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地理课件:必修Ⅰ 自然地理 第1章 第四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此时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________。 (4)在乙图中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 快,在乙图中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 慢。 (5)在②点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间的夹角为________,黄赤交角 为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答案 (1)略 (2)12月22日 冬至 ④ (3)0° 66.5°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加试)
[考点梳理]
1.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个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
(3)轨道与速度。
栏目 导引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黄赤交角。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 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思考 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交角为70°,北半球极昼(夜) 的纬度范围为________,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 度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五带中热带的范围将变 ________(填“大”或“小”)。
提示 70°N~90°N 小 小 栏目 导引
(4)④ ② (5)66.5° 23.5°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加试) [考点梳理]
1.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在地方时_1_2_时__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太__阳__直__射__点__所在纬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_相__同__。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 阳高度相同。
环流形势不同,则自然地理环境仍有区域差异。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5)题,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为35°N和35°S, 南北极圈纬度变为55°S和55°N,由此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 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答案 (1)C (2)北温 (3)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 (太阳直射 点至EF时) 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 地区逐渐缩小 (4)ABD (5)35°N 热带、寒带
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说出观 测地相对于赤峰市的方位。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小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绘图。首先,根据图 3“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推导出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 纬度数值是45°N。然后根据“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 阳高度”,计算出当地的经度值是东经116度,求算出春分日的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是 45 度 。 根 据 求 算 出 的 观 察 地 经 纬 度 (45°N 、 116°E),判断出当地位于赤峰的西北方向。 答案 如图;西北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
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纬度。
(5)确定楼间距、楼高:①原则: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
楼与楼之间保持适当距离。②确定方法:以我国为例(见下图),
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h tan H
思考 (1)北半球夏至日,是否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一 天? (2)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我国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为何比 南方大? 提示 (1)否。北半球夏至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直射 现象,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2)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
(2)E 1 B 7 A D F C (3)EDCAB (4)向北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专练] 1.下图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
S′T′为极圈。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要知道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 中MN为赤道面,E′F为黄道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 赤交角。第(2)题,考查五带划分,而极圈与回归线之间为温带, 则ST与EF间为北温带。第(3)题,则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 昼极夜范围变化的关系。第(4)题,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终 年直射赤道,全年都是昼夜平分。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各地也无 四季变化。但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因此气温仍有日变化,由 于热量存在纬度差异,仍然有大气环流现象。各地由于气温不同,
________位置。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②位 置时,太阳直射赤道,而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故②对应春分, ③对应夏至,④对应秋分,①对应冬至。第(2)题,太阳直射 点在⑤位置是在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悉尼的正午 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考点突破]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 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用字母S标出太阳的位置,并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 (2)在A、B、C、D、E、F六点中,处于近日点的是________, 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为________点,每年 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考 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提示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 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 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节气分别对应图中的位置:春分________、夏至 ________、秋分________、冬至________。
(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________位置 附近。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A.∠XOF
B.∠TOF
C.∠FON
D.∠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__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
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
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试题)(2017·4月浙江选考,29题节选)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 1中某地进行天文观测。图2为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图3为 该地测得的北极星高度。在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
高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夏至日为________点,冬至日为________点,春分日为 ________点,秋分日为________点。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按地球公转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顺次排列图中A、B、C、D、 E五点。________。 (4) 当 地 球 在 D 、 E 之 间 运 动 时 ,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移 动 方 向 是 ________。 解析 据图中地球倾向可知A为夏至日,D为冬至日;夏至日位 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太阳位于距离A较近的位置。D为冬至日, 近日点为1月初,应为E;B为远日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F为 春分日,C为秋分日。地球公转速度E最快,B最慢,根据距离以 上两点的远近可知公转速度的快慢;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 北移动。 答案 (1)略
答案 (1)② ③ ④ ① (2)① ⑤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2)甲图是________(日期)前后的地球光照图,北半球的节气 是 ________ , 对 应 在 乙 图 中 的 位 置 应 该 是 ①②③④ 中 的 ________。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90°-B、C纬度差= 90°-(10°+23.5°)=56.5°。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L=
。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①调整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太 阳能。②调整方法: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
h=90°(如下图)。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考 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日地距离较近,为什么北半球反而 是冬季?地球位于远日点时,日地距离较远,为什么北半球反 而是夏季? 提示 南北半球夏季和冬季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距离太阳远近而 定的,主要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造成的。近 日点时为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比 较小,昼长较短,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小,故为冬季。远日点时 为7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 昼长较长,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大,故为夏季。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突破]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 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
“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图所示:
栏目 导引
北半球节气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__北__回__归__线__及其以北各纬度 _南__半__球__各纬度
冬至 _南__回__归__线___及其以南各纬度 _北__半__球__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加试)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知识体系预览
考 地球的公转 试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标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 准示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⑤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
分析地 球公转 的地理
意义
栏目 导引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确定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门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 屋门窗朝北。可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栏目 导引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此时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________。 (4)在乙图中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 快,在乙图中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 慢。 (5)在②点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间的夹角为________,黄赤交角 为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答案 (1)略 (2)12月22日 冬至 ④ (3)0° 66.5°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加试)
[考点梳理]
1.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个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
(3)轨道与速度。
栏目 导引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黄赤交角。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 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思考 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交角为70°,北半球极昼(夜) 的纬度范围为________,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 度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五带中热带的范围将变 ________(填“大”或“小”)。
提示 70°N~90°N 小 小 栏目 导引
(4)④ ② (5)66.5° 23.5°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加试) [考点梳理]
1.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在地方时_1_2_时__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太__阳__直__射__点__所在纬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_相__同__。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 阳高度相同。
环流形势不同,则自然地理环境仍有区域差异。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5)题,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为35°N和35°S, 南北极圈纬度变为55°S和55°N,由此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 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答案 (1)C (2)北温 (3)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 (太阳直射 点至EF时) 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 地区逐渐缩小 (4)ABD (5)35°N 热带、寒带
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说出观 测地相对于赤峰市的方位。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小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绘图。首先,根据图 3“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推导出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 纬度数值是45°N。然后根据“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 阳高度”,计算出当地的经度值是东经116度,求算出春分日的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是 45 度 。 根 据 求 算 出 的 观 察 地 经 纬 度 (45°N 、 116°E),判断出当地位于赤峰的西北方向。 答案 如图;西北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
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纬度。
(5)确定楼间距、楼高:①原则: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
楼与楼之间保持适当距离。②确定方法:以我国为例(见下图),
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h tan H
思考 (1)北半球夏至日,是否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一 天? (2)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我国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为何比 南方大? 提示 (1)否。北半球夏至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直射 现象,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2)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
(2)E 1 B 7 A D F C (3)EDCAB (4)向北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专练] 1.下图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
S′T′为极圈。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要知道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 中MN为赤道面,E′F为黄道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 赤交角。第(2)题,考查五带划分,而极圈与回归线之间为温带, 则ST与EF间为北温带。第(3)题,则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 昼极夜范围变化的关系。第(4)题,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终 年直射赤道,全年都是昼夜平分。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各地也无 四季变化。但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因此气温仍有日变化,由 于热量存在纬度差异,仍然有大气环流现象。各地由于气温不同,
________位置。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②位 置时,太阳直射赤道,而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故②对应春分, ③对应夏至,④对应秋分,①对应冬至。第(2)题,太阳直射 点在⑤位置是在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悉尼的正午 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考点突破]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 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用字母S标出太阳的位置,并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 (2)在A、B、C、D、E、F六点中,处于近日点的是________, 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为________点,每年 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考 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提示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 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 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节气分别对应图中的位置:春分________、夏至 ________、秋分________、冬至________。
(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________位置 附近。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A.∠XOF
B.∠TOF
C.∠FON
D.∠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__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
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
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试题)(2017·4月浙江选考,29题节选)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 1中某地进行天文观测。图2为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图3为 该地测得的北极星高度。在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
高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夏至日为________点,冬至日为________点,春分日为 ________点,秋分日为________点。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按地球公转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顺次排列图中A、B、C、D、 E五点。________。 (4) 当 地 球 在 D 、 E 之 间 运 动 时 ,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移 动 方 向 是 ________。 解析 据图中地球倾向可知A为夏至日,D为冬至日;夏至日位 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太阳位于距离A较近的位置。D为冬至日, 近日点为1月初,应为E;B为远日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F为 春分日,C为秋分日。地球公转速度E最快,B最慢,根据距离以 上两点的远近可知公转速度的快慢;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 北移动。 答案 (1)略
答案 (1)② ③ ④ ① (2)① ⑤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2)甲图是________(日期)前后的地球光照图,北半球的节气 是 ________ , 对 应 在 乙 图 中 的 位 置 应 该 是 ①②③④ 中 的 ________。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90°-B、C纬度差= 90°-(10°+23.5°)=56.5°。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L=
。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①调整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太 阳能。②调整方法: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
h=90°(如下图)。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考 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日地距离较近,为什么北半球反而 是冬季?地球位于远日点时,日地距离较远,为什么北半球反 而是夏季? 提示 南北半球夏季和冬季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距离太阳远近而 定的,主要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造成的。近 日点时为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比 较小,昼长较短,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小,故为冬季。远日点时 为7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 昼长较长,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大,故为夏季。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点突破]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 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
“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图所示:
栏目 导引
北半球节气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__北__回__归__线__及其以北各纬度 _南__半__球__各纬度
冬至 _南__回__归__线___及其以南各纬度 _北__半__球__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栏目 导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专题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加试)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知识体系预览
考 地球的公转 试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标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 准示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⑤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
分析地 球公转 的地理
意义
栏目 导引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确定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门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 屋门窗朝北。可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栏目 导引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