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古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上古诗赏析
八上古诗重点句子及中考赏析
1、《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
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上使人愁。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
(一)古诗赏析《黄鹤楼》赏析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⑴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之感。
(1分)
⑵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2分)
答案: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2.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次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并赏析。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株株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的非常茂盛。
此联写登高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5.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在明净的江面上,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他乡的人,见此情景,不禁惹动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所见,浓浓的思乡愁绪跃然纸上。
6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奇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颔联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续,这两联虚实结合,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7《黄鹤楼》诗人由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8《黄鹤楼》特色,1虚实结和的意景美2色彩缤纷的绘画美3由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
二《春望》赏析题
1.杜甫唐代著名的( 现实)主义诗人。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答案:山河依旧、草木蔓生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
可记分)(杂草丛生,树木苍苍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
全诗表达
了( 感时忧国思家悲己)的主题。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答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忧国思家的情怀。
7.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
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8.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很有层次。
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9.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案:一位满头白发的诗人面对沦陷的山河,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
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感觉:(星河欲转);气势(磅礴豪迈)。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以此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殷勤问我归何处?)”,交代(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借此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豪放)。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
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4
分)
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7.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
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4分)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
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
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意
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
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
9.上篇写壮阔的海景及天地的问话。
下篇回答了天地的问话,写出了自己
的人生追求。
“蓬舟吹取三山去”交待了自己的归宿,借此表现诗人追求光明自由的渴望。
二、《渔家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二
(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
么作用?(2分)
比拟(拟人)。
(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1分)(2) 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4分)“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4分。
每点1分)
(3)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请作具体阐述。
(4分)
(3) 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
(2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