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名人传》中叙述了德国的贝多芬、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和俄国的托尔斯泰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

B.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将“肉麻当作有趣”。

C.通常人们在信尾写上“此致敬礼”,这个“此”是代指后面的“敬礼”。

D.《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宣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史诗,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
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此”字是概括全文,了结全篇,指的是信的内容。

2.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们学校正在开展“无烟校园”活动,你在校内遇见一个家长正在吸烟,这时,你走过去对他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喂,你不知道我们学校正在开展‘无烟校园’活动吗?”
B.“禁止在校园内吸烟!”
C.“您好,我们学校正在开展‘无烟校园’活动,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您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吗?”D.“吸烟污染环境,损害健康,请你马上停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句子的选用,实则考查的是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类题目,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目的等。

A.本题说话的对象是家长,即长辈,故“喂”这样的称呼和质问的语气都不合适;
B.“禁止”这样的用词过于生硬;
D.“请你马上停止”带有责令的意味,不恰当。

故选C。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吾视其辄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而后作。

古人常借梦言事抒情,因而“梦”字在古人的笔下时常出现,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借典故中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
起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古人也常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如《论语》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对比手法来评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答案】(1)盛必虑衰(2)学然后知不足(3)望其旗靡,故逐之(4)困于心,衡于虑(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衰”“靡”“碧”“戚”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
过去几天,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一直牵动着大众关注的目光。

12月5日,许多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警方找到了孩子,并且确认平安无事。

不过,整起事件只是孩子母亲为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

目前,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当看到失联信息时,大部分人都会格外关注,媒体也会及时介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消息,动员网友扩散信息、参与寻找。

这一点,从许多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

许多网友的朋友圈都被诸如《温州11岁男孩失联4天,翻遍全城的爸爸几近崩溃》《第五天了!温州11岁男孩至今没有回家,家人重金50万苦求线索》的文章刷屏了。

还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志愿者投入到实际搜寻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

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

5天的全城搜寻、5天的牵肠挂肚,等来的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事实的真相被揭穿,始作俑者向公众道歉,但事件的严重性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消解的。

从法律上看,报假警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从道德上看,对公众情感造成了伤害,对社会诚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说,道德层面的危害更大,“狼来了”透支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网友没有因为被欺骗而指责谩骂孩子母亲,也没有后悔自己的一片善心付之东流。

这样的宽容弥足珍贵,这样的善良更值得呵护。

必须承认,人性也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的伪善所蒙蔽,也很有可能被“狼来了”的故事所愚弄。

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如果再次看到“失踪”求助消息,相信绝大多数人依然会转发,依然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会因为一次“狼来了”就失去了对善良的那份坚守。

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既不能让“狼来了”透支社会信任,也不能因“狼来了”变得冷漠麻木。

人性的美好,就是如此简单。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阐释的?
3.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
【答案】1.第一段开篇简明概述事件及其起因与后果,引出后文的议论。

第一段所述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后文内容是对第一段所述事件意义的揭示和引发的深层思考。

第一段内容又是一个事实论据,证明了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2.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先以“媒体的及时介入”“网友的信息扩散”“志愿者的实际搜寻”等事实,说明公众和社会对孩子失踪格外关注来进行阐释,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这句话进一步肯定和强调这一观点。

3.首先要将“狼来了”一类事件作为公开的道德法制课,以儆效尤,让其不再上演。

其次要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不因一次“狼来了”就失去对善良的坚守。

三是都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做到防患未然。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概述“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的事件,引出后文的人们的评述和议论(论题),引发人们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同时,又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证明了作者所提出“人要保持善良”的观点。

2.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观点;接着以“媒体的及时介入”“网友的信息扩散”“志愿者的实际搜寻”等事实,阐述了公众和社会对孩子失踪格外关注;最后,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这句话强调这一观点。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的要求筛选相关的句子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不会因为一次‘狼来了’就失去了对善良的那份坚守”“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既不能让‘狼来了’透支社会信任,也不能因‘狼来了’变得冷漠麻木”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痴悔悟记
彭程
(1)不久前,一次搬新居的经历,让我对拥书过多的弊病,有了切肤的感受。

说“弊病”,可能言重了,但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一种负担,一重麻烦。

(2)早就明白,书太多的话,一旦搬起家来会十分费事,琐碎繁杂,不像桌子柜子沙发等大个头的家具,几个人一抬就走了。

所以在定下搬家日期前半个多月,就开始慢慢倒腾了。

每天晚饭后大约两个多小时,都用在这上面了。

下架,分类,打捆,堆放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却是要说“书到搬时才知多”。

平时也知道自己的书会是个不小的数目,不料在整理的过程中却发现,比估计的数量还要多出许多。

好几天过去,眼瞅着客厅那个角落里书堆越来越大,但书柜里却似乎并未明显减少。

(3)这么多年来,买书,藏书,基本上是只进不出。

一个人只进食不排泄,早晚要被撑出毛病来。

迅速增多的书之于有限的空间,也是如此。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没有想到?时常也会有醒悟的时候,那时节也总是痛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多加注意,但这点儿念头总是虎头蛇尾,难以坚持下去。

一经过书店门口,脚步就由不得自己了,看到报纸上介绍哪儿开办书市了,总是心里痒痒的,想去看看。

总之,让我故态复萌的环境、因素实在是太多了,防不胜防。

(4)这般日积月累,于是书斋成“书灾”、满坑满谷举目皆书的局面是在所难免了。

在原先那间只有几个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书先是在书柜里繁衍,一排变为两排,后来书脊上方与隔板间的空隙也横着插满了书。

等到书柜里一点空间都没有了,就开始向外面蔓延蚕食。

先是层层叠叠摞满了写字台桌面,只留出了放电脑和双手、茶杯的地方,然后,是占据了客厅沙发座位底下和扶手旁边,弄得每次打扫卫生都十分费事。

在卫生间里也放了一沓,倒不是仿效欧阳公“三上”的雅好,实在是因为没有别的地方了。

(5)搬到新居后,书房面积比过去是增加了,但由于变分散为集中,实际上放书的有效空间并没有增加多少。

夫人下令,只能放在书房里,再不能到处随意乱搁。

看她的决心,如果敢于越雷池一步,离婚的心思都有。

为新居特意定制了五个书柜,占满了整整一面墙壁,顶天立地颇有气势,本来以为容量足够了,但上架时才发现,撑死了也就能放下七八成的样子,其他的还得另找安身之处。

书柜和墙壁之间的空隙,还有书柜上方到天花板之间的地方,也都见缝插针塞上了书。

曾希望借这次搬家,让书房变得整齐有序,但一开始就证明这只是痴想而已。

(6)我自忖并非习性偏激之人,判断处置事情,基本上还是听从理性的。

但在藏书一事上,有时却有点搞不明白自己了。

尤其是看到许多书从来不曾翻阅过、将来是否会看也难说,或者为搜寻某一本书费好大气力才如愿以偿时,心中也常常会泛起一缕困惑:买这么多书真的有必要吗?
(7)金克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书读完了》,大意是说天下的书籍虽然汗牛充栋,但真正本初意义上的知识和见解其实也有限,绝大部分的不过是注解、阐释和发挥,相互之间大同小异,所以,只要读透那些经典意义上的书籍即可,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了。

而这些必读之书,其实只是有限的数目。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比我染癖更深的朋友转述这个见解,可见并非冥顽不化,但为什么就不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
(8)省察起来,这种习惯该是源自于某种意念的执着。

对一件事情,一个目标,大量地投注感情,
念之在兹,反复地放大、强化、提升它的位置和重要性,结果就是它变得比一切都重要。

这样往往会使得判断力变得可疑,一叶障目,置一些常识于不顾,做出许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行为。

譬如说,虽然在平时他们可能会比常人更深切地意识到岁月的匆促、人生的短暂——在书中这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基本的主题——但在逛书店的时候,在购书的片刻,这一点认识却每每遁隐。

摩挲着新书光洁的封皮,嗅着纸张散发的清香,心醉神迷之时,他们潜意识里恍惚觉得自己会有几百年的寿命可活,足以慢慢消受自己的藏品。

这一点,就其性质而言,该和女人的购物行为差不多。

相应地,他们也总是过高地估量了藏书的空间,似乎那原本有限的地方,和变形金刚一样,具有无限地伸展、扩充自身的能力。

(9)最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无限制地积累书籍,他们会逐渐滋生出某种怪异的欲望。

这次搬家的过程中,我得以对藏书内容大致清点,发现了某些自己平时习焉不察的现象。

只因为心仪某位作家的某一部作品,就将他的全部作品悉数搜购,有这种必要吗?再出名的作家,真正称上杰作的也寥寥可数。

倘若我是一名该作家作品的研究者,无论怎样勾罗爬梳,敲骨吸髓,那是职业行为,再过分也都说得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

还有,对自己而言,购买图书一直只是为了阅读,别无他想,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却悄悄萌生了版本收集的嗜好?比如已经有了某部外国文学作品,但看到有新的译本问世,也忍不住要买下,却并非为了比较不同版本译文间的高下优劣。

这就不免有些走偏了。

如此这般的情形,还有一些,不一一而论了。

总之,这种种意念和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书越来越膨胀,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多了。

(10)前后十几天,每天埋在书堆里几个小时,累得不轻,却也得以梳理了一些想法,都是平时无暇去想或不愿去想的,似乎弄明白了许多事情。

于是发誓,从现在起,一定要用理性和意志来约束自己,再不要无节制地逛书店和买书了,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和消化现有的藏书上。

启功先生有诗云:读日无多甚购书。

以我现在的年龄,正常情形下还有三四十个年头可活,即便按照一周读一本书的速度,也不会超过两千册,而我书柜里迄今为止买了未看的书,已经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了。

每本书,购买之时都曾经摩挲再三,心醉神迷,仿佛多年梦中情人一朝得遇,只想着尽情缱绻,但携回家后,大多数却束之高阁,不再过问,好像后宫的三千佳丽,独自捱过漫长寂寞的岁月。

让美人成旷妇,花容月貌暗自凋零!今后再不能这样了。

(11)决心既下,感到一阵轻松舒畅。

什么叫幡然悔悟,什么叫“觉今是而昨非”,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形吗?那是一种洗心革面、面对新生活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又已经整理了半天,腰酸背痛,便坐下来歇息一下,沏一杯茶,随手拿过一份读书报纸闲翻一下。

报纸上在介绍一本新书《书痴忏悔录》,从这个书名揣摸,主人公该和我是同类,他因为什么而忏悔呢?先买回来看看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摞.满(_____)(2)自忖.(_____)(3)省.察(_____)(4)敲骨吸髓.(____)
2.文章前两段中提到搬家一事,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书怎样成了“灾”?其原因是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中引用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的用意?
5.文章题目有“悔悟”二字,从文中看,“悔”自是后悔买了过多的书。

请结合8、9两段内容说说作者
对此又有哪些“悟”?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每本书,购买之时都曾经摩挲再三,心醉神迷,仿佛多年梦中情人一朝得遇,只想着尽情缱绻,但携回家后,大多数却束之高阁,不再过问,好像后宫的三千佳丽,独自捱过漫长寂寞的岁月。

7.说说你对结尾的理解。

【答案】1.luò cǔn xǐng suǐ
2.内容上写出因搬家才意识到书太多而成灾,成负担成麻烦;结构上引出下文对过多买书引发的思考。

3.一是在原来的房子里,书不仅占满了书柜,而且占据了家里的所有角落,连卫生打扫都困难;二是新房子即使有了大书柜,也放不下书,让书房整齐有序的想法落空。

4.作者引用此文是想说天下可读的书并不多,只选重要的读就好,完全没必要买那么多书;自己虽然赞同金克木的说法,还去告诫朋友们,可是还是忍不住去买书,从而引发自己更深层的领悟。

5.围绕“某种意念的执著”“怪异的欲望”
6.比喻,拟人。

把自己心仪的书籍比作梦中情人和三千佳丽,写出买书时的心动不已喜悦兴奋,买回家后的冷落疏离,表达出内心的愧疚后悔。

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7.风趣诙谐,写出自己根本没有真正“悔悟”。

(略作)
【解析】
1.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辨析与书写。

“摞”“忖”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

“省”多音字,shěng,xǐng,“省察”读作“xǐng”。

2.考查文段的作用。

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理解。

内容上,第二段搬家时因“书太多”,而带来负担、麻烦。

结构上,由此引出“这么多年来,买书,藏书,基本上是只进不出。

迅速增多的书之于有限的空间。

”带来的思考。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在第④⑤段,不难找到书成了“灾”的原因,“在原先那间只有几个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书先是在书柜里繁衍,一排变为两排,后来书脊上方与隔板间的空隙也横着插满了书。

等到书柜里一点空间都没有了,就开始向外面蔓延蚕食。

先是层层叠叠摞满了写字台桌面,只留出了放电脑和双手、茶杯的地方,然后,是占据了客厅沙发座位底下和扶手旁边,弄得每次打扫卫生都十分费事。

”“为新居特意定制了五个书柜,占满了整整一面墙壁,顶天立地颇有气势,……书柜和墙壁之间的空隙,还有书柜上方到天花板之间的地方,也都见缝插针塞上了书。

”概括作答即可。

4.考查引用的作用。

金克木先生文章的大意是说天下的书籍虽然汗牛充栋,但真正本初意义上的知识和见解其实也有限,只要读透那些经典意义上的书籍即可,完全没必要买那么多书。

我向比我染癖更深的朋友转述这个见解,可见是同意金先生的观点的,可是自己依旧去买书,引发自己更深层的领悟。

5.仔细阅读⑧⑨两段,作者从以上的思考中“悟”出了两点:买书习惯该是源自于某种意念的执着;随着无限制地积累书籍,他们会逐渐滋生出某种怪异的欲望。

6.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根据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仿佛多年梦中情人一朝得遇”“好像后宫的三
千佳丽,独自捱过漫长寂寞的岁月。

”看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自己买书时的心动不已喜悦兴奋,可是将书买回家后的冷落疏离,表达出内心的后悔之情。

7.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此文由一次搬家时的经历,因为书多而引发对于买书的思考,虽忏悔但依旧买书回家看,体现一个“书痴”的形象,自己根本没有真正“悔悟”,风趣诙谐。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求革命真理的心灯。

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

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

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

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恕信念使然。

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

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国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同在。

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

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

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

凭着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2.1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竞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900强的名牌企业。

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

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

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蟀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

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判定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3.请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

4.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请分别简述理由。

材料一司马迁遵父遣嘱,立志写成能“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

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受“李陵之祸”牵迹,遭受“腐刑”。

本欲自杀的他想到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历时18载,终于写成不朽的《史记》。

材料二居里夫人闻名天下。

一天,一个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地的金质奖幸,于是惊讶地说:“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


【答案】1.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2.举例论证,列举任正非创业遭遇挫折,最终凭借信念和意志成就辉煌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的观点。

3.首先列举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事迹,引出“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便能战胜人生的艰难险阻。

(总分总式:①②/③④⑤/⑥)
4.材料一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因为材料一中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的事例,强调了信念对于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本文“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的中心论点;而材料二强调的是泊名利的心态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论点的能力。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

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

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②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

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文章的论题是“信念”,所以与题目整合: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

文段④运用的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的观点。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考查文段仔细阅读,划分层次,简单概括层意,然后用“作者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文字表达模式将层意整合。

文章前两段首先通过列举事例引出中心论点: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然后从“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
着”“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 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4.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选择。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看材料是否能论证中心论点,进而确定它的取舍。

两则材料中,材料一能作为文章的论据,因为材料一中通过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表现了信念对人的重要性。

而材料二中居里夫人的例子体现的是科学家对荣誉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所以应选材料一。

据此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