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可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构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可
行性
俞帼英;乐嘉宜;练媛媛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探索构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以来在本社区中的独居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采取常规的社区照顾,观察组75例,在常规社区照顾基础上,加以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对比两组的躯体健康风险指标、日常活动能力、精神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的评定.结果:观察组的躯体健康风险、日常活动能力、精神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情况评分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养结合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社区养老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建议在社区养老体系中予以推广.【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2016(037)002
【总页数】3页(P47-49)
【关键词】医养结合;躯体健康风险;日常活动能力;社会支持情况
【作者】俞帼英;乐嘉宜;练媛媛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20;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20;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3
KEY WOARDS medical service combined with endowment service; physical health risk; daily activity ability; social support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持续关注“老龄化与健康”的问题。
有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1],远超过国际上通行的将7%作
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逐渐成为长期照护的主要服务对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发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根据这项调查,2010年末全国失能老年人约3 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
其中完全失能老人有1 08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6.23%。
据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到2015年,中国失能老年人将达4 000万人[2]。
有效
的养老方式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作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日以来户籍地和实际居住地均在本社区的独居并患有高血压
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5例老人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9例,女性26例,年龄80~88岁,平均(83.39±2.07)岁;另外75例老
人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53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81~87岁,平均
(84.34±3.75)岁。
排除有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者和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
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均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社区照顾,即在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下提供长期照料服务,通常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①行动照顾:帮助老人打扫居所,照顾起居饮食,代为购物等;
②心理支持:时常对老人进行问候,安慰,关心与照顾;③物质支援:为老人提供食物、衣物及现金等;④整体关怀:积极调动民间组织及志愿者团体加入到照顾老人的行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医养结合干预措施。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机构与
养老机构相互合作,在给予常规养老服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具体方法是在社区内建立小型的养老机构、服务中心、日间照顾中心等场所,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为社区老人提供每月1次的上门诊疗,监测血压、血糖、服药管理、心理慰藉等,以维护老人的健康。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躯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日常活动能力评价、精神健康状况评定及社会支持情况的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躯体健康风险及日常活动能力评价
观察组的躯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为(4.16±1.22)分,日常活动能力评价为(15.91±1.19)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11±1.09)分和(24.13±1.3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精神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评定
观察组的精神健康状况评定为(10.28±0.95)分,社会支持情况为(45.13±0.2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27±2.11)分和(23.11±1.1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我国老年人群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如何“养老”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3],推进医养结合既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要条件。
养老服务是指国家及社会为了使老人能够安定的生活,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充实其精神文化生活,
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及服务等[4]。
单纯的机构养老不能很好地解决社区养老居民面临的困难,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机构养老本身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部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机构建设尚未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很多弊端,如资金无保障、床位缺乏、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分布不均等[5]。
因此,建立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机构是适应社区养老需求的重要选择。
“医养结合”从字面意思可知是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2005年郭东等[6]较早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理念,提出通过医疗和养老机构间的多方式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医养结合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养老方式,是指充分融合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最大化的利用社会资源,以便能够为老人提供最优质的养老服务[7]。
“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包括医疗服务、疾病诊治、健康检查服务、健康咨询服务、护理服务及康复服务等;“养”主要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及文化活动服务等[8]。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躯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日常活动能力评价、精神健康状况评定及社会支持情况的评定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对社区养老居民充分采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着重加强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可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其日常生活的能力,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状况,减轻了老年病患的痛苦,促进了疾病的恢复[9];生活质量是指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们所享有的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体现为人们所处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状态的主观体验生活质量是人们生命质量与生存环境质量的统一[10]。
同时,将养老机构与医院资源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改善老年人的血压、肝肾功能、血脂及血糖情况,有效的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总体的健康水平,社区养老居民获得社区支持的情况也有所提高,服务效果更优[11]。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可有效的提高社区养老居民的生存质量,提升了整体的健康水平,降低了疾病发生的风险,建议予以推广使用。
【相关文献】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354.
[2] 张恺悌, 孙陆军, 牟新渝, 等.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1(2): 11-16.
[3] 朱巍巍.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 中国民政, 2013(10): 4-10.
[4] 高小芬, 于卫华.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 护理学杂志, 2014, 29(11): 71-73.
[5] 高慧鸽, 钟悦文. 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0(3): 41-42.
[6] 郭东, 李惠优, 李绪贤, 等. 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21): 43-44.
[7] 张立平. 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1): 5496-5497.
[8] 童立纺, 赵庆华, 丁福, 等. 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护理研究, 2015, 29(2A): 476-478.
[9] 高小芬, 于卫华. 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护理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3): 249-253.
[10] 邢占军. 公共政策导向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25.
[11] 于卫华, 林丹, 陈雪羚, 等. 101例空巢老人“医养结合”住院模式的护理实践[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27): 3426-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