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南文人结社考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4期 2020年8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Vol. 36 No. 4
Aug. 2020碩代海杰式人结社考述
陈政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有明一代,是海南文化开始走向繁荣的时代。
教育兴盛,人才辈出,在海南政治、经济、文化及文学的发展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厚的印迹。
明代海南文人结社便是在这一盛景之下发 展的。
在现有所能见到的文献中,有记载的明代海南文人结社有9家之数,主要以诗社与文会 两种形态存在,集中出现在成化至万历年间,即明中后期,总体上呈现出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发展 特点。
关键词:明代;海南;文人结社;地域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1491(2020)04 -0010 -05
明代海南文人结社历来较少为学界关注,诸如 郭绍虞先生《明代的文人集闭》、李玉栓先生《明代 文人结社考》、何宗美先生《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 演进》等重要的明代文人结社考研究成果,其中极 少有对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考证研究。
然而,在对 明代海南本土文人的文集、地方志及其他文献资料 进行耙梳后,发现有记载的文人结社有9家之数。
这对于当时经济文化普遍落后于内地的海南來说,已是较为可观的数字。
随着以后研究中新材料的发 现,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数量还应有所新增。
1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文化背景
明代是海南文化开始呈现繁荣的时代,其首要 表现在教育上。
海南历史上有记载的官学,自宋代 始。
以小学为例,据唐胄《(正德)琼台志》卷十七 载,宋代时设社学有二,元代有=。
进人明代,政府 高度重视教育。
《大明会典》卷七十八•礼部=十六载:“国初,两京及中都俱设国子监,天下府、州、县俱设惴学。
其后,裁中都国子监,而各都司、卫所 亦有设学者。
”11 452到了成化间,琼州府的社学更是 达到了 179所。
《(正德)琼台志》卷十七载:“琼山 七乡学八十一,澄迈=乡学十九,临高H乡学十一,定安=乡学=,文昌三乡学七,会同一乡学五,乐会 五乡学五,儋州四乡学十八。
”H389与之相应的,还有明朝政府对教育官职的设置,府有教授,州有学 正、训导等,并按等级配给俸禄经费。
此外,还有众 多名宦乡贤创办的书院,如东坡书院、西洲书院、桐 墩书院、同文书院、尚友书院等教育机构。
这些都成 为了明代海南文化发展繁荣的外在物质性因素。
教育体系的完备及教育范围的扩大,带来的是 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这直接造就了明代海南人才 辈出的盛景。
在科举仕进上,出现大量政治人才,如 蒋远、邢宥、王佐、邱濬、海瑞、王弘诲、唐胄、唐舟、郑 廷鹄、钟芳、梁云龙、许子伟等累官殿阁大学士、尚书、都御史诸官职的名宦。
文学方面,出现了大量文 人作家及作品。
现存的作家作品集,有邢宥《湄邱 集》、邱濬《琼台会稿》、王佐《鸡肋集》、王弘诲《天 池草》、钟芳《筠谿家藏集》等,对比明代以前的海 南,可谓呈现井喷的态势。
正德间南京户部尚书张泰有云:“迨入皇朝洪 武=年(1370),即诏天下府州县立学。
百余年來,祖宗列圣教化涵煦之深,而琼南文献之盛,与中州相 埒,天下称为海滨邹鲁。
往往豪杰之士由科目以进,率以硕德奥学知名海内,致位卿相。
”[2347_M8本地 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文人结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 部环境,有利于形成结社的氛围,使文人之间联系更 加紧密。
同时,人才的辈出是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
收稿日期=2020 -02-13
作者简介:陈政雄,男,在读硕士,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第4期陈政雄:明代海南文人结社考述11
主要因素。
教育保证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大量的士 人通过教育走上科举仕途,而无论是在纯粹的文学 结社还是科举会文上,举会结社都有了功能性的需 求,于是文人聚集建立社团成为了可能。
2明代海南的文人结社
2. 1诗社
诗社是一类以诗歌唱和为主要社事的文人结 社,常见的活动形式有宴乐酬唱联句、诗筒邮寄。
多 以文人相互间的交游往来为结社基础,或唱和悠游,或康享高年。
明代海南的诗社有4家:东皋诗社、邱 濬结社、高年会、九老会。
2.1.1东皋诗社
明中期,海南儋州有东皋诗社。
明唐冑《(正 德)琼台志》卷十九“张綸”传载海南东皋诗社之事:“爱贤抚下,喜吟咏,尝结东皋诗社。
”[2]426同书卷二 十五又载:“东皋诗社在城东张千兵鍮与徐陈举子 二祐游咏处。
”W513其下有《外纪诗》一首:“东皋诗 社海南边,每到相思在眼前。
山屐踏残椰子雨,墅筵 开趂蒸枝天。
竹篱茅舍偏多景,短咏长吟又几联。
近日诗盟谁独步,徐陵孙子最豪颠。
”W513张綸生卒 年不详,其任职于成化中,结社当在此间。
2.1.2邱濬结社
邱浚(1421 - 1495),字仲深,海南琼山人。
登 景泰五年(1454)二甲第一名进士,累官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明代以尚书衔入阁的第一人。
此 社为邱濬致仕归乡后所结,其有诗《结会》一首,当中自述云:“未老得闲从古稀,林下一人今见之。
故 乡况有白头友,平生意气同襟期。
洪崖老仙婚嫁毕,臞轩后人正闲适。
昭川外史应时来,共剪灯花话畴 昔。
畴昔风流重振作,不数香山与西洛。
相将击壤 歌太平,人生无如归田乐。
”[3]876诗中提及“故乡”“白头友”,说明此会当于琼州所结,聚合耆老密友 相与结会,以乐天年,又旨在歌咏太平。
邱濬享寿七 十六,其“古稀”之年为弘治三年(1490),结社当在 此后。
2.1.3高年会
明代华亭人孙承恩《安耆会序》云:“安耆者何?康高年也。
”[4]34°定安人王弘诲有诗《癸丑七月八 日,贱生七十有二,初度日举高年会,约家兄八十岁 翁德铭,偕莫、吴、周、程、褚五老在坐,合五百岁余,爰赋诗五言古风七章,以侑寿觞云。
》[513M—题,记载 其七十二寿辰时所结高会。
据王氏生平,“癸丑”为 万历四十一年(丨613)。
又观王氏此诗第五章,其中有云:“緬怀上元初,哲兄倡先席。
自后每蹉跎,盛 筵难再得。
初度揽揆予,悠悠已七夕。
”[51324七夕过 后第二天,乃是王氏寿诞。
因诗而得知年初时已有 举会,此又见王氏《庆仲兄七十九寿章》一诗:“万历 癸丑新岁至……今春首唱高年会,坐中五百有余岁”m m,与上文王氏寿诞诗所叙完全吻合。
2. 1.4九老会
王弘诲有诗“□□真明府赋归来,后予与家兄八十翁德铭等邀九老会,不赴,以高堂慈亲在也。
顷 令弟茹真以孝友选贡,予与家兄往拜。
二君爰赋《寿母篇》为贺供二难爱日之欢云。
”,此九老会倡举 时间应与高年会相近。
其诗中有:“吴氏起延陵,何 代兴琼岛”[5]331—句,或可说明当时受九老会邀请而 未赴会之人姓吴,但名字、生平皆不详。
2.2 文会
明代全国社局的发展态势,表现为诗社与文会 在整个文人社局中并立,为两大支柱型结社。
海南 文人结社与全国社局具有一致性,除文学性的诗社 外,还有数量相当的文会存在。
明代海南文人所倡 举的文会,有5例之数,基本都以谈论诗书道理、讲 学制艺为主旨。
五者中有所不同的是,王佐诸人的 四友会更接近文人标榜风气的团体,而其他四者是 纯粹的讲学制艺型文会,目的在科举仕进。
2.2.1四友会
王佐(1428 -1512),字汝学,海南临高人,其家 乡产刺桐,因号桐乡,少受业于邱濬。
其《四友传》有记:“四友者,前高州府同知临高王佐与同邑致仕 训导谢宁、国子生王锡、隐士王政四人;暇日迭为宾 主,为林下之游,故名也。
四友之约,暇则相过访,讲 论诗书道理,以相私丽泽。
宾贽执雁雉,主者馔具鸡 黍,惟家常所有,否则不以为礼,宾亦不敢当。
一人 主,则三宾者俱皆仆。
各一岁一、二会,会必下榻讲 论,夜以达旦。
讲论者诗书道理,外不他及。
”[6]217查 王氏《四友传》可知四人定期结会,会有定则,以谈 论诗书道理为旨。
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百零一有载:“成化初授高州府同知,时都御史韩雍 用兵两广,佐献策平戎,用之动中肯綮,雍奇其才。
甲午,改邵武,以文章饰政事。
”[7]258此处“甲午”为 成化十年(1474),当年王氏移官于邵武,而此前王 氏任高州同知,故结社在成化之初十年中。
2.2. 2罗鹗结文社
万历中,罗鹗于海南文昌立文社课士。
《(民 国)文昌县志》卷十记其人:“清介严慎,政肃教敷,
12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
立社课文,捐俸养士。
”[81M罗鹗(生卒年不详),字 时荐,号近云,江西宜黄人,嘉靖四十年(1561)举 人,万历五年(1577)任文昌知县,十八年(1590)任 广西思恩府同知。
著有《太极图分解》一卷。
2.2.3尚友会
此会在定安县尚友书院由王弘诲倡举。
《(光 绪)定安县志》卷十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致仕礼部尚书王宏(弘)海建尚友书院成”~433,二 百余年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定安)知县马用 观集绅士重建。
嘉庆五年(1800),绅士莫景环将书 院存项倡捐复建。
”[7:M8琼山名流林震、许子伟皆有 《尚友书院记》纪其事。
王弘诲《贺贞一莫君乡荐序》云:“达斋公以医 为业,且利济不求施报。
予尝谓其仁心仁术,后必有 兴者。
乃两嗣子衷一、贞一皆抱文场利器,而贞一赴 予尚友书院文会。
予尝与主会,乡令尹吴葵真公评 其文,谓当决科无疑。
”[51m同文又云:“因君为吾尚 友会中出色,更演绎尚友之义,以为君告。
”莫贞
一为海南定安莫村人,其先祖自北宋熙宁间由闽人 琼,戍守琼地,于是占籍。
由此可知尚友会以科举制 艺、课士会文为旨。
会中活动事宜,王氏《尚友堂会 约言》一文有明确说明:“自今每岁四季集同志者一 会,约以季之仲月十有二日,会讲于尚友书院,自官 师、乡先生、孝廉、缝掖及凡民之俊秀俱在焉。
次日 方群诸英彦有志者再会文艺,相与折衷奥旨。
”WM8 其举会时间明确,不论出身宦庶取人,活动主题定位 于讲学会艺,社事都已相当清晰。
关于结会时间,时 人林震于万历二十年(1592)作《尚友书院记》有叙:“先生(王弘诲)往自南礼而归,即捐金创尚友书院,群郡邑弟子日游其中。
每年出龙茶田市税为金二十,充会中之费。
适有璐事,郡中括市税充军舆。
每 举会,仅称补葺。
”f这段话说明,尚友会早在尚友书院完全建成时就已倡立,即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且林氏也大略介绍了尚友会的财政运 作机制,说明此会规模不小。
2.2.4 龙岗社
龙岗位于今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道光)广 东通志》载:“龙冈在县西三十五里,巅有龙潭,周 十余丈,深不可测。
”mM8王弘诲曾于结文社于此,因社中诸子皆琼州人士,故定为海南文人结社。
王氏作文《龙岗社会引》云:“社以龙岗名,志会所 也。
与会凡若干人,悉吾琼誉髦之彦,来游干兹,重丽泽也。
”[51238与会之人多以携徒授业为事,各成一会,于是聚小会成大会。
其文提及:“來者各 携徒授业,为数小会中推文行老成为众所翕服者,联 小会为一大会,萃其涣乐其聚也。
会有讲颂、有课 业,自为程期,逊志时敏,惜寸阴也。
月有文会,会用 朔、望之日;先期请题,至日会毕,类为一帙,就有道 而正焉,从先进也。
”151238
由此可知此会在游历別乡之时,又旨在定期聚 众讲学会文,欲追步白鹿洞。
故社中章程,均追傚内 鹿洞规:“学以立志为根源,以会友辅仁为主意,以致知格物为门路,以戒慎恐惧为持循,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检察,以稽古穷经为征信,以尽性至命为 极则。
会必至是,乃称尚友,是诸君今日之的也。
”[51238以此规定了社中活动的价值取向,已经可 以视为较为严格清晰的社约了。
其结社时间未详,但据王氏生平所推算,应在其致仕之前。
2.2.5 有声社
有声社为明崇祯时万州知州曾光祖偕邑中士子 所结,事见《(道光)万州志》卷八曾光祖所作的《有 声社记》一文:“余初至万,入署,夜就枕,闻奔雷轰 轰,如有数万宫车过複道;又如石□大砲齐放于百万 重□者,竟夜不寐。
……爰集诸生童课诸学宫,而题 其会编曰《清风吹万》。
……遂作文社一楹于州治 之左,以课□三童,而以有声名之。
”M°1605胃606此社为 曾氏感于所闻而发起,以结社形式会课士子,而观其 全文所记,会课形式有主客辩论、诸生和答,围绕 “有声”一题来进行。
曾氏于万历四十年(1615)中举,至早应于崇祯 十年(1637)以后任海南万州知州,且结社在曾氏人琼 之初就已进行,故社事当在崇祯十年(1637)以后。
3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特点
明代文学的发展面貌呈现着in!■.著的地域化与集 团化倾向,文人结社也是如此,其巾的重要因素之- 就是有大量的文人结社作为支撑,故文人结社都带 有地域特征。
明代海南文人结社在自然与人文的文 化层面上显示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同时,海南文 人在结社发展进程中与全国社局保持着紧密的联 系,体现出其发展的时代性。
3. 1地域性
结社活动既然是在某一特定的地理文化空间中 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散发出其独特的地域气息。
一般來说,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会介 人本地的文人结社活动中,一者是其影响结社的选 址,二则是成为结社文学创作的对象。
邱濬曾云:
第4期陈政雄:明代海南文人结社考述13
“吾郡之在今日,民物繁庶,风俗淳美,贤才汇兴,无 以异乎神州赤县之间,且复俊迈奇诡,迥异常俦,有 由然哉。
”Wl185虽然海南的人文教化发展在当时与 内地已有了高度同步性,然而在自然景致上却是与 众不同。
明人自然是认识这一点的:“海南地多燠 少寒,木叶冬夏常青。
然凋谢则寓于四时,不似中州 之有秋冬也。
天时亦然,四时晴冽则穿单衣,阴晦则 急添单衣几层。
谚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U]M1 —392明代海南文人结社就是产生在这样 的环境中。
如成化间儋州张綸诸人的东皋诗社,其 人在唱和诗中频频写到如“椰子”“荔枝”“竹篱茅 舍”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自然及人文景观。
所以邱 濬在送友人唐彦宜的诗中也自表其意道:“海南风 俗颇淳和,山水清幽海味多。
有约他年重结社,下田 番蛋日相过。
”[3]887—889可以说,明代海南文人结社风 雅的动机之一就是其地优美独绝的景色。
观上述9家文人社团,其中除罗鹗、曾光祖所结 文社外(且此二社中,主盟者为外籍仕宦,但成员都 为琼人),余者皆为海南本地文人发起与主盟。
由于同乡的地缘关系,在结社时,同邑的文人往往能够 容易聚集一处,他们或因为“生同地、学同道,且又 同官于朝”,又“同郡且相厚”故能形成一个团体。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地缘关系,使得他们锌社能够 做到“暇则相过访”。
这就是地域文人群体结社的 便利性所在。
况且海南地悬海外,想要做到随时车 马舟次来琼地访友结社,恐绝非易事。
琼岛与内地 隔海相望,海况之险,对古人来说简直不异于天堑穷 途。
这也是明万历间琼人王弘诲痛心于当时琼台士 子不仅应试只能渡海前往雷州,且当中又有“远涉 鲸波之险”所带來的“出一生于万死”之劣况,从而 上疏请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5]56_57的直接动因所 在了。
所以,由于地域因素,明代海南文人结社在群 体构成上有着高度的地域同一性或单一性,即结社 成员基本由本地文人参与,而有外籍文人参与的,皆 是仕宦于此的,并非由文人间单纯的自觉的交游集 群意识所促成。
3.2 时代性
以全国社局的发展演变来看,明代中后期是文 人结社大规模出现的时期。
其时由于全国经济文化 的高度发展,以及文学自觉的复苏,使得文人结社蔚 然成风。
各文学集团或流派依托结社为阵营,逐渐 扩大影响,已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实。
海南文人的结 社活动则与当时全国社局的发展具有同步的特征。
此8家结社出现于明成化至万历间,细分之,可直观 于下表:
表1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统计表
年号社团名称数量
成化东皋诗社、四友会2
弘治邱濬结社1
万历
高年会、九老会、罗鹗文社、
尚友会、龙岗社
5崇祯有声社1
合计9自成化至万历间,海南文人结社发展呈现总体 向上的趋势,这一情况反映到当时全国社局的发展 中也具有一致性。
试以李玉栓先生《明代文人结社 考》一书的社事考订情况来比较:书中共考订文人 社团(不含补录)710家,其中明前期66家,明中期 130,明后期395家,南明119家[12]6'对比二者可得出:在总体发展趋势上,二者都呈现出“低——高——低”的分布样态;在数量分布方面,则以明 中、后期为最。
明中、后期,全国经济文化发展逐步 走向繁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的发展逐渐 突破明初严厉思想控制之下的承平之音,经由茶陵、前后七子等文学集团的文风变革,文学发展更加自 由与自觉。
其中的显著表现就是文人结社的大规模 出现,作为文学流派的宣传阵营,传导风气。
当时的 海南本土文人,在外地为官者,几乎都曾参与或组织 过文人社团。
如邱濬在京为官时,由于身为台阁重 臣,其引领的聚会唱和活动也不在少数,如他所自 记:“希仁适以满秩来京,得与予会,求诗作文以为 公寿,岂非一快事哉?”[3]918_919钟芳也曾多次在外地 组织参与同年会,还作序说“合偕升者期集燕饮,为 同年会。
盖所以辨长幼、叙事契、萃其涣而一之,非 苟为娱乐焉尔。
”[131479当他们归乡之时,结社的风气 也被带回海南,形成结社。
所以,明代海南文人结社 的时代性特征,体现在本地社局与全国社局之间存 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既是基于当时全国文学文化发 展繁荣的结果,同时也是海南地区特色文学与全国 文学发展间互动的良性影响。
以上所述的明代海南文人结社,与当时海南文 化的发展繁荣不无关系。
其在地域上,出现在文教 兴盛的琼山等州县;在时间上呈现出与当时全国社 局相近的特点,基本集中于明代中、后期,此时正是 明代文人社局繁荣的时期。
随着研究的深人及新材 料的发现,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数量将会新增,且以 此为基础,关于明代海南文人结社的发展详情及与
14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
其地域文学、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海南文人结社与 内地文人结社是否存在互动等研究方向也将逐渐清 晰,兹待別文详述。
参考文献:
[1]申时行.明会典[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唐胄.(正德)琼台志[M].彭静中,点校.海口:海南
出版社,2006.
[3]邱濬.琼台诗文会稿[M].未逸辉,等校注.呼和浩
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4]孙承恩.文简集[M].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2008.
[5]王弘诲.天池草[M].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61 王佐.鸡肋集[M].刘剑三,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7]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李钟岳,监修.(民国)文昌县志[M].影印本.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9]吴应廉,编蟇.(光绪)定安县志[M].影印本.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0]胡端书,修.(道光)万州志[M].影印冬.上海:上海
书店出版社,2001.
[11]顾齐.海槎余录[M].影印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5.
[12]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钟芳.筠谿文集[M].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丨997.
An Investigation on Hainan’s Literati Associ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CHEN Zhengxiong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Q Q234,China)
A bstract:The Ming Dynasty is an era in which Hainan culture began to prosper. The prosper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alents have left a strong imprint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ainan's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e Hainan literati associ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developed under this grand scene. Among the existing documents, there are 9 counts of Hainan literati associ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mainly in the form of poetry society and literary society. They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from Cheng-hua to Wanli,that is,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In general, i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nd timeliness development.
Key w ords: Ming Dynasty; Hainan; literati association; regional ; timeliness
(编辑:周颖)(上接第9页)
是陈与义有意识地进行了意境创造的结果,他在创
作中较普遍地运用了时空转换或视角切换的手法,
使得整体词境宏伟开阔;并且善于运用动词性语句
作为结尾,给人以意蕴深K: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他还能够以简炼精干之语达到句句“警觉”的效果,
使得陈词开阔意深的意境特色更为鲜明,也使得词作
的抒情氛围清新自然,优美流畅,更易il:人感同身受。
希望此次探讨能够对学界的意境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辞典[M].徐州:江西人民出版社,丨983.
[2]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岳淑珍.杨慎词品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4] 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 l.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
[5]曾枣庄.三苏文艺理论作品选注[M].成都:巴蜀书
社,2017.
[6]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7]傅璇综.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宋代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8]陈伯海.唐诗学文献集粹(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6.
[9]蔡骏.宋词名家集评[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社,2014.
(编辑: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