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安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2.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
”材料评价的是
A.1871—1918年的德意志
B.1852—1870年的法国
C.1861—1922年的俄罗斯
D.1945—1972年的日本
3.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
据此可知当时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4.“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
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上述绘画风格的是( )
A.《镜中的少女》B.《拾穗者》C.《自由引导人民》D.《日出·印象》
5.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
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
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6.著名经济学者许涤新提出,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尽管列强在甲午战争前尚未取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利,但到1894年各国在华工厂已超过100家。
许涤新的观点已为多数经济学者所采纳。
这一观点说明了
A.西方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
B.中国资本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C.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西方经济扩张推动了中国经济形式的不断创新
7.1938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从营造、入祀、公祭、日常管理到调查统计的国家忠烈祭祀制度。
普设“忠烈祠”涵盖了国民政府所认可的辛亥以来所有烈士但以抗日烈士为主。
这一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B.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
C.促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D.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
8.针对裁判官自由判断的规定和实践,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回答。
”由此看出哈德良皇帝
A.主张去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倾向B.主张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
C.关注司法程序的合理性D.认为罗马法不应带有歧视色彩
9.如图创作于武昌起义后,作者有意将“国”字写成了“囻”,这一现象常见于当时的传单、标语和报刊等,说明那时已渐入人心的观念应首推
A.体恤民情B.民族团结C.民主共和D.民风变易
10.如图为1929—1945年美国生产恢复柱状图。
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在二十年代跃居世界首位
B.罗斯福新政实施仅三年就使经济超越大萧条之前的水平
C.二战破坏导致四十年代经济增长缓慢
D.国家宏观调控是经济恢复的政策取向
11.贾广兴在《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一文中说:“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盛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唐朝前期洛阳开始出现商帮B.洛阳城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
C.洛阳龙门石窟普遍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D.洛阳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石窟艺术
12.1919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宣称:“…我们在此集会有两个目的:一是就解决此次战争引起的问题,提出若干当前必要解决的措施;另一是通过当前的这些措施…,以保证持久和平。
我认为,成立国际联盟对于上述两个目的都是必需的。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集会”是指巴黎和会B.“我”代表美国政府
C.“此次战争”是指“一战”D.“措施”包含加入“国联”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美等国认为中国将同埃塞俄比亚命运一样,因此不愿支持中国同日本对抗。
1939年7月24日,英日同时公布初步协定《克莱琪——有甲协定》,该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现状的合法性,严重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将英国的对日绥靖政策推到了顶点。
美国的绥靖政策则集中表现于1941年美日谈判。
1941年7月至8月间,日本军队完成了对整个印度支那的占领,对美英的战争一触即发。
但是,美国仍然想通过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达成某些妥协,以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
中国对美日谈判可能达成牺牲中国的妥协保持高度警惕。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指出:“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美国应和中国及英国一道,以实力制裁日本法西斯。
”同时,中国政府也向美方表示:坚决反对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中
国所持的坚决态度,促使美国在对日谈判中态度越来越强硬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危害。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馆是成都人休闲娱乐之地,无论是上层精英还是下层民众、富人还是穷人、闲人还是忙人,都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里活动: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无所事事、观看街头行人,后来,有人在茶馆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
晚清以来,茶馆一直被地方政府批评为“秩序不良”之地,1903年,刚建立的成都警察公布了茶馆规则以约束茶馆。
1916年警察制订新的控制条文,申明任何表演都不得有“淫荡”的语言和动作,否则将被禁止。
茶馆虽经常藐视规章,但也力图改变面貌以迎合时尚.1912年陶然亭茶馆开张,特设有一球房,据称是要提倡西方“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报纸和食品等服务。
有些茶馆还把话剧引入成都舞台。
如今,茶馆仍然是大多数市民最能接受的公共生活空间。
——摘编自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
材料二 1650年,牛津开设了英格兰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吸引了贵族、文人、学者、科学家、商人等不同群体的光顾与参与咖啡馆顾客们彼此之间相互平等、包容而开放,不论政治、宗教话题,或科学、文学、商业话题都可讨论。
17世纪中叶后.英国政局动荡,一些咖啡馆俱乐部时常在咖啡馆内对政治、宗教等严肃话题进行计论,新旧社会阶层在咖啡馆中试图引导社会群体为其代言的政党服务,咖啡馆内各种新闻信息的易取得性、政治化、谣言化,使政府加强对咖啡馆内信息传播的管控。
18世纪,期刊杂志报纸在咖啡馆中流转,成为顾客争相取阅的对象。
此外,咖啡馆被英国人视为增进知识、培养技艺的重要场所,过去专属于知识精英的各种专业学问都能在此获得有效传播。
——摘编自王浩宇《近代早期英国咖啡馆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成都茶馆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英国咖啡馆和成都茶馆的共同特征,并简要说明两者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D
【解析】
材料是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D;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排除B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联系所学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成就分析解答。
2、A
【解析】
材料信息“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说明军事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军事制度的重要性。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保存了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军人在德意志拥有崇高的地位,故A项正确;1852—1870年的法国属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军事制度有所强化但远逊于德国,故B项错误;1861—1922年的俄罗斯包含着苏俄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1945—1972年的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造,故D项错误。
3、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
……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可知,这是浪漫主义绘画风格。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故C
正确;《镜中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故ABD错误。
5、C
【解析】
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D选项。
【解析】
由材料信息“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可知,外国在华工厂的增多就意味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即西方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故A正确;B 项说法错误,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独立于西方的;没有列强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的信息,材料不能得出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式不断创新,D项错误。
7、B
【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在各地普设“忠烈祠”的目的是弘扬抗日烈士精神,从而达到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的目的,故选B;材料显示对抗日烈士的褒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控制,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辛亥革命时期,C 错误;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目的不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D错误。
8、B
【解析】
哈德良皇帝的主张体现了对证人的重视,说明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故选B;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哈德良对证人的重视,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B。
9、C
【解析】
将“国”字写成了“囻”,体现出民主的思想。
“这一现象常见于当时的传单、标语和报刊等”表明武昌起义后的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正确;体恤民情不符合辛亥革命后主流思想,排除A;当时主要是民主共和,不是民族团结,也不是民风变化的问题,排除B和D。
故选C。
10、D
【解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破坏很大,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D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比较,A错误;图片中1937年经济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故B说法错误;图片信息不能看到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C错误。
11、D
【解析】
根据“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盛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石窟艺术,所以才会出现“商业窟”,故D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排除B项;“普遍出现”这种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涉及到个别现象,不能说普遍,排除C项。
【解析】
依据题干“1919年1月”和材料内容可知,“集会”指巴黎和会;“我”代表美国政府;“此次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的,所以ABC不选;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表现:英日签订出卖中国的协定:美日进行牺牲中国的谈判: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2)危害:助长了日本侵华的嚣张焰,加速了二战规模的扩大损害了中国利益;绥靖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英美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英日同时公布初步协定《克莱琪——有甲协定》,该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现状的合法性”可归纳出英日签订出卖中国的协定;根据材料“美国的绥靖政策则集中表现于1941年美日谈判”可归纳出美日进行牺牲中国的谈判;根据材料“中国政府也向美方表示:坚决反对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可归纳出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2)关于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危害可从主张日本侵华的气焰、加速二战爆发、损害中国利益及将英美卷入战争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群体的形成;晚清以来政治动荡,民族危机严重;政府的控制与管理;西方文明的传入;茶馆具有便民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人们观念的逐渐变化。
(2)特征:参与人群多样;具有一定平等属性;功能多样、丰富;都一定程度受政府管控;具有传播文化的启蒙作用。
意义:为社会提供了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平台;推动传播知识,促进民众启蒙;有利于大众议政格局的形成,促进社会政治改良;形成独特的地城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客观上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
【解析】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无所事事、观看街头行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茶馆的发展首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群体的形成;根据材料“有人在茶馆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可知,晚清以来政治动荡,民族危机严重;根据材料“1903年,刚建立的成都警察公布了茶馆规则以约束茶馆。
1916年警察制订新的控制条文,申明任何表演都不得有‘淫荡’的语言和动作,否则将被禁止”可知,政府的控制与管理促进了茶馆的兴起;根据材料“1912年陶然亭茶馆开张,特设有一球房,据称是要提倡西方‘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报纸和食品等服务”可知,西方文明的传入有助于茶馆的兴起;从茶馆的功能来看,“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无所事事、观看街头行人”可知,茶馆具有便民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根据材料“茶馆虽经常藐视规章,但也力图改变面貌以迎合时尚”可知,人们观念的逐渐变化。
(2)特征:根据材料一“茶馆是成都人休闲娱乐之地,无论是上层精英还是下层民众、富人还是穷人、闲人还是忙人,都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里活动”和材料二“咖啡馆吸引了贵族、文人、学者、科学家、商人等不同群体的光顾与参与,
咖啡馆顾客们彼此之间相互平等”可知,参与人群多样,具有一定平等属性;根据材料一“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有人在茶馆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材料二“不论政治、宗教话题,或科学、文学、商业话题都可讨论”可知,两者功能多样、丰富;根据材料一“1916年警察制订新的控制条文,申明任何表演都不得有‘淫荡’的语言和动作,否则将被禁止”和材料二“使政府加强对咖啡馆内信息传播的管控”可知,茶馆和咖啡馆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管控;根据材料一“1912年陶然亭茶馆……还提供电话、报纸和食品等服务”和材料二“咖啡馆被英国人视为增进知识、培养技艺的重要场所,过去专属于知识精英的各种专业学问都能在此获得有效传播”可知,两者具有传播文化的启蒙作用。
意义:根据材料“茶馆是成都人休闲娱乐之地……都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里活动”和“咖啡馆吸引了贵族、文人、学者、科学家……顾客们彼此之间相互平等、包容而开放,不论政治、宗教话题,或科学、文学、商业话题都可讨论”可知,咖啡馆和茶馆为社会提供了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平台;根据材料“咖啡馆被英国人视为增进知识、培养技艺的重要场所”可知,两者推动传播知识,促进民众启蒙;根据材料“有人在茶馆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和“一些咖啡馆俱乐部时常在咖啡馆内对政治、宗教等严肃话题进行计论,新旧社会阶层在咖啡馆中试图引导社会群体为其代言的政党服务”可知,有利于大众议政格局的形成,促进社会政治改良;根据材料“如今,茶馆仍然是大多数市民最能接受的公共生活空间”可知,茶馆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根据进入茶馆和咖啡馆的群体来看,这两种公共空间客观上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