阿蓝答儿把持国事,忌惮世祖的英俊威武,向宪宗进献谗言。
于是就让阿蓝答儿任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担任参知政事,查对京兆的钱谷,把许多人逮捕下狱,害死二十余人,大家都感到恐惧。
赵良弼力陈大义,言辞语气恳切忠诚,这二人最终不能诬陷,所以宣抚司无一人被诬有罪。
至元初年,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最终抓不住要领,于是赵良弼请求前往。
皇帝怜惜他年纪大了,没有同意,赵良弼坚决请求,于是授予他秘书监一职前往。
赵良弼上奏:“我父兄四人,以死效忠金,请让翰林将这些刻于碑上,我即使死在遥远的他乡,也没有遗憾了。
”皇帝答应他的请求,给他三千兵马前往,赵良弼拒绝了,只和书状官二十四人
一起前往。
船行驶到金津岛,那国人远远望见来使的船只,想要拿着武器来攻打,赵良弼舍船登岸喻示旨意。
金津守官邀请他进入木板建造的房屋,用军队包围板屋,灭掉烛火大喊大叫,赵良弼镇定自若。
天亮后,该国太宰府官列兵在四山之上。
赵良弼列举他们的不恭敬之罪,但仍喻之以礼。
太宰官羞愧臣服,请求看国书。
赵良弼说:“必须见到你们的国王,才能把国书给他。
”过了几天,又要国书,甚至用武器威胁赵良弼……赵良弼最终没有给他。
日本知道不能让他屈服,派遣十二个使者入朝进见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