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根及根茎类
丹参 2
西洋参 7
党参 11
桔梗 14
柴胡 19
黄芩 23 秦艽 27 元胡 30 附子 33
葛根 36
薯蓣 39
d麻 45
二、花果、种籽类
金银花 50
山茱萸 54
连翘 59
银杏 62 三、皮、全草类
杜仲 66 红豆杉 70 绞股蓝 73 四、菌类
猪苓 81
一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
丹参
丹参(saluja mjltjnjia byt) 又名血参、赤参、红根、蜂糖罐花根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1 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功能及成份
1.1植物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5—80㎝,茎直立,四棱形,多分枝,表层有浅槽,密被长柔毛。

根肉质,圆柱形,表面朱红色,生有细根,皮部与木质部易分离。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柄背基部微呈紫红色,腹面有凹槽,被白色倒向长柔毛,总叶柄长1—10㎝,小叶3—7枚,卵形边缘有圆锯齿,基部圆形或斜圆形,顶端急尖或暂尖,长1.5—6㎝,宽1—4.5㎝,两面均有柔毛,背面毛较长而密。

轮伞花序着4—6花,在茎分枝的上部集成顶生成腋生的总状花序。

苞片披针形二唇状,长8—12㎝,花后稍膨大,外面被柔毛,腺毛和腺点,内面中部密被长柔毛,上唇三角形,下唇二裂,与上唇等长,花冠唇形淡蓝色或蓝紫色,长2—2.5㎝,外面被腺毛,中裂片先端具不整齐的细齿,冠筒内疏生短柔毛,近基部部具斜生毛环,雄蕊内芷或微外露,花丝长3.5—4mm,花药隔长15—20mm,上臂长约为全长的4/5,2下药室败育黏合,花柱外露,柱头2裂不相等,子房上位4深裂,小坚果4,椭圆形,棕褐色,包于宿萼中,花期4—9月,果期9—10月。

1.2 药材性状、功能及成份
以根入药,根通常膨大,肉质,由数条细圆柱根组成,呈抓形,长10—25cm,直径0.8—1.5cm,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白色。

为活血化瘀常用中药,味苦,性微寒,无毒,有活血通径,凉血消肿,除烦清心之功效。

活性成分主要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

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参酮IIB等)主要用于治疗脓性、感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性疾病。

水溶性成分主要为芳香酸、多酚芳香类,如丹参酸甲、乙、丙,丹参素,丹酚酸A、C等,主治抗心肌缺氧类疾病。

2 关键生育时段气象条件指标及气象灾害种类和指标
2.1适宜气象条件指标
2.1.1、温度:
在年平均温度12.5—17.1 ℃的条件下均可种植,最适温度20—25℃,高于32℃生长受阻,低于-15℃会遭到冻害,播种期(9月上—9月下)要求平均温度18—20℃,分根繁殖移栽期(11月上旬或3月)要求温度8—10℃,旺盛生长期(6—8月)要求平均温度20—25℃,年无霜期大于190d,≥0℃积温4700℃·d,≥10℃积温大于4000℃·d。

2.1.2降水:
要求年降水量650—800 mm之间,空气相对湿度70—80%为宜,大于80%或小于60℃生长受影响,播种期要求降水20—25mm,才能保证正常出苗。

移栽期要求降水大于30mm,旺盛生长期降水量需大于350mm,秋淋季节注意田间排水,以防水渍烂根减产,降低品质。

2.1.3光照:
喜光植物,要求年日照时数1700—1900h,旺盛生长期总日照时数大于600h为宜,日日照时数6—8h最好。

2.2 气象灾害种类,时段及指标
丹参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和秋季连阴雨
2.2.1 干旱时段及指标
4月中旬—5月中旬正是丹参花蕾形成期,也是植株生长旺期和扦插育苗期,如遇干旱,对种子形成和育苗繁殖影响较大。

气象指标为日最高气温大于32℃或平均气温小于10℃,降水量小于40mm,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5%,生长发育将受到一定影响。

2.2.2 秋季连阴雨时段及指标
8月下旬—9月,此时正是丹参根茎生长的转折期,也是根系逐渐膨大期,如遇秋霖,光照条件差,一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二是多雨、土壤湿度过大,水渍易烂根。

气象指标为平均温度小于14℃,降水量大于220mm,相对湿度大于85%,连阴雨时间大于15d以上。

3适宜性分布及评价
3.1 丹参区划指标及方法
根据秦巴山区丹参气候适应性分析,选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年日照时数、6-8月平均气温等4项因子作为区划指标(见表1)。

表1 丹参区划指标
年平均气温(℃)年降水(mm)年日照时数(h) 6-8月平均气温(℃)
最适宜>12.5 700~800 ≥1800 22.0~24.0
按各指标最适宜范围,建立其隶属函数关系如下:
⎪⎩⎪⎨⎧<<≤≥-=0.5112.510.55.2110
7.5
0.511)1(x x x x x μ ⎪⎩
⎪⎨⎧≥<<<<≤≤≤--=12002;200212002800,70022008002700040021200,50020021)2(x x x x x x x x μ ⎪⎩⎪⎨⎧≤<<≥-=500
318003500800130130000531)3(x x x x x μ ⎪⎩
⎪⎨⎧≥<<<<≤≤≤--=0.302;0.1520
.3020.24,0.22415.00
.2440.220640.30,70.1541)4(x x x x x x x x μ 上述隶属函数模型中,X1:年平均气温;X2:年降水;x3:年日照时数;x4:6-8月平均气温。

区划采用模糊数学中综合评判的方法。

利用GIS 技术,在DEM 数据支持下,在进行区划指标海拔高度订正基础上,采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指标空间化[1][2][3];根据要素隶属度,建立单因子评价栅格图层;利用GIS 空间叠置功能,将各指标评价栅格图进行迭加,得到气候综合评价栅格图,对综合评价图按适宜度分级,即得到秦巴山区丹参种植气候适生区划图(图1,以下同)。

3.2 适宜性分布及评价
气候适宜区:
主要分布在商洛市的商州、洛南、山阳、丹凤、商南、镇安、柞水,汉中市的城固、略阳、勉县、洋县、宁强和安康市的汉滨区、白河、汉阴、旬阳、石泉等17个县区的海拔高度600—1000m 川塬、坡、坪区。

该区发展丹参生产地形条件好,面积大,相对集中连片,土层深厚,肥沃,交通方便,气候条件适宜,是秦巴山区发展“地道中药材”丹参生产基地的主要栽培气候适宜分布区。

本区光、热、水农业气候资源好,既有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又有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区内年平均温度12—14℃,极端最高温度40.8℃,极端最低温度多年平均-7— -12.7℃,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0— 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6℃,≥10℃积温3800—4600℃·d,旺盛生长期(6—8月)平均气温22—24℃,夏季高温天气对丹参生长略有影响,年平均无霜期190—230d,年平均降水量680—850㎜,年日照时数1600—2000h,光照条件对丹参生长非常有利。

区内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暴雨、冰雹、和秋季连阴雨。

次适宜区:
包括安康市的汉滨区、白河、汉阴、宁陕、平利、旬阳、镇坪、岚皋、紫阳、石泉,汉中市的城固、汉台、留坝、略阳、勉县、南郑、西乡、佛坪、洋县、宁强,镇巴,商洛市的商州、洛南、山阳、丹凤、商南、镇安、柞水等30个县的海拔400—1000m川塬、坡坪区。

该区发展丹参生产地形条件较好,面积大,土壤成因好,交通较方便,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是秦巴山区发展丹参生产栽培的气候次适宜分布区。

本区年平均气温11.0—16℃,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南部(汉中、安康平坝)4— -9℃, 北部(商洛)-15— -13;≥10℃的积温南部3500—4100℃·d,北部3000℃·d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2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1—4℃,北部-2— -5℃,丹参播种期(6月—7月上旬)平均气温17—21℃,能满足丹参出苗要求。

11月上旬或3月份平均气温6—10℃,对移栽成活较有利,旺盛生长期(6—8月)平均气温18—23℃,基本满足丹参生长热量条件要求,年均无霜期北部170—200d,南部210—250d。

年降水量900—1200㎜,旺盛生长期降水≥450㎜,易出现秋淋和水渍,年日照时数1400—1800h,光照条件对丹参生长有利,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霜冻、暴雨和冰雹。

4 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
4.1 生长习性
丹参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地势向阳,土层深厚,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耐寒、耐旱,春季气温10℃时开始返青,秋季气温降至10℃以下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根在小于-15℃的条件下可以安全越冬,在年生长周期中,4—9月上以地上部分茎叶生长为主,9—10月中为茎叶生长和根茎生长转折期,10月中旬—12月上旬主要以根部生长为主,根茎迅速膨大,12月中旬植株干物质积累达峰值,为最佳采收期。

4.2 繁殖方式
4.2.1 选地整地
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粘土和盐碱地不宜生长,秋作物收获后整地,施有机肥30000kg/ hm2,三元复合肥375kg/ hm2,深翻40—50cm,耙细整平,修高
畦或做成1.2—1.5m宽的平畦。

4.2.2繁殖方式
主要为根繁殖,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常用根繁殖法。

(1)种子繁殖
丹参为越年生开花结实,第二年从6月初开始,种子由下而上陆续成熟,及时采收,晾晒干燥,贮于阴凉,干燥室内保存。

当年采收的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高,秋播为佳,多采用撒播,用种量约15kg/hm2左右,播种宜浅,复土厚度约1cm,压实,播后覆盖一薄层麦草,以免阳光直晒,经常浇水,保持湿润。

播后75d后即可移栽。

株距15—20cm,行距15—30cm。

(2)根繁殖
立冬前收获时,选直径为0.5—1cm的粗壮,色红,无病虫害的根作种根,取萌发力强的根条中上段部分,剪成8—10cm的节段,顺序放好,不要倒置,用草绳捆成200段的适中捆,顶端上向放置在铺有细沙土的地下窑内,每排一层后上面撒一层10cm厚的麦糠后即可封窑,注意窑的顶部与种根需保持30—40cm空隙,以保持温度。

立春后即可取出栽种,此时两端切口已愈合,有的已生芽生根。

(3)扦插繁殖
于5月植株生长旺期,取地上茎,剪成10cm左右小段,剪除下部叶片,上部叶片可剪 1/2,在做好的苗床里按行距6—10cm,斜插入土1/2—1/3,随剪随插,插后浇水,庶阴,保湿,待根长至3cm左右时即可移栽大田。

4.3 田间管理
4.3.1 中耕除草:
丹参前期生长较慢,应及时松土除草,封垄前结合施肥进行2—3次,封垄后杂草要及时拔除,应注意中耕要浅,以防伤根。

4.3.2 追肥:
丹参一般在施足底肥后可不追肥,薄地可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全苗后以氮肥为主。

施尿素150—225kg/ hm2,钾肥适量,以促进生长,培育壮苗,5月份进入旺盛生长期后,适量配施磷钾肥。

在8月初丹参此时需要足够的营养促进根部膨大,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与0.2%尿素水溶液叶面喷肥,7—10d喷一次,连续3—4次。

4.3.3 摘花苔:
除留种田外,在抽苔初期或开花前摘除花苔,要注意花序要摘得早,摘得勤,最好每隔10d摘剪一次,摘花苔可显著提高产量。

4.3.4 浇水,排水:
在苗期和土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浇后及时松土,在丹参整个生育期内要注意清理沟道,保持排水畅通,防止多雨季节受涝,以免烂根。

4.4 病虫害防治
4.4.1病害防治
叶斑病: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5月初开始发生,可延续至秋末,被害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成不规则深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大融合,致使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清除基部病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率,病发前后喷1:1、150倍波尔多液或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菌核病: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首先侵害茎基部,芽头或根茎部,使这些部位逐渐腐烂,变成褐色,常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及茎杆基部内部,发生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或白色丝体,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做好选种,严禁代菌种苗,轮作倒茬,病块地不宜重茬,初期零星发病时,用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0.5kg加石灰7.5—10kg,撒入病株周围,进行土壤消毒。

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5—11月发生,感病植株根部先受害腐烂,表皮变黑,严重时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雨季注意及时排水,轮作,忌连作,选用无病健壮植株作种,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也可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石硫合剂。

根结线虫:寄生在须根上,形成许多瘤状结节,影响地上部生长及根部商品质量,土壤沙性大,透气性强,有利于发生。

防治方法:建立无病留种田,引种时做出好检疫,与禾本科植物轮作,不要重茬,每公顷用80%二溴氯丙烷15—45kg,加水1500kg,在栽种前15d施入土中,覆土15—20cm。

4.4.2 虫害防治
地老虎:危害丹参幼苗,可用灯光诱杀成虫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浇灌土壤。

棉铃虫:幼虫钻食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

在蕾期喷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用杨树枝把诱杀,释放赤眼蜂,草蛉等天敌防治,
银纹夜蛾:幼虫咬食叶片,5—10月危害,尤以5—6月严重,在幼龄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

4.5 采收加工
春栽丹参当年10月至翌年春萌发前采挖,将地上茎叶除去,先刨松根部土壤,顺行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条,防止挖断,挖出后放到田间曝晒,去净泥土后运回加工,禁用水洗,雨淋。

剪去残茎,将直径0.8cm以上根条在母根处切下,顺条理齐,曝晒,不时翻动,7—8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曝晒至干,取须修芦,剪去细尾,即成商品药材。

佳品要求根条粗状,颜色紫红。

西洋参
西洋参 Panax quinquefolius L.,别名: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五加科人参属
1 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功能及成份
1.1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全株无毛。

根肉质,呈纺锤形,少有分技状。

茎圆柱形,长约25cm,有纵条纹,或略具棱。

掌状5出复叶,通常3~4枚,轮生于茎项;小叶片膜质,广卵形至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换形,边缘具粗锯齿。

总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较叶柄稍长,或近于等长。

伞形花序,花多数,等片绿色,钟状;花瓣5,绿白色。

浆果,扁圆形,成对状,熟时鲜红色。

花期6~7月,果期7~9月。

1.2 药材性状、功能及成份
性状:以根入药。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5—12cm,直径0.5—2cm。

表面浅黄色,上部或全体可见横向环纹,尤以上部甚密,并有皮孔状疤痕及类白色支根痕。

体重,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处棕黄色,木质部具放射状纹理。

性凉、味甜、微苦。

功能: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功效。

西洋参具有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降低疲劳度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药理作用;对高血压、心肌营养性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适用于改善心脏病引起的烦躁、闷热、口渴,可减轻癌症患者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咽干、恶心、消瘦、白细胞减少、胃口不佳、唾液腺萎缩等。

并能改变机体应激状态,减轻胸腺、淋巴腺组织萎缩等作用。

中医临床用于治疗咳嗽肺萎、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少津、虚热烦倦、胃火牙痛等症。

同时还应用在治疗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紊乱、胸膜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以及乙脑和其它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恢复期,或与其它中药配伍,由于药效平缓,有较好的疗效。

成份:西洋参的根部及地上茎叶部分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是西洋参皂甙和三萜类化合物。

2 关键生育时段适宜气象条件指标,灾害种类和指标
2.1 适宜气象条件指标
2.1.1 温度:
西洋参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生长温度10—30℃,最适宜生长温度20—25℃。

土壤5cm地温5—7℃开始生长,12℃开始出土,20—21℃时开花,10℃时枯萎。

15—18℃最有利于生长。

种子裂口前胚发育的最佳温度为15℃,而低于10℃以及高于25℃均抑制胚的发育,种子裂口后高于20℃不利于胚的发育,胚发育完全的种子需要在0—5℃的环境下60d,才能打破休眠。

同时西洋参又具有较强的抗寒性,-12℃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冻害。

年无霜期190d以上。

≥0℃积温4050℃·d以上,≥10℃积温3200℃·d以上
2.1.2 湿度:
西洋参要求水分充足,年降雨量800—1000mm,空气相对湿度75—85%,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土壤湿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西洋参的生长发育,(田间持水量60%)最有利于西洋参的生长发育。

2.1.3 光照:
西洋参为长日照阴生植物,不能耐受强光、直射光,而喜欢散射光和漫射光,所以生产上要采用遮阴的办法满足西洋参的需光要求,一般透光率为20%为宜。

要求年日照时数1600~1900h。

2.2 灾害类型及指标
日灼病:在日光强列照射下,西洋参易得日灼病。

在5-9月,要打棚遮荫,避免强光照射。

冻害:在12月到2月上旬,最低温度低于-12℃要防冻。

3气候适应性分布及评价
3.1 区划指标及方法
西洋参区划指标见表2
表2 西洋参区划指标
年平均气温(℃)年降水 (mm) 海拔高度 (m) 年日照时数(h)
最适宜 9.5~11.5 800~1000 800~1200 14000~1600
据区划指标适宜性范围,建立各区划因子适宜性隶属函数。

各指标隶属函数关系如下:
⎪⎩
⎪⎨⎧>≤≤<<<≤≤--=5.21x1,5.315.2115.11,5.91x 3.55.1115.90105.21,65.311)1(x x x x x x μ ⎪⎪⎩⎪⎪⎨⎧≥≤<<<<≤≤-=17002,50021700x200,10008x25001000280070021700,0300500-x21)2(x x x x x μ
⎪⎩
⎪⎨⎧≥<<<<≤≤≤-=60003,15003600034000,3500315004000335002000x3-600002000150031)3(;,x x x x x x x μ
⎪⎩⎪⎨⎧><≤<<≤≤≤=18004,12004180041600,1400412001600414006.08
.01)4(;x x x x x x μ
(上述隶属函数模型中,X1:年平均气温;X2:年降水;x3: 海拔高度;x4:年日照时数。

) 区划方法同丹参(略)
秦巴山区西洋参气候适宜性区划图见图2
3.2气候适应性分布及评价
气候适宜区
包括秦岭南坡略阳、留坝大部,勉县中部,城固、汉台区、洋县、石泉、汉阴、汉滨区北部,商南、山阳南部和宁强中西部海拔900-1200浅山区。

区内年平均气温9-12℃,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2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以上,≥10℃积温300-3800℃·d ,无霜期180-220d 。

年降水800-1000mm ;年日照时数1400-1700h 。

由于气候、土壤和植被与美国西洋参主产区相似,汉中市适宜区将成为我省西洋参规范化生产基地。

次适宜区
包括秦岭南坡海拔800-600m 丘陵和1200-1500m 中山区,商洛地区大部亦包括在内。

与适宜区相比,虽降水条件差异不大,但本区低海拔地区温度较高,且光照较强。

区内年平均气温12-15℃,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浅山丘陵>-8℃,商洛地区一般-16—-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浅山丘陵>23℃,商洛地区一般20—22℃,无霜期浅山丘陵>220d。

年日照时数1600h以上。

商洛地区因光照强而使西洋参易发生日灼影响品质。

4 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
4.1 生长习性
西洋参适生于海拔1000m左右的山地阔叶林地带、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温度13℃左右、无霜期150~200d、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环境。

喜阴湿,忌强光和高温,生长期最适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对土壤要求较严,适生于土质疏松、土层较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森林沙质壤上,PH5.5~6.5,忌连作。

4.2 繁殖和栽种
4.2.1 选地与整地:在气候比较炎热的地区,多选择森林腐殖土、排水良好、气候凉爽的山顶大小平原,腐殖质土层较深的林地,选阔叶林或肥沃的农田,地下水位较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腐殖质壤上,休闲地、生荒地均可栽培。

忌现整现用,最好压绿肥休闲一年。

做宽1.2m,高20-25cm,长10-20m 的高畦。

畦间距50cm,作业道1-1.2m。

栽种前整地时用80%代森锌0.01~0.02g /m2或50%乙基托布津0.01~0.03kg /m2或40%霉疫净0.01~0.03kg /m2,进行消毒,效果较好。

4.2.2 繁殖:用种子繁殖,多采用育苗移栽法。

播种移栽:播种分春、秋两季。

陕西省秋播好,苗齐、苗壮。

播前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疏松土壤,采取条播6cm*6cm,播后覆土3-5cm,上面盖草、落叶、锯末、草木灰,6cm左右,以利保墒出苗,利用地膜效果更好,既能保墒又能防杂草病害。

条播播种,沟底要平,才会出苗齐,好管理。

播种后一年或两年的秋季移栽,选择无病、健壮、芽苞大、完整的参苗,在整好的畦上,按参栽的大小等级开不同的行距槽摆栽,栽时芽苞在上,根要舒展。

栽完后整平畦面。

上盖稻草或麦秸秆10cm,再压10cm土,可以安全越冬。

春季从盖草层将土除掉。

4.3 田间管理
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有利通风透光和保持水分。

在防寒物撤去后,要浅锄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以利于出苗,苗齐结合覆盖护根物,也要进行除草松土,以后随时见草随时锄或拔。

追肥: 6~8月为西洋参生长旺盛时期,用2%过磷酸钙溶液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3%尿素液肥,于上午10h前或下午3h后进行根外追肥,增产效果显著。

6、7、8月每月进行1次,以上3种液肥可以交替使用。

每年10-11月于地上茎叶枯萎时,在植株间开浅沟重施冬肥,每平方米施人由腐熟厩肥2.5kg、骨粉0.5kg、复合肥0.05kg 3种肥料混拌均匀的复合肥,撒入沟内,施后
用细土盖肥。

冬肥可结合覆盖防寒土进行。

摘花苔:每年开花前除留种外,要及时摘除花苔,是养分集中供给根系生长,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质量。

搭设荫棚:一般于春季4月中下旬化冻后出苗前,将荫棚搭好。

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遮荫,一种是矮式荫棚,一种是平顶高棚,上面盖草帘或苇帘或竹帘,要求是透光透水的双透帘。

调节透光度:根据不同参龄和季节,合理调节透光度,以满足对光的需求。

灌水排水:西洋参喜湿润,要求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以喷灌为好,雨季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寒:封冻前将遮荫帘放下,卷好捆在立柱盘上。

畦面上铺5cm厚腐熟厩肥,上盖10cm草或落叶,然后再盖土10cm,冬季积雪覆盖便可过冬,第二年沿草层将盖土除掉。

4.4 病虫害及防治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尤其是一年生幼苗。

用50%多菌灵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灌病区。

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根。

应加强田间管理,排除积水,降低湿度。

发病前喷1:1:12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以预防为主。

锈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和芽孢,加强田间管理,雨季及时排水,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病穴,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根。

根腐病:危害根部,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病穴,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根。

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蝼蛄等,可用毒饵(敌百虫与鲜草1:50—100)或药剂浇灌(辛硫磷500倍液或敌百虫700—1000倍液或敌敌畏600倍液)。

4.5 采收加工
栽培的西洋参一般以4年生收获最好,也有3年或5年收获的。

各地区根据气候差异,收获时间可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

多用人工采挖。

起收西洋参时,先要将地上部分枯枝落叶及床面覆盖物清理干净,若床土湿度过大时,可晾晒1—2d。

然后用镐或叉子、三齿子将床头、床帮的土刨起,再由参床的一头开始将西洋参刨出,边刨边拣,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起收的量应根据加工能力而定。

除收参根外,西洋参的茎、叶、花、果以及前面介绍的摘下的花蕾也应开发利用,亦是较好的药用材料。

目前,利用最多的是西洋参茎叶,主要用于提取人参皂甙。

当年起收的地块,可在收参前割取;其它地块,以在10月上旬,参叶枯萎但未着霜前采收为宜。

党参
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mmf.,又名:潞党、冬党,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1 植物形态与性状、功能及成分
1.1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表面浅灰色,内有菊花心。

茎缠绕,断面有白色乳汁,长而多分枝,常带暗紫色,下部有短糙毛,上部光滑。

叶对生,有柄,叶片卵形或广卵形,全缘。

花单生或顶生;花冠钟形,黄绿色带紫红色斑点;雄芯5;子房三室。

塑果圆锥形。

种子小,褐色有光泽。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1.2 药材性状与功能及成分
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根长圆锥形,有分枝,m黄色;含有微量生物碱、菊糖、木栓酮等。

为常用中药,性平,味甘。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能。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疾病的治疗。

2 关键生育时段适宜气象指标,灾害种类及指标
2.1气象指标
2.1.1温度:
党参喜在气候温和,夏季较凉爽的地方生长。

生育期适宜生长温度为12—25℃,气温12—15℃时萌发出苗,15—25℃生长最快,15—22℃开花结子,秋季气温降至12℃开始采收种子和参根。

冬季气温低于-10℃参根将受冻害。

2.1.2 水分:
党参对水分的需求,因生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育苗期需水量较大,土壤相对湿度以70%有利于出苗生长,定植后对水分需求不严格,高温高湿,水分过多,易发生根系腐烂,一般年降水量750-950mm 可满足生长发育。

2.1.3 日照:
党参对光的要求比较严格,幼苗期喜荫,以4-5h/d为宜,成株喜光,以5-8h为宜。

2.2 灾害种类及标准
高温高湿: 5月上旬-10月中旬,党参旺盛生长期内,降雨大于700mm,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30℃,相对湿度大于80%的天气、气候易引起参根腐烂,植株死亡现象。

苗期干旱: 苗期降水量少于60mm 基本不出苗。

生育期内多阴雨、雾天气: 日照少于4h/d ,党参生长较弱,产量低,品质差。

3 适应性分布及评价
3.1 区划指标及方法
根据气候适宜性分析,选择年平均气温、≥10℃积温、无霜期和海拔高度为区划指标(表3)
表3 党参区划指标
年平均气温(℃) ≥10℃积温(℃·d ) 无霜期(d ) 海拔高度(m )
最适宜 8.5~10.0 2800~3200 150~170 1500~1800
根据表3区划指标适宜性范围,建立各区划因子适宜性隶属函数如下:
⎪⎪⎩⎪⎪⎨⎧>≤<<≤<<≤≤≤=12.0 x1
4.012.0x17.0,11.0x10.1110.10,
5.817.010.015.86
.08.01)1(x x x x μ
⎪⎪⎪⎪⎩
⎪⎪⎪⎪⎨⎧≥<<<≤<<≤≤<<≤≤≤=4000 x2 0.3
4000x22000,3700x2 5.00037x22500,3500x220000035x200,320028225000032228007.09.01)2(x x x μ⎪⎪⎪⎩⎪⎪⎪⎨⎧≤<<<≤≤≤=260x3170 90x3-260140x315031401703150 0.58.01)3(x x x μ
⎪⎪⎩⎪⎪⎨⎧><≤<>≤≤<<≤≤≤=0025 x400,10 x4
5.00025x41300,2200x410000022x41500,2000413000002415008
.09.01)4(x x x 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