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艺术与科技之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浅议艺术与科技之统一
田盛子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艺术与科学既不相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所以,在某些时候,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距离和界限就是这样被慢慢拉进的。

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它们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艺术启迪了科技,科技又服务于艺术。

艺术与科学技术应该统一;艺术与科学技术可以统一。

艺术与科技的统一是人类进步的羽翼。

[关键词]艺术;科技;
作者简介:田盛子(1988—),女,河南开封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说起艺术与科技的影响,不仿从文艺复兴开始。

很多后来我们以自然科学的名义分离出来的某些元素都能在当时的艺术家的画室中找到。

这些人们被称为观察性科学或描述性科学的自然科学的特殊分支,例如: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多种物理学,特别是解剖学。

科学,各种科学,当然首先是医学,一旦应用,就成为一种艺术。

而艺术又何尝不是科学的“启迪者”?帕诺夫斯基曾经拿一张绘有《圣母往见图》的挂毯来作为例子。

这幅挂毯是于1420年左右西班牙一名刺绣女工制作的。

因为刺绣工是一个女人,所以很清楚胚胎在母体中的模样。

这幅《圣母往见图》大胆地透过母体表现了耶稣和洗礼者圣约翰在各自母亲腹中的胎儿状态。

当时没有任何一幅医用人体图能像这张挂毯上的绘画那样逼真,因为当时的医生总是让助产士来料理妇女的分娩和流产。

他们只
是关心理论,甚至这理论可以与实际无关。

[1]而之后呢?一
些所谓的解剖学家才为当时“画家”精准的透视而炸舌。

文艺复兴的大师之一——列昂纳多・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等,是集众家于一身的天才。

他一生的发明和贡献足以证明艺术对科学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他将绘画看作再现自然的真实与美的科学。

他在解剖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

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

达・芬奇研究过心脏,发现心脏有四个腔,为了记录下这些重要发现,他画出了心脏瓣膜。

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后来,英国科学家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这些生理解剖学的成果。

再如,达・芬奇设计的桥梁、建筑、发明的坦克车、潜水艇等军事装备,都是通过设计图来发明创造出来的。

我认为罗斯福的一句话用在达・芬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


艺术给科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从而使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为之辛勤钻研。

就拿建筑来说,从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场馆——英国的水晶宫到德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包豪斯建筑,再到我国的08北京奥运建筑,无不体
现了艺术对科技的强大作用。

这些更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统一体。

为了显示工业革命对科技的推动,炫耀殖民主义开始支配世界的实力,英国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决定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一次国际性博览会。

于是,就有了这幢由英国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该展示馆名叫“水晶宫”,从这个晶莹、梦幻,童话般的名字中我们就大概可以想象到它的璀璨和夺目。

其设计和施工不乏科技的支撑:大面积玻璃幕墙和钢架结构,可拆卸……时至今日,在现代展示场馆设计理念中也不落伍。

当时的艺术家和大众们只是认为不应采用传统的样式和材料来设计这个建筑。

于是,约瑟夫・帕克斯通的人建议建筑师只用清一色的铁和玻璃。

仅仅是一个透花的铁架和玻璃,内部没有隔板。

这无疑是对当时科技的一个挑战。

水晶宫的结构很像温室,于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运用了特殊的材料和精密的计算和分析,水晶宫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工了。

它的建造不仅为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新高度,还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现代的一些建筑设计也广泛采用了这一点。

德过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而包豪斯则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

建立的“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的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上述都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

即一方面有艺术修养一方面有应用技术知识的现代设计师。

所以,在某些时候,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距离和界限就是这样被慢慢拉开的。

“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的统一”也就是将机械纳入艺术生产的环节中透过将艺术、工业技术合而为一的生产方式,创造出实用与美观兼具的设计产品。

这种想法打破了当时传统的艺术思维,使艺术创作脱离了旧有的手工独特性将机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工具之一,并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新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等等的应用;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日后与科技艺术相关的各种创作活动。

当今,数码艺术的兴起,对传统艺术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但我们看到当科技与艺术再次碰撞与摩擦后,彼此间的默契从很多当代大师的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

科技的应用促进了艺术形态的转化,积累了新鲜的经验,从而有助于提炼新的艺术理论范畴。

[2]
可见,艺术与科学技术应该统一;艺术与科学技术可以统一。

 正是因为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才有了更多科技发明的雏形。

正是因为设计师们美丽的想法和手中的画笔,才有了美妙绝伦,震惊世界的08奥运建筑。

在08北京奥运场馆的建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技术性问题。

甚至在营造期间,没有人能百分百保证内部没有一根立柱,全靠共有24根桁架柱的鸟巢可以按最初的设计方案圆满完工。

没有人能百分百保证为水立方设计而新开发的外挂材料是否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谁也不敢担保央视Z字大楼伸出75米的悬臂,在前端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可以精准的接合在一起。

而如今,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型建筑居然都完美竣工并安全使用着。

是什么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是什么让奇迹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是艺术!正是有了这美妙绝伦的艺术构想才有了为达成这些梦想而进行钻研的探究的科学技术。

它的美无不无时无刻的感动着世间万物,以至于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充斥着它的气息。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构想。

谁能否定艺术思维对科学思维的启迪作用,谁又能否定科技对艺术的贡献呢?
艺术启迪了科技,科技又服务于艺术。

这就是辩证法:
巴黎篷皮杜中心收藏了一件劳森伯格在60年代的声音环境作品。

劳森伯格是想做一个温度,声音,气味,光线都会随观众的移动而改变的互动环境。

这就需要科学的帮助了。

于是他邀请了科学家到他的工作室,让科学家为他想象一个会飘动的大灯泡提供技术可能,但经过计算,这个设想被认为没有可能实现。

[3]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加热而密封的特殊材料。

于是,他的《银云》梦想成真了。

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完美绝伦正是在它的创意。

开幕式总策划张艺谋称只开幕式的前期构思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很多版的创意方案被一个个推翻,而这个时候是最有趣的,因为那些方案是设计构思是天马行空。

其中火炬点燃的方式最后改变了,之前设计的是凤凰点火,因为横向钢丝特别多,凤凰从中央飞起,避不开。

又不能把灯全部关掉,也不能把图像都关掉,所以最终还是因为技术问题放弃了。

也许有些特殊的艺术构想,目前的科技还没有研究出来,但正是这些艺术构想可以为科技插上前进的翅膀。

历史已经和必将不断证明:只要敢想,会有那么一天,科技会让艺术构想变成现实。

曾经是达?芬奇画笔下的机器人,现已更多功能的得到了研发和应用;曾经是画家作品中插翅飞翔的梦想,如今已有飞机、宇宙飞船在蓝天和太空翱翔;曾经童话故事中才有的水下宫殿,现在已如一颗璀璨的金蛋镶嵌在首都的大地上……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证明艺术强大的推动力和科技的神奇伟大么?
感性的艺术启迪了理性的科技,理性的科技又服务于感性的艺术。

正是因为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艺术与科技这对推动人类进步的羽翼更加丰厚,强健!
参考文献:
[1]让—吕克・夏吕姆(法),《解读艺术》[M],第8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戴吾三,刘兵,《艺术与科学读本》[C],第25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3]舒可文,《相信艺术还是相信艺术家》,第16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上接第153页)广告——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微妙的差距必须被小心地丈量出来。

参考文献:
[1]宾克莱.《理想的冲突》.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龚有诚.《“如果广告正的那么有效,社会早就不允许大家做广告了”》.《国际广告》,2002年,第6期.[4]黄合水.《广告心理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版.[5]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肖建春等.《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王德胜.《消费文化与虚拟享乐》.《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