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和评分标准。

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3、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翻译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翻译并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使用。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
一种意识:得分点意识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字标准:“信”“达”“雅”
四个步骤:审、译、连、誊
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忘庵王先生传
(清)汪琬
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

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

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

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

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

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称之曰:“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

”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

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

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

尝语人曰:“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

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

”其寓意超卓如此。

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

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

”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

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

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

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

(《汪琬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先生雅不事生产雅:非常
B. 尤亟称之曰亟:多次
C. 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属:接连、连续
D. 居平善病善:多(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B. 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了高洁的品行。

C.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

D. 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的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②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4)作者“独爱慕其为人”,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

【答案】(1)A
(2)C
(3)①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②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4)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

【解析】【分析】(1)A项,句意: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

“雅”解释为“非常”有误,应解释为“向来”。

故选A。

(2)C项,“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表述错误,推断过于绝对。

王武晚
年自号“忘庵”是因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

”故选C。

(3)本题①中“孝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所遇”,遇到的人;“率”,都;“委曲”,迁就屈从;“款洽”,亲密,亲切。

②中“先是”,在此之前;“积藏”,积存储藏;“中岁”,中年;“易”,交换;“罄”,尽,完。

(4)据原文“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可概括出,他不屑于功名,淡泊名利;据原文“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可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乐善好施;据原文“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可知,他是一个不攀附权贵之人;据原文“为人孝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可知,他是一个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之人,与人交往,毫无城府;据原文“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可知,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持重老成之人。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②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⑷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⑷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王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孙,凭借诸生的身份进入太学。

年少时风流洒脱,不屑于举业,除了读书赋诗外,像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类,无不通晓,特别擅长绘画,也擅长鉴赏。

家里本来富裕,而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多次被徭赋所困。

他本性喜好施舍给予,亲戚朋友中有人欠他钱,他也一概置之不问。

一年的收入,也随手花费殆尽,因此,家族败落。

刚一成年,他便摒弃各种爱好,单单凭借高洁宽和的品格自守。

家族愈加没落,但王武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前太常王烟客也擅长绘画,多次地称赞说:“近代的写生家多有画院气,唯独王勤中的作品,神韵生动,当为妙品。

”因此,王武声名大噪。

四方士大夫送来书信聘金,登门造访的人也日夜相连。

他的书画,远近流传,
没有谁不郑重保藏,甚至有人做赝品出售。

京师中的贵人争相仰慕王武之名,拿出大量的金钱求其画,却不能得。

内阁宋文恪公,是王武的姊婿,正在朝中显贵,写信招王武入京师,王武笑而不应。

他曾对人说:“古代擅长绘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以写文章而闻名的高人杰士,就像文恪公的几位门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等,那些人都能因为他们的画而重,画难道能因为人而贵重吗?晚年自号忘庵,有人想要知道此号的缘由,王武告诉他说:“鱼在宽阔的江湖中会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便会忘乎所以。

我在这里恢复本来的面目,息灭机心,世俗忘记我了吗?我忘记了世俗了吗?彼此相忘,那便是接近于道了。

忘庵的寓意超然卓绝。

年仅五十岁,死于家中。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时经常发病,不再作画。

有贫穷的故友,勉强让他作画,王武便欣然执笔,说:“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

”族父年老,有孙女无法出嫁,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

有人以生病为缘由规劝他,他说:“我家财虽不足,但还有余力,怎敢自爱?”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病危时,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赠给各个亲友,一点也没有留存。

我听闻他的死讯,为他潸然落泪,说:“这是我们吴地老成的典型,自今往后,吴地难道还会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吗?因此,一时之间,王公大臣和名流们都推崇王武的画,而我却只敬慕他的为人,认为王先生平素的行为老成持重,有古代贤达之人的遗风,因此我愿意为他作传。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
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

所以要约束他。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
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
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
②己自引船________
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
(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B.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C.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D.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 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 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 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6)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拜受棉而拒受米的原因。

【答案】(1)重;怠慢、亵渎
(2)C;B
(3)D
(4)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D
(6)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

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解析】【分析】(1)①“笃”应翻译为“重、严重”,可以联系《陈情表》“刘病日笃”中“笃”的解释;②“慢”应解释为“怠慢,亵渎”。

据推断这块母亲墓前的地不是他的,有人耕种会“亵渎”母亲。

(2)①前面说到“欲买者稍稍减价”意思是想要买东西的人稍稍地降价,后面“要使微贱”中“微”也应讲成“略微,稍微”,选C项。

②“引”应翻译为“拉”,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车避匿”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应选B项。

(3)根据语意断句。

“无”需要宾语,没有什么?所以是“无食”,在“食”后断句,排除A 项、C项;“竟日”是作“虚中”的状语,后置了,不能断开,应是“则虚中竟日”,排除B项。

这句话翻译为: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

故选D。

(4)“若”,如果;“以”,因为;“义行”,孝义行为;“则”,连词,那么;“一介之善”,一点微小的善行;“滥”,随意;“荷”,承受;“此”,代词,这。

句子翻译为: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A项,表述有误,结合“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分析,不是有人拦腰砍价,是郭原平自己只要半价;B项,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说到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如此积时”是说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不是说他卖物花费时间特别长。

C 项,“物价为邑人认可”表述有误,据原文“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可知,大家总是加上原价付钱,认为他东西价钱卖得太低了。

故选D。

(6)首先找到“拜受棉”的描述。

据原文“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以此奉尊上耳”可知,他是反复送棉花好多次,而且亲自上门送,且表达了棉花是送给郭母的,表示尊
敬,所以郭原平奉孝,郑重接受。

找到有关“拒受米”的描述。

太守赠米的原因是“深加贵异”“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佩服他的为人行事作风,觉得他很孝顺而且怜悯他又穷又老。

他的回答是“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表现了他的谦虚,觉得不知自己一人孝义,而且念及很多人都贫困,不只自己一人而且,他不愿意独享这些馈赠,宅心仁厚,自立自强。

故答案为:⑴重怠慢、亵渎
⑵C;B;
⑶D;
⑷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⑸D;
⑹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

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点评】(1)本题是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以客观性试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

要联系语境,注意将各选项的意思带入到句子中进行判断。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6)本题考查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

另外要找到“拜受棉”与“拒受米”的相关情节,认真理解,分析出其人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参考译文】
①郭原平,字长泰。

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

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

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不平衣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

父亲去世时伤心痛苦不已。

②高阳的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做郡安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

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

于是许瑶之亲自前往,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

③他母亲死时,悲痛伤身更甚,勉强支撑到丧服期满。

母墓前有几十亩田,不属他所有,原平不想让人亵渎了父母坟墓,就变卖家产,出高价买下这块地。

每次出门卖东西,只要半价,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总是加上原价付钱,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等价钱低廉,才肯收钱。

④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

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

⑤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

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

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

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答案】(1)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2)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 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解析】【分析】(1)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这里的“群”是“聚集在一起”,指团结;“党”是“结党”,指结党营私。

整个句意为: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

(2)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答题时,首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结合文意以及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分析。

“君子矜而不争” 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当仁,不让于师”,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这段是孔子的名言,为所有行仁道、为壮举、力求上进的人鼓足了底气。

在仁面前,众人平等,不必谦让于师长。

所以“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不让”,是指面对符合“仁义”的事情,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故答案为:⑴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⑵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 还是“不让”,关键取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