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子_黄药子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药子_黄药子的功效|用法用量
黄药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药子
药材名称黄药子
拼音Hunɡ Yo Zǐ
别名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
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
冬前采挖块茎,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零余子:叶腋处的黄褐色珠芽,直径约1厘米。
性味苦、辛,凉。
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备注(1)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药子
药材名称黄药子
拼音Hunɡ Yo Zǐ
别名黄药(《日华子本草》),黄药根(《开宝本草》),木药子、大苦(《纲目》)。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
将块茎挖出,去掉茎叶,洗净泥土,横切成厚约1~1.5厘米之片,晒干。
原形态黄独(《唐本草》),又名:土卵(《唐本草》),金线吊虾嫫、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零余薯、黄虾蟆、毛卵陀、铁秤陀、黄金山药、金丝吊蛋、薯瓜乳藤、黄座勒、土芋、板薯、淮山薯、苦茅薯、草蔸薯、土首乌、草蔸苕、雷公薯。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
块茎单生,球形或圆锥形,直径3~10厘米,外皮暗黑色,密生须根。
茎圆柱形,长可达数米,绿色或紫色,光滑无毛;叶腋内有紫棕色的球形或卵形的珠芽。
叶互生;叶片广心状卵形,长7~22厘米,宽7~8厘米,先端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基出脉7~9条;叶柄扭曲,与叶等长成稍短。
花单性,雌雄异株;小花多数,黄白色,呈穗状花序,腋生;花基部均有苞片2,卵形,先端锐尖;雄花花被6片,披针形,雄蕊6,花丝很短;雌花花被6片,披针形,先端钝尖,子房下位,3室,花柱3裂。
蒴果下垂,长椭圆形,有3个膜质的翅。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谷、河岸、路旁或杂林边缘。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台湾等地。
在河北、山东等地有栽培。
主产湖北、湖南、江苏。
此外,河北、
山东、浙江、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块茎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片子,横径2.5~6厘米,长径4~7厘米,厚0.5~1.5厘米。
表面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的支根及黄白色圆形的支根痕,微突起,直径约2毫米,一部分栓皮脱落,脱落后显露淡黄色而光滑的中心柱。
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的凹凸不平。
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子坦或呈颗粒状。
气微,味苦。
以身干、片大、外皮灰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半干燥块茎含蔗糖约22.5%、还原糖0.69%、淀粉2.5%、皂甙、鞣质。
还含黄独素B,CB,C)与薯蓣皂甙元。
野生的含黄独素A,B,C。
南京市售商品中不含薯蓣皂甙元但含一种熔点为285~288℃的结晶,含量0.2%。
云南师宗样品含薯蓣皂甙元1.69%,楚雄、丽江、蒙自、车里之样品含量甚微。
印度产黄独只含痕迹的皂甙,而巴西产的块茎含皂甙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