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文化的遗存浅析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l.37N o.9Sep.2016
第37卷第9期2016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 al of C h ifen g U n iversity (Soc.Sci )从红山文化的遗存浅析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
辛学飞
(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内蒙古
赤峰024000)

要:古代历史中的很多传说都是关于帝王的故事,这些传说多数都与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是有关系的,这就
充分说明,那个时代的部族首领对部族当时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这些首领所做出的贡献应该是现实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所以,他们必然会取代当时部族所信奉的各种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并且有些部族不再以图腾神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而是用祖先的名字来命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宗教已经由最初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了人文崇拜的过程。

关键词:北斗七星;祖先崇拜;三星堆遗址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05-05
一尧原始宗教观中祖先崇拜观念的产生
人类对天地的信仰,是因为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天地自然依赖的结果。

祭天,就是报之以功;祭地,就是谢地之养,这种神与人之间的索与报,祈与谢关系的建立,正是根据当初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质而定的。

红山文化中对祖先信仰和崇拜的产生,
同样由于农耕
的生产方式,虽然当时的农耕方式还不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仍旧以渔猎和采集为主,但是逐渐在发展着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要求红山人要有一个稳定和固定的住所和村落。

在1983-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进行7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80余座、窖穴400余座、环壕1处、居室墓葬30余座,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陶器、石器、蚌器和一些动植物标本。

兴隆洼聚落外侧为环壕,内侧是成排分布的房址,布局规整,秩序井然,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营建而成的,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唯一一处原始村落,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村”[1]。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说
明红山文化早期红山人就已经开始从事农耕定居生活了[2]。

这种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必然要求部族中的社会分工会更加明确和完善,如此一来,氏族公社中的部落领袖的权威性和整个部落的统一性必然就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核心力量了。

回顾中国的原始社会,它是一个由相当多部落或者部族组成的松散群体,红山人也是一样,他们都有着夏居树巢,冬宿营窟,茹毛饮血,插羽披皮的经历。

据说燧人教人们钻木取火,所以用他的名字称其为燧人氏。

皇帝养蚕让人们穿上了衣服,炎帝教会人们农耕,伏羲教会了网罗鱼雀、结绳记事,有巢氏教人们盖的房子,而这些三皇五帝时期的故事,其实,正是洪荒时代人们对祖先的崇拜。

在《礼记·祭法》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
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所以,先祖们对祖先的崇拜也是有一定标准的,那时候更讲究强者为尊,能者为王,不是碌碌无为之人靠耍嘴皮子忽悠两句就可以随意的坐在首领的位子上的。

看来,最早的祖先崇拜应该来源于已故部落首领生前所做出贡献的那些传说和追述。

在古代历史中的很多传说都是关于帝王的故事,我们看后也会发现,这些传说多数是与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发明创造、生存技能是有关系的,这就充分说明,那个时代的部族首领对于当时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这些首领所做出的贡献应该是符合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需要的,是具有现实性质的实用意义的,也就是说是能让整个部族都受益的事情,所以,他们必然会取代当时部族所信奉的各种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而有些部族人也不再以各种图腾神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而是用祖先的名字来命名,比如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原始宗教已经由最初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了人文崇拜的一个过
程。

也就是说,人们的精神寄托不再依附于虚幻的图腾,而是开始注重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所以他们宁愿去依附
收稿日期:2016-06-11
作者简介:辛学飞(1970-),男,蒙古族。

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艺术品鉴定师,国家艺术品评估师。

已出版专著《国玉之始:红山文化玉玦》和《终端》。

研究方向:红山文化古玉及原始宗教。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4翁牛特旗白庙子山北斗七星岩

于现实的祖先,而祖先崇拜观念的产生其实也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进步。

二尧对红山文化遗存下来的神像和神面的分析在红山文化遗存下来的多种雕刻材料中,或许是因为农业民族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和依赖,所以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中土质的泥塑、陶塑艺术获得了最高水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中陶器的制作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大地中取之不尽的泥土成了红山人雕塑的最好选材。

人们热爱土地,同样也怀念埋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从而也突出了红山人与土地合二为一,通过土地传达了自己思想感情中的那份寄托与向往。

在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1号遗址发现的陶塑人头[3],这
些陶塑像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原氏族首领、巫觋或者享有威望的人,也可能是已经死去的祖先。

氏族成员对他们长期的顶礼膜拜、供奉和祭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祭祀
仪式,而这充分地说明了这些人在当时的部族宗教信仰过程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4]。

目前世面上遗存的陶人面和人像有很多,但是能够保存完好的却是寥寥无几。

图1的陶人面雕塑就是红山文化早期部族对祖先的
崇拜典型的遗存。

这件陶人
面直接选择当地的土质做成,面部运用了浮雕艺术手法,脸部五官被塑造得凸凹明显,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从中也充分的显示出红山文化早期高超的陶塑水平。

从红山文化的诸多遗存来分析,红山人对部族里的老人崇拜也是祖先崇拜的对象之一。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对老的解释:“老,考也。

七十曰老。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存环境极差,人能活到七十岁可谓是凤毛麟角,十分少见。

能够活到这种年龄的老人,既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有应对各种自然灾难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方法,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才决定和巩固了老人们在部族中受到尊崇的特殊地位。

我看过央视的一个纪录片,在非洲的某个部落,至今仍旧保留着把部族首领或者死去长辈的尸体进行干化处理后,放在居室内与之共同生活
的习俗。

其实他们所表达的正是一种原始宗教中灵魂永存的宗教形式。

而这种宗教形式与祖先崇拜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这种宗教形式很有可能来源于当时对已经故去的亲人的一种怀念和依赖的情感所产生的。

图2为黄色石质雕刻而成的
一件神面,高8厘米,宽6.9厘米,
厚2.8厘米[5],他似乎是巫觋作法时的一种表情,但同时也是
一幅老人的人面,或者说是一幅部族长者的人面。

额头上那两道饱经风霜的深深皱纹;微闭着的、随时都在思考着的双眼,把老人那种沉稳的性格,深思熟虑的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脸部左右和两条对称的线条,棱角分明,把历经人间沧桑的痕迹全部都生动而形象的勾勒出来了;嘴部周围及下颏是交叉的网格纹,表示胡子,同样也积聚着人生历经磨难
后的一份沧桑;他的嘴部微张,像是在传经布道,也像是巫觋作法时的表情,和2012年5月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出土的“中华女祖神像”[6]的表情和嘴型如出一辙。

如果敖汉博物馆的是个女巫,而这个是否就是一位男觋呢?无论他是不是男觋,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位老者,而把他的形象雕琢成为神面而使用在祭祀之中,正是对部族有经验老者的一种崇拜。

图3这件骨质神面,有学者认为应该是用部族首领或者智者、巫觋的头盖骨雕刻而成。

像这种用头骨制作的人面相传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是为了纪念已逝的祖先,也与祖先崇拜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那是因为他们相信已经故去祖先的神灵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所以他们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里庇佑着部族所有人的平安,还会保佑部族的兴旺和发达,所以才想办法与他们保持沟通交流,以便在施法的过程中祖先神灵能够及时出现,于是把他的头盖骨取下来雕琢成神面,并且使这种宗教祭祀仪式能够永世相传,让后代子孙膜拜,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都没有间断过的祭祀祖先的宗教传统观念。

这具骨质神面雕刻的手法是非常大气的,寥寥几笔工法就把骨面雕琢得活灵活现,富有一种庄严肃穆神秘的神韵。

骨面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它的材质是先人的头骨制作而成,而是在骨面的左右两边还有对称的十四颗

图1红山文化陶人面
图2
红山文化石质神
面图3红山文化骨质神面
6--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6
红山文化玉神像
点,每边各七颗,排列有序,清晰而明显,参考了很多有关古代星相的资料,这七颗星的排列,应该是古代七星图的排列方式。

在翁牛特旗白庙子山的岩画上就有磨制的北斗七星图(图4),整个星系排列有序,清晰可见,是红山先民记载上古时期天空主要星系状态的岩画[7]。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我们现代人也称之
为北斗七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对北斗七星以及所有的星辰崇拜都是由来已久的,都非常重视对漫天星辰的祭祀。

红山人应该把北斗七星作为一种永恒、神圣的象征,他们认为北极星是代表天帝的,北斗星是天帝出巡天下时所驾驭的御辇,每年初始都是从春天开始的,这时候北斗星的位置应该正好在正东方,所以才确定天帝是从东方开始出发的,所以,在《易·传》上才说:“帝出乎震,震卦在东”。

说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于早到什么时候,并没有记载,不过,至少能从此骨面和红山文化岩画中可以知道大约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星象的运用。

这件骨面上的七星图,为后人研究近万年左右星系的变化也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依据。

看来,这位祖先或许还是一位懂得星象占卜的专家。

红山文化时期对祖先崇拜应该是在父系氏族时期才更加具体的凸显出来,也就是在红山文化时期的中晚期(距今6600-3600年)。

那个时期应该已经出现了家庭,在氏族中开
始以家庭为单位,父母也已经明确,在父系氏族社会期间,
父亲在部落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的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和地位,这种威望和地位的形成是非常稳定的,也是不可动摇的,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了对男性的一种崇拜形式。

在每一个部落中,家庭中的男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和利益最后都由自己的孩子来继承,这样,孩子便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和便利,在父亲去世以后,失去照顾和保护的孩子开始无比的怀念父亲,这样就逐渐的产生了对祖先的崇拜。

在红山文化早期的祖先崇拜应该来源于父辈和部族的英雄,或者是部族中的智者,后来又逐步发展为对老者。

这些老人在部落中是非常受尊重的,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有年轻人所没有的阅历和智慧,想想他们生前为部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确令人钦佩,而对他们这份无限的敬意,同样也产生了祖先崇拜,其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能够像在生前一样保佑自己,并且庇佑整个部族的繁荣和兴旺。

图5是一件非常完美大气的玉面。

它是部族首领的面?还是巫师的脸?无从考证。

玉面器形硕大,造型独特,工艺简单,表面用类似砣
具雕琢的简易线纹构成了脸
部的五官,具有梭形的双眼,与红山文化的C 形玉龙的眼睛如出一辙。

正三角鼻及弯月嘴,其中“中间宽深,末端尖浅”的雕琢特征极为清晰,正是红山文化早期和中期的雕刻工艺特点。

可以说每个部位都被雕琢的活灵活现,呈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美。

这种独特的造型与红山玉器中的“玉箍形器”形状颇为接近,应该是由“玉箍形器”的残器改制而成,但是仍旧保持“原生形”[8]。

如果以完整的块状玉料重新制作,势必会消耗不少玉料和工时,而能重新充分利用破损的玉料,既可以省去工时,又能节省玉料,足见先人对玉料的珍惜程度。

人面虽然寥寥几笔,却注入了红山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出了五千多年不变的一种美感和神秘感。

从这些遗存可以看出,特别是到了红山文化晚期,红山先民已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进而达到对祖先和大地的崇拜,并形成了偶像崇拜,不只是单纯纪念祖先,而是把祖先神化了,从而出现了祖先神的统治观念[9]。

三尧红山文化中祖先崇拜观念的延续及对后世所产生
的影响
玉人在红山文化中是一种新发现的器形,但是石人像的出土却是很早的,也是很多的,而这就说明红山人对神像的祭祀活动应该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在国内许多文化遗址中早有玉人的发现,像湖北钟祥县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单、双人式兽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在辽宁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人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总体姿态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视,表情也大致一样,都是一副直立姿势,双脚并拢,双臂弯曲,双手虔诚的放于胸前,而南北两种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并如出一辙,可见很多文化之间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种渊源关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而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层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点和研究价值、最具有文化价值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同样是红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兽神面和玉人像,而图6这个玉人像高7.4厘米,宽1.8厘米,厚1.7厘米[10],玉像呈长身半蹲坐形态,应该是一个男人的头像,面部表情看起来很是复杂,大眼,大鼻
子,无臂,双腿似蹲坐姿势,背部压地儿凸起并对钻成孔,脚部有眼,与背部的孔好像都是为了绑缚之用,应该是神像被绑缚在木棍之上,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或者膜拜场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在红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遗存。

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组人物造像,应该是目前考古

图5
红山文化玉人面
7--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9
濮阳西水坡M45号

图8三星堆铜人像
发现我国最早形态的祖先崇拜[11]。

而图7是在兴隆洼文化的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人像,当时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颅顶尖耸,额部突出,表现手法极具神韵[12]。

这具石
人像在当时所担任的应该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护神等很多角色。

在国内的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记录,并且都与红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艺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现的都为男性,有的戴有耳饰,有的戴着帽子,还有的表情恐怖,而这些神像通过学者研究,都应该为祖先崇拜之物。

在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坛冢庙遗存中可以发现,祖与庙是分不开的。

“庙,尊先祖之貌。

”“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

”可见,在当时,庙与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

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无庙字的。

而“宗”字就是一个屋宇中设立着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实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庙。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大量的甲骨卜辞,经过统计,发现在十万余片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确认为是祭祀祖先的多达一万五千余片。

足见当时对庙祀的重视程度,说明在殷人的圣灵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导地位的[13]。

由此可见,商代那些浓重的祭祖文化究竟
与红山文化有什么关联,是否受到了红山文化宗教观念的
影响和延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释鬼神的话:“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其实,红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么?从红山文化祖先崇拜来看,它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和安慰。

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特别是南方一些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没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却是必不可缺少的。

年节忌日总要祭祀行礼,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

每年祭祖,由族长率全族弟子按亲疏远近、长幼关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孙不要忘了先祖的养育之恩德。

其实,在今天看来,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们的社会功能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成为连接部族和姓氏集团的一条精神纽带而已,通过这条纽带,把整个部落和家族团结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从而有效的增强家族集团内部的凝聚力。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于是,家族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之中,才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而这种观念最早又起源于何时?至少我们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早期。

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中还供有天地爷、灶王爷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这就说明,从几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始,如果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那么其宗教观念也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查阅很多国内的考古资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像(图8)这些铜人像为纵目,分为立式和跪式两种,很多学者推测分析,这些与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关系。

图9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省濮阳龙虎、北斗墓,这是一座罕见的举世闻名的墓葬,有学者怀疑此墓是伏羲墓[14]。

该墓葬的地理位置也高于其他墓葬,这与红山文化的墓葬特点是一样的,同时也证明了这是
级别和身份都极高的一个人的墓葬。

墓主人的东、西两旁分别用蚌壳摆塑龙和虎的图案,左驾青龙,右御白虎,足见其力量和能力之超常,部族人已经将其彻底神化,也说明了当时墓主人在部落中的地位和权利,同时也说明他曾经为整个部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部族人能够如此高规格的厚葬这个人,无非是希望这位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部族今后能够更加的兴旺繁盛。

其实这个墓葬的摆放也是与北斗星象是有关系的,而这些原始先民们究竟是怎样感受这些天文
现象的呢?目前由于缺少考古出土资料,所以我们也无法感知他们当时测定星相的方法,但是像伏羲墓和七星骨面、红山岩画这些重要的遗存却昭示了原始先民们对星象的解读和掌握情况。

而图9这个墓葬同样也出现了北斗七星,与图3红山文化中的骨质神面一样都出现了诸多的相同之处。


见,在7000年前,南北各部族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对宇宙星象有了非常精确地认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掌握如此高深的星相学理论,的确令我们现代人感到惊叹的!
冯时先生也根据星相学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分析:“几乎墓中的所有迹象都可以运用天文学观点来加以解释。

”[15]青龙和白虎在星象中所表现的正是四象中的东宫青龙和西宫白虎之位,最关键的是,在墓主人的北侧还有一个呈三角形蚌塑和两根人的肋骨,蚌塑所表现的就是天象,肋骨被称为斗杓,杓头直指向东方,也就是龙首的方位,它们所组成的便是北斗的形象。

这样,青龙与白虎本来是各为一体的,可是经过蚌塑和肋骨北斗的链接,则成为左右相互呼应的一个整体的星象图。

“我们将这个现象同东、西二陆和北斗的真实星图比较,便会发现二者的位置关系完全一致。

”[16]
从红山文化遗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规格上来看,图7
兴隆洼石人

8--
. All Rights Reserved.
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和部落的统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父亲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权利的含义在里面,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特别是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状况看,还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王。

祖先信仰本来就具有维护部落统一的意义,而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权的出现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到了王权时代,祖先崇拜则成为维护宗法的关系,规定家族中的亲疏远近,尊卑次序的王权依据。

特别到了后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礼记·祭统》),由于礼的产生,对神的祭祀除了索报祈谢的意义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严肃的等级制度的内容,其实这些都是从祖先崇拜开始的。

在汉语中有“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知原达始”、“寻根溯源”很多类似的词汇,而这里所讲的这些,我认为就是我们人性中与生具有的一种本性,那就是“恋土”、“恋根”的情节。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无论到了哪里,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不能够忘掉自己祖先的。

而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开始,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聪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终达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们探万物之终始,索人生沧桑之妙谛,他们通古今之流变,能参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终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谐调发展的诸多规律。

他们又把这些经验汇入到人类创造
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世代传承,如此,才给我们的子孙
留下了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则。

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先,我觉得也是寻根尊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天地祖先信仰构成了红山文化传统宗教的主体,敬天尊祖已经成为红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参考文献:
〔1〕史静慧.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允].内蒙古画报,2014(1):48-54.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6):481-510.〔4〕张忠培.座谈东山嘴遗址[J]文物,1984(11):12-21.〔5〕戴炜,侯文海.红山遗韵[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265.〔6〕杨福瑞.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J].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1-4.
〔7〕吴甲才.红山岩画[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8.101.
〔8〕吴堂海.红山玉器[M].呼和浩特:震旦艺术博物馆,2007.
28.
〔9〕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8.
〔10〕张鹏.天津健业红山文化博物馆藏品赏析[M].南京:江
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7.
〔11〕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
掘简报[J].考古,1997(1):1-33.
〔12〕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
内蒙古东部区考古文化研究文集[M].呼和浩特:海洋出版社,1991.15-23.
〔13〕晁福林.论殷代神权[J].中国社会科学,1990(1):99-113.〔14〕张维华,张方,李爱民.濮阳西水坡M45号墓与伏羲[J].濮
阳教育学院报,2001(1):1-10.
〔15〕〔16〕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研究[J].文物,
1990(3):52-60.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bstract:M an y legen ds in an cien t h istory are abou t the story of th e em perors,which are related to th e creation of the in vention s in th e agricu ltural p rod uction an d life.A t the tim e of extrem ely harsh livin g environm ent,th e con trib u tion m ad e by these leaders shou ld be realistic,wh ich h as th e practical sign ifi-cance,so th ey will rep lace th e totem worsh ip and th e reprodu ction worsh ip ,an d som e trib es n o longer u se a totem god as the n am e of th e gen s,b ut u se th e n am e of th e an cestor,wh ich in d icates th at th e original religion h as d evelop ed from th e original worsh ip of natu re to h u m an worsh ip.
Key words :T h e G ig D ipp er.A ncestor W orsh ip ;San xin gdu i
Ancestor Worship of Hongshan Culture from the Hongshan
Culture Relics
Xinxuefei
(Seminar of Hongshan Culture in Chifeng ,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