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引言: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力的影子。
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我们理解力、运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3.运用力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力问题。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导入新知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力的形式、性质,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以及力的大小与方向。
询问学生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来描述,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向量概念。
第二步:力的合成
向学生介绍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概念,从两个力的作用方向大致相同和大致呈垂直方向分别讲解。
通过动手实验、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演示力的合成图形,并通过任务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步:力的分解
从水平力分解和斜向力分解两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实验、图片等形式向学生演示力的分解方法和原理,讲解如何将斜向力分解为水平力和竖直方向的力。
让学生实验并总结力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
通过任务或小结,让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进行练习与巩固,检测并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
第五步:延伸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2.教学方法设计
1.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掌握学习内容。
2.引导性提问,让学生自己探究与总结。
3.以任务为主导,学生通过任务感知学习内容。
4.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教学案例
实例一:
两股向东和向北的力分别为50N和30N,则这两股力的合力是多少,方向是什么?
答案:根据图示可知,两股力合成之后的力的大小为√50² + 30² = 58.31N,方向为东北方向。
实例二:
一行人将一块重量为1200N的大石头抬上山顶,抬石头的力为10人的力,这10人平均每人每秒发生200N的力,则该行人花了多少时间抬到山顶?
答案:该行人平均每秒对石头发生的总力为10 × 200N = 2000N,抬石头的时间为1200N / 2000N = 0.6s。
四、教学效果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以及引导性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点,计算、操作、解释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巩固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延伸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显著。
结语: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关键性的部分,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力学、掌握运用力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等都有很重要的帮助。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