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国王路易 十八赐给他年金。当时波旁王朝的桂冠诗人夏多布里昂称 他为“神童”。他这时的诗篇歌颂正统王朝和天主教,表 现了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 同时,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这时期写的中篇小说《冰 岛魔王》(1823)和《布格一雅尔噶勒》(1826)在思想上和 艺术上都非成熟之作。前者充满恐怖、神秘和荒诞不经的 想象,过于追求离奇;后者对这本诗集以后又不断补充新 作.用新的书名多次出版。暴动的黑人有歪曲描写,美化 了白人军官。雨果十分崇拜消极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昂 。表示:“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 • • • • • • • • •
一 啊!你是古希腊人所祭祀的神仙, 缪斯!诗人的头脑里产生的幻影! 我不敢请你光临,从那神圣的山间, 因为近今的歪诗常污损你的声名。 可是我曾徘徊在你那著名的水滨, 是啊!也凭吊过特尔斐神庙的废墟, 除了涓涓的泉水,那儿是万籁无声。 但我的琴岂敢吵醒九位倦怠的仙女, 要她们宠幸这平淡无奇的故事,我粗陋的诗句。
草叶集草叶集那里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的主人那里人民立刻起来反对被选人的无休止的胡作非为那里男人女人勇猛地奔赴死的号召有如大海汹涌的狂浪那里外部的权利总是跟随在内部的权利之后那里公民总是头脑和理想总统市长州长只是有报酬的雇用人那里孩子们被教育着自己管理自己并自己依靠自己那里事件总是平静地解决那里对心灵的探索受到鼓励那里妇女在大街上公开游行如同男子一样那里她们走到公共集会上如同男子一样取得席次
叙事线索与主题
• 第一章: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观感 ,集中写西班牙的现实与历史 的对比; • 盛誉西班牙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传统,歌颂西班牙人反侵略 • 的英雄业绩。 • ‚可爱的西班牙!风流的胜地!‛ • ‚从未获得自由的人为着自由斗争……抵抗到底,即使不幸 失败了,作战,作战,‘哪怕肉搏,用刺刀!’‛。 • 第二章:阿尔巴尼亚和希腊观感,哀叹希腊文明的衰落; • ‚美的希腊!光荣的残迹,使人心伤!失去了,但是不朽;伟 大,虽已消亡!‛
流亡时期(1851-1870)
• 1851 年因参加政变起 义而被驱逐出境。流 落到英国的盖纳西岛。 • 流亡期间坚持与窃国 者拿破伦三世的斗争。 • 完成长篇小说《悲惨 世界》等。
晚年生活与创作(1871-1885)
• 1871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 国战败。雨果回国,呼吁 法国人民起来保卫祖国。 • 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 公社社员惨遭迫害,雨果 公开为公社社员辩护并提 供庇护。 • 1873年发表《九三年》。 • 1883年发表《历代传说》。 • 1885 年去世。遗体被安葬 在先贤祠。
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 旅行: “流动的现代性” • 给母亲的信: ‚作为一个身穿英国制服的英国贵族,目 前在西班牙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人物‛。 • ‚我如果结婚,就要带一个苏丹妻子回来,以几座城市作 为嫁妆,使您和一个土耳其人媳妇和睦相处,还有大量不 比驼鸟蛋大或比胡桃小的珍珠‛。 • 一方面享受着作为一个大英帝国臣民所能享受的一切便利 之处,一方面又同情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东方弱势民族;一 方面接受并服膺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 等现代观念,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英国贵族特权和身份带来 的优越感,这就是拜伦一生面临的最大的身份认同困境。
叙事线索与主题
• 第三章:瑞士观感,凭吊滑铁卢战场,怀念卢梭,遣责专制暴君; • ‚高卢也许就此变一匹马,受缰绳的束缚;但世界能更自由 了吗?‛ • ‚你能倾覆、统治和重建一个帝国,却管不住自己最起码的 感情⋯⋯无自知之明⋯ ⋯ 不知盈虚的道理,人有旦夕的祸福‛
• 第四章:意大利观感,哀悼罗马文明,沉思欧洲文明的前途。 • ‚爱情呵!你本非地上的居民⋯⋯心创造了你,就像它设想天上 住着神明‛。 • ‚谁爱,谁就发狂— — 少年的痴狂;但痊愈后更痛苦…… ‛
• 相爱而不能相见的人有千百种虚幻而真实 的东西用来欺骗离愁别恨。……他们能找 到无数神秘的通信方法。他们互送飞鸟的 啼唱、花朵的香味、孩子们的笑声、太阳 的光辉、风的叹息、星的闪光、整个宇宙 。这有什么办不到呢?上帝的整个事业上 为爱服务的。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命令大 自然为它传递书信。呵春天,你便是我写 给她的一封信。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 创作过程:前两章以《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之名 于1812年3月出版。岂料立刻轰动英伦,一时洛 阳纸贵,4周之内行销7版,并旋即风靡欧陆,以 至拜伦不无得意地记道:一觉醒来,发现成了大 名。数年后诗人因婚变而遭国人诽谤,致其永远 离开祖国,1816年4月登程,由比利时而法兰西 而瑞士而意大利,又将一路感怀诉诸笔端,增为 《游记》3、4章,分别于1817、1818年刊行。
叙事线索与主题
• 《游记》以一个厌腻于花红酒绿、无所事事生活的英伦世家 公子恰尔德· 哈罗德去国远游为线索,表现了极其丰富的社会 历史内容和深幽复杂的情感:除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 叙述风土人情、追缅古代英灵雄迹,反映希腊等地中海国家 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 • 《游记》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的诗体记录 ,也是一篇评论当时 重大历史事件的长诗,共4656行。全诗在交织着忧郁、感伤 和激进、乐观的情绪的支配下,突出了反暴政,反侵略,追 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
诗性的游记: 自我分裂的文本建构
• 游记具有双重主人公,反映了拜伦思想的积极和消极两个 方面。 • 哈罗德——英国上流社会的叛逆者,孤独、忧郁、冷漠的 漂泊者。这个形象代表了拜伦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概括了 英国和欧洲进步知识分子的特征:厌倦贵族上流社会的生 活方式,蔑视资本主义文明,脱离人民,看不清前途,陷 入孤独、忧郁和悲观绝望之中。 • 抒情主人公——热情奔放的、有反抗性的观察家和评论家。 同时又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热情歌颂欧洲各国人民的民 族解放运动。代表拜伦思想中的积极方面。 • 这两个人物都是拜伦自我形象的投射和放大。诗人力图在 虚构的主角和叙述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以便 完整地表现自己复杂的性格。随着旅行空间的持续展开, 两个分离的主体逐渐走向融合,到第三、四章时,几乎已 经完全合为一体了。主体性确立。
流亡时期(1816-1824)
• 1816 年 5 月从比利时转道 瑞士,会见了雪莱。创作 诗剧《曼夫莱德》。 • 1816年10月到意大利,参 加“烧炭党人”革命活动。 创作代表作《唐璜》等。 • 1823 年 7 月由意大利到希 腊,参加希腊民族独立战 争。 • 1824年4月19日去世。
西敏寺内拜伦的墓碑
• 爱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还想乐园,有 了乐园,还想天堂。 • 这是一件怪事,你知道吗?我在黑暗中。 有个人临走时把天带走了。 • 爱吧。在这苦行中,有星光惨淡的乐境。 极苦中有极乐。 • 如果你是石,便应当做磁石;如果你是植 物,便应当做含羞草;如果你是人,便应 当做意中人。
青年时期(1802-1822)
Victor Hugo
浪漫主义时期(1822-1851)
• 19世纪20年代后期,雨果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 有了积极的转变。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 到失望,在政治上转向自由主义。1827年,雨果 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因不符合 舞台艺术要求而未能演出,但这篇序言却成为文 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被认为是一篇积极浪漫主 义文学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而成为法国积极浪漫 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这篇文章里, 雨果提出 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 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 ——《<克伦威尔>序言》
拜伦
(1788-1824)
• 拿破仑和拜伦,诗人 和队长 ——维尼 • 我们思想上的另一 位君王 • ——普希金
职 业 的 海 盗 业 余 的 诗 人
―业余的诗人,职业的海盗”——拜伦自述
早期生活和创作(1788-1809)
• 出身贵族家庭,微跛,叛 逆孤独又狂热的个性。 • 1801年入哈罗中学,1806 年入剑桥大学,侠义肝胆 初露锋芒。 • 1807 年 发 表 第 一 部 诗 集 《懒散的时光》,受《爱 丁堡评论》批评和嘲笑。 1809 年发表讽刺长诗《英 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回击,显示讽刺才能,开 创文学批评传统。
艺术特色
1. 融探索、传奇、传记、历史和旅行为一体,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 2. 将身体的旅行与形而上的精神旅行加以巧妙对应。 3. 将当代欧洲与历史上的欧洲同时并置,突出主题。 4.语言生动流畅,运用斯宾塞体。
拜伦式英雄
• 拜伦在《东方叙事 诗》、《恰尔德 . 哈罗 德游记》 。他们高傲 倔强,既不满现实, 要求奋起反抗,具有 叛逆的性格;但同时 又显得忧郁、孤独、 悲观,脱离群众,我 行我素,始终找不到 正确的出路。
拜伦家族的族徽
大陆旅行及流亡之间(1809-1816)
• 1809 年,首次出国, 开始大 陆旅行 (the Grand Tour) 游历 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土耳其、 希腊等欧洲近东国家。 • 1811 年回国,发表《恰尔德 . 哈罗德游记》前两章,一举成 名。发表《东方叙事诗》,塑 造一系列“拜伦式英雄”。 • 1812 年 2 月 27 日首次以世袭贵 族身份在国会发表演说,为路 德派工人辩护。 • 1816年因婚变问题而被迫出走 海外。
•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 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种绝对正确 的人道主义。 •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 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 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 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 间。
• • • • • • • • • •
二 从前有位少年,住在阿尔比温岛上, 一切正经事儿,他都感到厌烦; 他白天过着放浪的生活,十分荒唐, 夜晚也总是笑乐狂欢,闹个通宵达旦。 我的天那!他实在是个无耻的闲汉, 整个儿沉湎于花天酒地,不顾罪恶; 除了几个情妇和一群好色的伙伴, 还有大大小小恬不知耻的酒糊涂, 这人世间的事儿,他心)
浪漫主义时期(1822-1851)
• 1827年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被公认为法国积 极浪漫主义运动宣言书。 • 1830年领导“欧那尼大战”,与古典主义者展开 面对面交锋。 • 1831年发表《巴黎圣母院》。 • 30-40年代发表小说、诗集多种。 • 1841年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并被封为法兰西世 袭贵卿。 • 1843年剧本《卫戍官》演出失败,此后创作中断 近十年。投身政治活动。
• ― 拜伦式英雄具有儿童般的天真、 英雄的感情、哥特型的恶棍, 浮士德式的叛逆知识分子,该 隐那样的道德流氓、撒旦般的 花花公子,以及反社会反上帝 的贰臣。”(李欧梵)
雨果
(1802-1885)
1 19世纪欧洲的良心
•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也是法国文学史 上重要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一生几乎 跨越了整个19世纪,经历了拿破仑时代、波旁王 朝复辟时期、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代,文学 生涯长达60年之久。他的著作甚多,遍及文学的 各种体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和 政论等。他的整个作品充满人道主义激情,反映 了19世纪法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动态。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 写作背景: 18 世纪末旅游热兴起 ; 大陆旅行( the grant tour)成为英国贵族教育之重要部分。 • 关于标题: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 Childe 指一个成长中的贵族青年,暗示作品的成 长主题,他的精神在与现实的接触中成长起来。 • Harold 原名为: Childe Biroun’s ,即 Byron的转化, 暗示了主角与拜伦本人的关系。 主角既是大陆旅 行的主角,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英雄,革命者。 • pilgrimage 原意为朝圣,此处暗示某种带有精神 探索性的旅行。
•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 国的贝尚松城。母亲信奉旧教, 是波旁王朝的热烈拥护者。雨 果的童年时期,母亲对他的影 响很深。雨果天资聪慧,9岁 就开始写诗。 思想正统,同情保皇党,赞美 天主教和君主政体。崇拜夏多 布里昂、维尼等消极浪漫主义 作家。
Victor Hugo
青年时期(1802-18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