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史的英勇感人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史的英勇感人事迹“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悲壮惨烈的一场战役。

20世纪30年代,上海正处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社会转型中,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现代化,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的感情日益上升,在上海这一拥有现代化传媒和一定程度市民社会的大都市中,市民们对日本的蚕食侵略日益关注。

“八一三”淞沪抗战一爆发,这股民众的大团结和全民抗日的潜流就汹涌喷发了。

“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内形势日趋紧张。

7月底,日军进占平津,与此同时,日本正式将上海列入其既定的作战计划。

8月13日,淞沪一带日军已达万余人,军舰达32艘。

中国最初的参战部队计3个步兵师、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等,总兵力不下5万人,在总兵力上占有优势。

8月13日,双方正式进入交战状态。

9时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化装为“浪人”,闯入天通庵与横浜路间的上海保安队防地,在保安队鸣枪警告后,平射还击。

下午4时,日军向八字桥等地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八一三”战役正式打响。

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实行天赋之自卫权”,当天中国空军创下大捷,击败日本最精锐的鹿屋、木更津航空队。

8月13日至22日,为中国军队进攻阶段。

当时,淞沪中国军队已编成第9集团军,总兵力40000以上。

日本在沪兵力总计
14000人,配有坦克和大炮,以及31艘军舰和几十架飞机。

中国在人数和准备方面占有优势,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

13日晚,军委会发布命令:“第9集团军明天拂晓开始攻击虹口之敌”,集团军司令张治中随即下达攻击令:在空军掩护下于次日拂晓攻击虹口公园、日海军司令部,歼灭敌人。

从8月14日起,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全面攻击,逐渐缩小包围圈,但是对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攻击,因缺乏重武器而未能奏效。

18日,由新赶到的36师居中进攻汇山码头,以分割虹口和杨树浦之敌而歼灭之。

但日军凭坚固工事死守,此计划又未达成。

根据战局扩大的趋势,双方调整了部署。

8月19日,国民党军委会任命陈诚为淞沪前线前敌总指挥。

次日,划全国为五大战区,京沪杭为第三战区,由冯玉祥出任司令长官。

第三战区制订淞沪战役第一期作战计划,方针为:“巩固首都,保有经济策源地,迅速围歼上海市附近之敌人,并打破其沿海沿江登陆之企图。

”日本方面,8月15日,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8月22日深夜到达吴淞口,在飞机、舰炮的掩护下,从吴淞口到张华浜一带大举登陆,至此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战斗重心由闸北、虹口移至月浦、罗店、吴淞、宝山一带,战线也从开始时的10公里延长至50公里左右。

双方展开了登陆与反登陆的激烈战斗。

9月6日,宝山落入敌手。

当天,蒋介石自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颁布淞沪战役第二期作战计划,将军队分为左翼、中央和右翼三个作战军。

当时中国空军因损失较重,故停止了白天飞行,日军完全控制了制空权。

11日,华军退守浏河、薀藻浜、庙行、江湾至北站一线,战役进入第三阶段。

进入10月后,我军退守薀藻浜南岸即陈家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一线,日军于25日攻陷大场。

次日,我军退守苏州河右岸江桥至南翔一线,仅留88师一部在闸北四行仓库孤军奋战至30日,始撤入公共租界。

11月5日拂晓,日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从金山卫、全公亭登陆,直驱松江。

7日,日军统帅部将第10军和上海派遣军编组为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任司令官,企图东西夹攻,聚歼中国军队。

此时,或撤或守,中国统帅部仍举棋不定,直到8日才下达第三期作战计划。

9日,日军攻陷松江,蒋介石才允许命令部队撤退,这时中国军队上下失去联络,各部抢先后撤,陷入极度紊乱状态。

11月10日,日军攻击南市,第二天南市失守,至此,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全部沦陷。

18日,敌军攻陷嘉兴、平望后,兵分两路,一路北攻宜兴,配合太湖北岸日军,合攻镇江;一路西向广德、宣城。

20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

12月1日,江阴也落入敌手。

淞沪战役遂告结束。

“八一三”淞沪战役,尽管以中国军队失败撤退而结束,中国为此伤亡30万人。

但从战略角度看,基本实现了中国“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意图,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用闪击战迅速灭亡中国的阴谋。

作为“二战”中轴心国所使用的新式战争模式——闪击战,第一次遭到了挫败。

“八百壮士”完成掩护任务
在这次战役中,可歌可泣的事例层出迭现。

例如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城,全营将士壮烈牺牲;罗店要地几易攻守,中国军队把日军拖入这个“血肉磨坊”;最有影响的自然是八百壮士。

10月下旬,战场已转入市区,我闸北守军腹背受敌。

27日凌晨,据守闸北的我军第88师524团第1营,奉命进驻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离。

这个加强营总兵力仅411人,为了保密起见,沿用团的番号,并对外宣称有800人。

指挥官是才接任团副(即副团长)数日的谢晋元中校,这也是“八百壮士”和谢团长的由来。

四行孤军在三面受敌的不利条件下坚守4昼夜,击退日军6次围攻。

国际媒体争相报道赞誉他们的英勇。

守军将士每个人都预留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第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也向记者表达“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争人格”的决心。

在对峙之中,10月28日深夜,年仅14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身负一面国旗,冒着枪林弹雨,趁夜穿越公共租界的英军防线,将国旗送到守军手上。

次日晨,这面国旗在四行仓库顶楼缓缓升起,当上海的民众看到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飘扬时,无不停下来围观助威,鼓掌欢呼,奔走相告这一喜讯;租界内的外国人,也纷纷为他们叫好。

英军司令噙着热泪对中国军队死守四行仓库的精神赞扬不已。

这一切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激励了四行孤军的战斗意志。

10月30日深夜,“八百壮士”完成了掩护任务,于31日晨退入公共租界。

各界人士纷纷加入抗战
“八一三”抗战打响后,上海各界民众对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纷纷慷慨解囊、积极开展募捐活动,上海各界抗敌救援会发起救国捐运动,通过电台广播和报刊宣传,筹募会在一个月内就筹集到救国捐150余万元。

在此期间,从贩夫走卒到中产阶级,踊跃为前线抗敌捐献财物,许多卖苦力维生的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也纷纷捐出5分、1角的活命钱,家庭妇女也积极参加为前线将士缝制衣物的工作。

财政部“劝募委员会”发行的公债,经过虞洽卿等人的全力奔走,仅上海一地就认购了救国公债7500万元,将近占全部发行量的六分之一。

当上海市民获悉“八百壮士”被困在四行仓库时,纷纷捐献食物、用品。

最感人的是,许多卖烧饼、油条的小贩,不顾危险把自己做的烧饼、油条送到苏州河畔,以尽到他们拥军爱国的一份心力。

上海的抗战不光有普通民众的参与,其他阶层也不同程度地加入。

被视为黑社会首领的杜月笙在抗战劝募活动中当仁不让,他个人出资购买一辆装甲汽车送给淞沪战场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

“八一三”战事进入秋天后,他通过电台号召民众捐献棉背心。

当杜月笙得知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缺乏食品时,仅用一天时间即向孤军战士送去了20万只光饼。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0月28日,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致函担任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的杜月笙,说明八路军“开入晋北,血战经月,已迭予日寇重创”,但因为“经费限制,防毒装备缺乏”,“渴望后方同胞捐助防毒面
具”。

杜月笙当即同意支付16000元,向晋北前线的八路军将士捐赠荷兰进口的防毒面具1000套,对共产党表示了合作的态度。

战火蔓延到上海,引发了“八一三”淞沪抗战,事实上进入了全面战争。

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大会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

中日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人的兵力。

尤其是日军第一次在总体战的战略指导下,全面使用陆海空立体作战的模式和无差别轰炸和平居民以瓦解我方士气的策略,预示了这次世界大战不同以往的残酷性,即在总体战的思维下,已经没有所谓前线和后方的区别,平民而非军人成了战争的主要牺牲者和受害者。

日军在淞沪战役中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

日本军国主义早先夸下海口,声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可是,这一场淞沪战役,即打了三个月之久,日军死伤人数超过5万人。

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遭到粉碎。

国民政府通过在上海的会战,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时间表,中国借此战经验增强了对日作战的自信,逐渐形成了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

中国军民在淞沪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孤立无援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新形象,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普遍钦佩,一扫中国自清末以来外人眼中“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国际形象。

就此意义而言,“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