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学生表现力的特点和不足
1、特点
舞蹈表现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

高校学生在表现力上具备一定
的基础,表现力往往比中小学生更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对于舞蹈的情感表达能
力更为自然,具备一定的情感共鸣能力。

同时,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动作技巧等方面也
具备优势,在舞蹈表现力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不足
高校学生在表现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完善,往往不能
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缺乏自我创造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够自然,
往往缺乏情感的真实性,表达方式不够多样化,偏重于舞蹈的技巧表现。

1、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是舞蹈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
情感教育、探究课题、情感感知、应用表达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情感的
内涵,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表达中去,创造性地进行情感表现。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中少年宝、黛玉等人物形象的感情,然后根
据学生实际情感背景,选择适当的舞蹈音乐,进行情感表现。

在表演过程中,观察和引导
学生表现情感的真实性,让学生思考和感悟,挖掘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舞蹈技能
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舞蹈技能,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情感。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
学过程中,注重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技能,提高自己的动作水平。

另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影、摄影作品、音乐会、现场参观等),让学生了
解鲜明的人物形象、特殊的情感表现方法等,从而丰富他们的表现内容。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和实践
从实践中学习是提高表现力的关键。

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实
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各种技巧和方法,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现技巧。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学生自行研究某种舞蹈表现方法,然后在班里进行表演。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注重反思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估与指导。

4、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
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更广阔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师可以通过舞蹈形式的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舞蹈,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演绎相应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并反映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总之,培养高校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既需要创造出课程教育理念,有需要教师具备一
定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文化背景。

教师应该善于应用多种手
段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只有多
年不断的打磨涵养,方能卓越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