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家”“何处”二句互
文见义。
1、此四句总 写春江花月夜 中思妇与游子 两地思念。
正因不止一家、一处 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 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 牵出两地离愁。
2、思妇怀远
(1)、赏析“徘徊”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 词的表达作用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三、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 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 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 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 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 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 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 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谐静谧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
2、掌握品味意境的方法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 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世事无常,美好消逝
回顾全诗结构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春 (1——8句) 月色纯净
江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花 (9——16) 宇宙永恒
月 夜
月下之情
(17——36)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哲理 诗情
小结:
(一)全诗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 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怀人
5、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唐·李白)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 则不断更迭,叹人生短暂。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闲适清静的环境
1、思念、离别之情 2、人生短暂、感时伤世 3、表示闲适清静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
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 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
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也就 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 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 感情。
孤帆 寒霜 松柏 灵修 羌管 雁足 冰心
驿路 浮云 离别 游子
飞雪 苦雨 凄凉 悲愁
幽兰 菊花 高洁 隐逸
国君
蟋蟀
思乡
பைடு நூலகம்尺素
音信、书信
高洁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
意 境
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 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
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
的艺术境界。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 “此情”
江水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时间流逝之快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历史之流逝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借宇宙之广阔恒久,寓人类渺小 、生命短暂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 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字音
滟 (yàn) 霰(xiàn) 扁舟(piān) 砧石(zhēn) 芳甸(diàn) 浦(pǔ) 皎皎(jiǎo) 拂去(fú)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 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作者介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 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 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 士”。仅《全唐诗》录存《代 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
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 垂后世。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 “孤篇压全唐”、“盛 唐第一诗” 、“春风第 一花” 、“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写作特色
一 、 是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 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 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 飞” (借喻),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
二、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 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 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落月复西 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人 、 物、情 、 景达 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 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 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 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请找出承接上文与 启发下文的文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 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 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 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 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 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
(1)、赏析“徘徊”一 词的表达作用
A、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 不定的动态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 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 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 “拂还来”相呼应,写出
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 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 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 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 心声。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 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
明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月寓思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月寓征人思家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月衬别情,意在怀人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解题
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从结构 上看,是用五个名词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 其精妙之处在于,这五个名词既可以作为 整体,又可以独立出来,每一个意象都可 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整体感知
诗歌重在抒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 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的关系的?
脉络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2)、“鱼龙”、“鸿雁”
鸿雁长飞光不度,
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作简要分析。
鱼龙潜跃水成文。
2、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 顶峰”。
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 进入诗歌意境。
诵读诗歌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二部分: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面对良辰美景,引 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 照人生,既有人生短暂, 宇宙永恒的惆怅;又有 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 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的 欣慰——哲理美。
本段哪些文字表达了游 子怎样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 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 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 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 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 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 念。
落花(伤春惜春意象)
——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纱》)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 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 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 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 大风 • 梅花 • 美人 • 羌笛 • 青鸟 • 白雪
长亭 长云 翠竹 神女 竹笛 鸿雁 玉壶
思考:这一节诗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展现出 诗歌怎样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 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 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 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 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 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 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 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 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 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 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 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 断绝,相思无着落。
思妇怀远,
相思无着落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愁绪之长
分组探讨: 本文写了哪些人的情感。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 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以 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 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 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 思归之情。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 “白云”“青枫浦”寄予
青枫浦上不胜愁。 离别之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春江花月夜 宇宙人生 游子思妇
• 景物美 • 哲理美 • 情感美
“月”贯穿全诗。 时间上: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第一部分:月下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在前八句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 的语言描绘这副意境。
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 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 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又以月光统摄各 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 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 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 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 亮这一意象中。
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家”“何处”二句互
文见义。
1、此四句总 写春江花月夜 中思妇与游子 两地思念。
正因不止一家、一处 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 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 牵出两地离愁。
2、思妇怀远
(1)、赏析“徘徊”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 词的表达作用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三、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 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 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 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 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 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 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 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谐静谧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
2、掌握品味意境的方法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 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世事无常,美好消逝
回顾全诗结构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春 (1——8句) 月色纯净
江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花 (9——16) 宇宙永恒
月 夜
月下之情
(17——36)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哲理 诗情
小结:
(一)全诗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 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怀人
5、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唐·李白)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 则不断更迭,叹人生短暂。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闲适清静的环境
1、思念、离别之情 2、人生短暂、感时伤世 3、表示闲适清静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
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 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
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也就 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 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 感情。
孤帆 寒霜 松柏 灵修 羌管 雁足 冰心
驿路 浮云 离别 游子
飞雪 苦雨 凄凉 悲愁
幽兰 菊花 高洁 隐逸
国君
蟋蟀
思乡
பைடு நூலகம்尺素
音信、书信
高洁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
意 境
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 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
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
的艺术境界。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 “此情”
江水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时间流逝之快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历史之流逝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借宇宙之广阔恒久,寓人类渺小 、生命短暂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 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字音
滟 (yàn) 霰(xiàn) 扁舟(piān) 砧石(zhēn) 芳甸(diàn) 浦(pǔ) 皎皎(jiǎo) 拂去(fú)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 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作者介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 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 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 士”。仅《全唐诗》录存《代 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
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 垂后世。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 “孤篇压全唐”、“盛 唐第一诗” 、“春风第 一花” 、“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写作特色
一 、 是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 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 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 飞” (借喻),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
二、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 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 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落月复西 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人 、 物、情 、 景达 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 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 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 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请找出承接上文与 启发下文的文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 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 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 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 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 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
(1)、赏析“徘徊”一 词的表达作用
A、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 不定的动态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 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 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 “拂还来”相呼应,写出
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 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 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 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 心声。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 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
明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月寓思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月寓征人思家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月衬别情,意在怀人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解题
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从结构 上看,是用五个名词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 其精妙之处在于,这五个名词既可以作为 整体,又可以独立出来,每一个意象都可 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整体感知
诗歌重在抒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 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的关系的?
脉络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2)、“鱼龙”、“鸿雁”
鸿雁长飞光不度,
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作简要分析。
鱼龙潜跃水成文。
2、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 顶峰”。
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 进入诗歌意境。
诵读诗歌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二部分: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面对良辰美景,引 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 照人生,既有人生短暂, 宇宙永恒的惆怅;又有 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 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的 欣慰——哲理美。
本段哪些文字表达了游 子怎样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 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 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 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 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 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 念。
落花(伤春惜春意象)
——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纱》)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 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 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 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 大风 • 梅花 • 美人 • 羌笛 • 青鸟 • 白雪
长亭 长云 翠竹 神女 竹笛 鸿雁 玉壶
思考:这一节诗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展现出 诗歌怎样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 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 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 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 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 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 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 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 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 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 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 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 断绝,相思无着落。
思妇怀远,
相思无着落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愁绪之长
分组探讨: 本文写了哪些人的情感。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 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以 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 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 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 思归之情。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 “白云”“青枫浦”寄予
青枫浦上不胜愁。 离别之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春江花月夜 宇宙人生 游子思妇
• 景物美 • 哲理美 • 情感美
“月”贯穿全诗。 时间上: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第一部分:月下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在前八句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 的语言描绘这副意境。
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 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 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又以月光统摄各 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 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 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 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 亮这一意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