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5/27
20
解读:
• 这两个论述是第六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两个决不会”和人类的历史 任务。
• 因此,这层次与上一层次是转折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两个决不会” 和“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的论断,反映了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合 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归根到底,旧的社会形态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力 的发展客观状况决定的。
2021/5/27
12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原文: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而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021/5/27
13
解读:
• 这是第三个层次,主要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两种历史观的分水岭。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因此,肯定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决定地位,一定程度上就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 识的决定作用。
报》的生活,于1850年流亡到了伦敦。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在转
入低潮之时,也正是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马
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历史赐予资产阶级的“一个纯粹的喘息时
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总结革命经验、创立和丰富革命理论,以
迎接新的社会革命的准备时机。因此在随后的十年里,马克思在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研究了大量的资产
2021/5/27
23
解读:
• 这两个论述是第七个层次,主要讲的是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命运。
• 马克思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依次更替,揭示了人 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顺其自然地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因此,这一层次是这一整段唯物史观经典论述的结论,是马克思在这一段要表达 的主要思想。
2021/5/27
4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主要思想
•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本分析
《序言》由七个自然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简要地介绍了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序、方
法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二部分: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动因和结论,叙
• 第六自然段介绍作者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由于 生活的艰辛和时间的紧迫,使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工作时时间断。
• 第七自然段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多年诚实研究的成果,认 为科学研究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革 命精神。
2021/5/27
7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
经典表述解读
•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 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 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2021/5/27
17
解读:
• 这两段论述是第五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两种变革”与判断标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导致的社会革命,必 然会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种变革”,而判断变革时代的 标准当然不是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存在。
(1)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4)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革命;
(5)“两种变革”与判断时代的标准;
(6)“两个绝不会”与人类的历史任务;
(7)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命运。
2021/5/27
8
(1)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原文: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就是社会 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这一层次是对上一层次的进一步展开。 • 很显然,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矛盾的尖锐化,换句话说,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导致了社会革命。
2021/5/27
11
解读:
这是第二个层次,主要讲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问题。马克思 的这个论断表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 用。
因此,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后,马克思开始分析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 重大问题。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们头脑中的意 识或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从而否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Fra bibliotek2021/5/27
22
(七)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命运
原文: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 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 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 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 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 种社会状态而告终。”
马克思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苦恼;另一个是现实动因, 即马克思遇到了对法兰西共产主义思潮进行评判的尴尬; • 第四自然段作者强调自己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指导自己的政治 经济学研究,并集中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2021/5/27
6
• 第五自然段介绍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和研究政治经济学 的中断;
原文: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 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 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 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2021/5/27
15
解读:
• 这段论述是第四个层次,主要是讲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革命。 • 它精辟地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社会革命的思想。
• 因此,这一层次与上一层次是一种因果关系。很明显,这“两种变革”
是指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是指上
述论断中“生产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
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是指上述论断中“人们借
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
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
神和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
2021/5/27
5
分析:
• 第一自然段介绍作者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写作《政治 经济学批判》的宏伟计划;
• 第二自然段介绍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 第三自然段讲述作者研究经济问题的原因,一个是理论动因,即
2021/5/27
18
• 但是,这两种变革的地位是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了
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接着,马克思提出,判断变革
时代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意识。马克思以“判断个
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作为类比,提出“判断这样一个变
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马识克为思的依这据一”思,并想,认早为在《这德个意意志识意必识须形态由》“就社有会了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类现似存的表冲述突,他”在这表样明的唯社物主会义存历在史来观解和释唯心。主义历
•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这里把生产方式作为社
会形态的标志,提出了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古代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生产方式
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2021/5/27
9
解读:
这是第一个层次,主要讲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 在这里明确使用的“生产
关系”这个范畴来代替之
静态结构:
前的“交往关系”、“交往
形式”、“交换和消费形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四个单项范式反”映等畴了用马语克,思一的定唯程物度史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 观比以前更加成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2021/5/27
1
目录
01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主要思想 02
03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主要贡献
《序言》与《导言》的区别 04
2021/5/27
2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背景
•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中断了他在德国创办的《新莱茵
2021/5/27
16
(五)“两种变革”与判断时代的标准
原文:
•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 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经济条件方 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 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 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 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 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与此完全相反,唯物主 义历史观则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21/5/27
14
(四)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革命
史观的不同的时候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 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 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 “两种变革”和划分时代标准的思想,对我们如何认 识当前所发生的时代变革以及如何判断这个时代,具
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021/5/27
21
同样,人类的历史任务也是客观的历史任务,只能由当时社会发展 的物质条件决定。这种物质条件或者已经存在,或者正在生成;当然, 历史任务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给 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人类社会也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马克思的这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我国社 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这种静态关系。
动态结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内部
的20有21/5机/27 联系和发展变化)
10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
原文: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
2021/5/27
19
(六)“两个决不会”与人类历史的任务
原文: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 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阶级经济学和其他领域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深入地考察资本
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2021/5/27
3
写作背景
• 研究的成果就是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它是计划 写作的六册巨著中的第一分册。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 《序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发展已到了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中 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间写成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于1859年6月4日经删节后发表在伦敦德 文报纸《人民报》上。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这部著作第一次科 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这些重要观点以高度概括 的语言集中表述在该书的序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