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微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微薄印象
摘要: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的教学感知,在对学生目前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的基础之上,我从诗歌文学样式鉴赏的几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
“诵读”环节作为第一重要感悟阶段,“意境”提炼作为鉴赏的重点环节设计,而后从作者的平生经历来整体观照诗歌的主旨导向。
最终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真善美。
关键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鉴赏
对于诗歌这样的文学样式,我依旧保持自我的原始读书方式,浅
层的美妙足以令我沉醉,譬如绮丽的色彩词语,譬如独特的意象存在,譬如品读过程中的音韵旋律等等。
教学文本里的诗歌单元设计,切合学生的知识层面,有它的详略得当布置。
偶然翻阅,忽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迎面而来。
因此,生发了有关课堂诗歌教学的些许青涩想法,本文以编入自读篇目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展开。
文本原样呈现如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选自《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海子(1964年-1989年),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
现代诗人。
文本对于这首诗歌的赏析及提示,已是十分关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遵循课堂教学常规原则,本着自我内心对文本的理解,围绕目前学生具备的诗歌文学鉴赏能力,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诵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读到这里,要注意停顿,语音延长。
其中“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应怀着向往热烈之心来快速而洪亮地读。
读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语调要低沉,“春暖”要扬,“花开”要柔。
待到“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之际,我们该读出海子内心的温柔、博爱。
其中“我的”“温暖”可适当加强语气。
读至末尾“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后可略微停顿,再次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
们应缓慢低沉,语音将歇,思情袅袅的声效,自然而然。
二、“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境
在余音袅袅诵读氛围里,我们渐入诗歌的佳境。
诗歌主要是借助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情达意。
何谓“意象”?即为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
何谓“意境”呢?即为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正所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因此,诗歌要用心灵去品味,捕捉诗歌的外在—意象,感悟诗歌的内里—意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何久久在我心海荡漾,浅析至此,恍然大悟。
诗歌里的“大海”想必是人烟罕至的一汪“野海”,那里也存“天苍苍,野茫茫”的空旷气象。
海子“面朝大海”,感受“春暖花开”,情至真,意至切。
诗歌意象品味至此,主人决然已断定。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人在路上的物质基础,海子的念想如此现实。
纵使社会风云变化无常,“我”只要“关心”,“我”就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现在开始,海子思量:“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孟子云: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从“我”到”亲人”的转换,是海子走出“自我”的体现。
“通信”意为“沟通”,将心比心,真诚恳切。
不论每一个亲人“身处何方”,“我”都要给予“幸福”的鸿毛。
海子的关爱飞越千山万水,从“亲人”到“陌生人”的转换,社会层面不断展开,“与众乐乐”春满人间。
逾越了“小我”,走向“大家”,一个崭新的生命积极入世。
所以,海子满心欢喜“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核心在海子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末了,意难尽。
以上意象简单淳朴,意境旷远澄净。
意象由己心生,意境从中生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田园风景清新明丽,这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之“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这就是“知人论世”。
因此,对于这首诗歌主旨的深层把握,我们不能忽略作者海子的人生历练。
据相关资料记载,海子从物象颇具风格的皖南一隅而来,家道贫寒,多兄弟姐妹,父母养育艰辛。
海子的人生“第一次”出走,足以明示个人积极入世,奋发图强的“励志篇”。
其间,海子吃得苦中几多苦,我们不得而知,但彼时结果是光彩夺目的。
之后,置于人文底蕴深厚的学习氛围里,唯以孜孜不倦搏进取。
顺利毕业留京,从事教
育工作,薪资微薄。
家人的生活之苦,现实的环境压力之大,不时冲撞海子的内心世界。
这也许对于常人而言,至多嗟叹之余继续前行。
但此对于资质敏锐的海子而言,前行的脚步会在嗟叹中踟蹰。
“王”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一颗圣洁的心长期不为世人理解。
但他依然以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王者形象”傲立于中国七十年代新文学史的诗歌平台之上。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出数以百万的字迹。
生命之巅的璀璨光芒耀入海子明朗古典的内心,生活的困惑重复,灵魂的明净单纯,如此激荡交错,即是人性耐力之坚韧,长久以往,将被烙上“双重自我”的印痕。
海子如是说:“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海子生命的“第二次”出走,以遁逃出世的决然,走向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的感知,朗朗有声,意境丛生,知人论世。
在如此解读中,我们触摸到了一颗纯净明朗的心灵。
参考文献:
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阴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