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丁肇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怪”的丁肇中
“奇”“怪”的丁肇中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

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

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

由于早产,他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

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

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

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

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

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

”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

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
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
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二是“不知道”。

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

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

”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

”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

”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

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

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据知情人介绍,对丁肇中来说,“不知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

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

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

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
“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

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

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试想,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或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和所谓影响,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玄而又玄的含糊答案去糊弄人,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要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救求的损失。

丁肇中的可贵可敬之处也在这里。

难怪他在南航面对师生的提问连说三个“不知道”,会场沉寂几分钟后,爆发出一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不是对这位大师人品和学问的肯定和崇敬吗?他们能零距离地从大师身上感受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效果并不会比听一次学术讲座差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