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亦作Si Kiang或Xi Jiang,英语作West River。

中国南方大河珠江的干流。

在中国广西东部、广东西部。

主流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在黔、桂两省边境与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向东南流到象州石龙附近与北岸柳江汇合以后称黔江,在桂平与西南来的郁江汇合後称浔江,到梧州与西北来的桂江汇合后始称西江。

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345,700平方公里。

西江在石龙以上为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河床深切,滩多水急,落差大,又多伏流。

北盘江上的黄果树瀑布水头高达70公尺。

石龙至梧州为中游,多峡谷和浅滩。

梧州以下为下游,河道宽阔。

出高要、羚羊峡进入珠江三角洲,在三水同北江相遇。

三水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经磨刀门入海。

西江是珠江主干流,位于中国广西东部、广东西部。

从上源南盘江的发源地——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脉的马雄山,到广东省思贤滘。

河长2074.8 千米,流域面积35.5万平方千米。

西江从上源到下游各河段另有别称:从河源至望谟县蔗香双江口称南盘江,双江口至象州县石龙三江口称红水河,由三江口至桂平市称黔江,桂平市至梧州市称浔江,梧州市至思贤滘始称西江。

从河源到三江口为上游,包括南盘江和红水河两段,长1573千米,河流穿行在高原盆地与峡谷相间的地形中,河道深切,平均比降0.85‰,有急滩跌水。

从三江口到梧州市为中游,包括黔江段和浔江段,长294千米。

黔江段中有著名的黄茅峡和大藤峡,其中大藤峡长44千米,河中水急,枯水时最深处亦达85米,是西江干流最深处。

在浔江段,两岸有低山、丘陵和平地。

梧州至思贤滘为下游,长208千米,河宽水深,河道平均比降0.09‰,宽700~2000米,最后由思贤滘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

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277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

西江水系是两广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随着西江水系的开发和整治,西江将成为贵州煤炭、西南磷矿外运广东和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

西江肇庆段
西江肇庆段
西江德庆段
环境介绍
若乘船从东往西而来,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洲岛。

传说,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

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

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

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

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

刹时,风平浪静。

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

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

当地人根据此传说,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犹存,且香火不断。

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

砚洲包公牌坊过得砚洲,便来到了中国地理书上称之为"西江三峡"的羚羊峡。

西江三峡由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组成。

西江的风光,也因有三峡而闻名。

西江三峡景色怡人,风光秀丽,从东向西有二十处景点:砚渚清风、羚峡归帆、罗隐下院、桃溪夕照、望夫归石、出入山虎、清风仙阁、归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楼晚眺、宝塔雨云、白沙夜月、五显渔灯、五马归槽、龟蛇锁江、镇水大鼎、鹅窟涛声、龙舌王侯、榕峡钓台。

羚羊峡北侧的"罗隐下院",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专门接应上山进香客人的机构,又称"憩庵"。

据史书记载,743年,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拜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第五次东渡中,在舟山遇飓风飘流海上,历经艰辛,才在海南岛登陆,后经梧州东到端州(今肇庆市),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龙兴寺(宋改白云寺),因积劳病重圆寂,后葬于鼎湖山莲花峰南麓。

西出羚羊峡,江面豁然开阔。

来到城区江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江两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观,四座古塔,夹江对峙。

诗人郭沫若1961年畅游西江时,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名句。

西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北岸是肇庆市区,南岸是高要城区。

两个现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华竞逐。

溯江而上,西江大桥"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再往前便是大鼎峡和三榕峡。

溯江进入德庆地域,从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龙母祖庙、历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迹。

再往西前行,便来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锦石山下。

锦石山高375米,分两层,上层200米的圆柱石山直插云霄,下层175米的土山相辅。

锦石山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远远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有如天然华表,故有人称之为华表石;有如老人,故有人称之为老君石;有如和尚之头,故有人称之为和尚石。

其实,锦石山的得名,与史传有关。

历史传说
相传,刘邦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南越王赵佗仍然盘据岭南,刘邦便派中大夫陆贾劝说赵佗归汉。

陆贾日夜兼程,沿水路而下,船到德庆地带,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

船在江心打转,无法前行。

陆贾想到这次出使,能不能说服赵佗本难预料。

面对眼前险境,他越想越焦虑,便立即步出船舱,只见岸边屹立着一座巨石,气势雄伟。

他心想此石必有神灵,
于是便冒着风雨登岸,在巨石下焚香祈求神灵保佑,并许愿:若能说服赵佗归汉,回来时一定让你披上锦缎,以酬谢神恩。

祭毕,风雨顿止。

后来,陆贾果真说服了赵佗,回程时,便以锦缎披石,无奈山石巨大,十船锦缎只能辅裹山头。

赵佗便建议以花代锦,于是命人把整个山头种上各种花卉。

以锦裹石,以花点缀,望若霞绚,因名"锦石山"。

后人为了纪念陆贾的功绩,在此地建起了"陆大夫祠",立起了"功高锦石"的碑。

西江是国内大江河中水质最好的河流,江水青碧。

这里盛产肥美河鲜,远近闻名。

到肇庆旅游,春天可以尝到鲜甜的西江河虾;夏天可以吃到甘香的三犁鱼;秋天可以品尝到肥美的锦鲤;冬天可以饱餐大海鲩。

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

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
西江三峡
,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

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

榕峡钓台,是榕峡胜景之一。

每当夏季洪汛之期,江水似万马奔腾,哮声如雷;冬季来临,江水蔚蓝,北岸河滩,怪石嶙峋,如台高筑,人称钓鱼台。

钓鱼台原有亭台楼阁供游人小憩、凭栏赏景。

镇水大鼎,为大鼎峡名景之一,因其形如鼎而得名。

西江奔流至此,气势磅礴,如鼎锁江。

大鼎山上曾建有“大鼎古庙”,俯瞰西江。

平日登临者甚多,每逢重阳佳节,更是游客云集,川流不息,山上山下,成圩成集,热闹非常。

羚峡归帆,为历代著名“端州十景”之一。

这里鱼类较多,春有边鱼,夏有三赖,秋有鲤鱼,冬有海鲮,还有特产鲳鱼和八须大虾,渔民多来此下网捕鱼,早出晚归,羚羊峡口船帆点点,甚为壮观。

清风仙阁,亦为羚羊峡游览胜地之一。

人到仙阁,江山如画,清风徐来,令人神清气爽。

这里悬崖峭壁,地势险峻,纤夫们长年累月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后来修栈道,建桥梁。

“裴公十九桥”、“江上清风”、“山川秀美”等碑刻至今仍存。

羚峡归帆
这景观位于后沥河鲜舫美食街。

此地得天独厚,立于此遥看山色水光,风景秀色如画,尤其是近望肇庆羚羊峡,碧波荡漾,帆船争流、夕阳影照,百客观光、山现金色、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观景处有一棵近千年古榕树伸出江边,与远景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图,使人仰羡不已。

峡砚清风
羚羊峡与砚洲一衣带水,灵秀壮美。

羚羊峡由羚羊烂柯两山夹束,西江从千多米宽的江面陡窄成均宽304米,长7.5公里的急流,构成层峦叠峰、涧深壑幽、树木苍郁、漩涡飞遏的峡山沧江大观。

向东一出峡口,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州岛。

砚州与包拯不持一砚归的传说共生,洲上的包公祠一直吸引着向善者瞻仰膜拜。

深潜在羚羊峡东南侧山下的老坑砚石是享誉中外的端砚之源。

羚羊峡
位于西江肇庆城区下游,可以到羚羊峡峡口的小集——后沥乘舟溯江而上,便可以
羚羊峡
欣赏峡谷风光。

羚羊峡两山南北对峙,西江千多米宽的江面在这里陡窄,形成均宽304米、长7.5公里的急流,峡谷层峦叠峰、涧深壑幽、树木苍郁、漩涡飞遏。

羚羊峡锁两粤水路的咽喉,清朝咸丰帝在此设立海关,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选在出峡口山腰筑碉堡。

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炮台。

端砚石是大自然的造化,有其特殊成因,因而砚石储藏量有限。

说来奇怪,端砚名贵岩石多集中在羚羊峡东西两侧。

在羚羊峡以东的斧柯岭一带,集中了端砚最名贵的砚石坑洞,诸如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

而在羚羊峡以西的七星岩背后北岭山又是另一处盛产砚石的山地。

其中羚羊峡东部的老坑(水岩)坐落在端溪水边,开采于唐代,被誉为众坑之首。

老坑洞口地势低,西江水上涨时连洞口一并淹没,虽干旱季节,洞内亦积满水。

今仅存大西洞与水归洞两个采石工作面,洞深有200多米。

洞内可用砚石只有30厘米左右。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是李贺笔下的石工,然而事实上采石并非如此诗意。

由于地质构造断裂层的存在,端砚石坑多不能受力,直到今天,大部分端砚石料的开采仍然靠采石工的双手。

沿羚羊峡游览,你一定会诧异于自然界的造化,为何端砚之源集中在羚羊峡一带?据地学专家分析,端石有其特殊成因,大约4亿年前,端州附近是一条延伸的海岸带,西部广西一片是汪洋大海,海水潮气潮落,将东西两侧陆地上搬来的大量物质在这里筛选聚集,按照比重和颗粒大小,依次形成不同地层,经过不断的地质运动,海水退缩,陆地出露,深埋地下的端砚石层重新暴露地表,受到地下岩浆和挤压作用,端砚石层破碎裂隙内逐渐填充进了新的矿物质,所以今天能在端砚石上看到各种名贵花纹。

在羚羊峡游览,沿岸的归猿洞、钓鱼台、望夫石引人遐思,阅览附着于历代寺堂亭阁上的传说和辞赋。

二日游
第一天:中山集中乘车前往肇庆,往肇庆新八景之一【梅庵香雪】,相传是唐代佛
梅庵香雪
教禅宗六祖惠能亲手插梅的地方。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为纪念祖师而取名梅庵。

后参观鹿鼎园,参观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了解其成长过程之余还可以了解神秘的“吉
祥三宝”,后前往封开,途观天下第一石【大斑石】,它高191米、长1350米,一石成山,横空出世,其色五彩斑斓,光彩照人,被誉为“中国国宝”。

后游览【千层峰景区】,千层峰群峰耸立,苍翠欲滴,主峰高197米,如倚天长剑,直插云霄。

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庐山之秀、峨嵋之幽”于一身,被誉为“岭南奇观”。

后往封开游览有“天下第一村落”之称的【杨池古村】它依山傍水,景色独特。

保存完好的古屋就有60多座,清一色砖木结构,岭南古建筑风貌凸现,壁画、灰塑、木雕等古建筑装饰艺术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晚餐(客人自费品尝梧州风味餐25元/人)后漫步繁华【中国骑楼博物城】,梧州乃百年商埠,骑楼建筑始于20世纪初,其特点为融合中西建筑艺术之精华,体现亚热带特有建筑之风格,骑楼博物城(被喻为:中国骑楼博物城,骑楼的铁环、水门是昔日洪水漫街时,人们为泊船)——亲身领略广西异地风情。

住宿:梧州五丰或同级第二天:早餐后前往有中国“人造宝石之都”--广西梧州【宝石城】参观,该宝石城占地21998平方米,是人工宝玉石饰品、奇石古玩、旅游商品的交易中心。

翡翠、钻石、象牙、贝类……满眼的珠光宝气,这里的人造宝石以金钢石为主,各色宝石次之。

午餐品尝一品鱼翅宴,餐后(自费25元/人)乘坐最新舒适豪华船畅游与长江三峡相媲美之【西江三峡】,全程90分钟,西江三峡由大鼎、三榕、羚羊三峡构成。

西江河流湍急,哮声如雷,有如万马奔腾。

两岸景色目不暇及:羚山古道、峡砚清风、肇桥飞渡、望夫归石、出入山虎.。

导游娓娓道来、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包公与端砚、广西留人洞、肇庆花塔潮州影,怎不令人留连忘返。

后往【中药培植基地】。

园内种植了多种中药植物,及各式园艺花卉,中草药为中国医学精髓所在,园内种植有龙利叶、灵芝、两面针等中草药植物供游人识别鉴赏继而往【裹蒸工坊】,了解“裹蒸粽”的泡制过程,并可选购新鲜“裹蒸粽”作手信。

后乘车返中山,行程愉快结束。

编辑本段广东省连州市西江镇
基本概况
连州市西江镇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东面、南面毗邻阳山县的黄坌镇和小江镇,西面、北面与连州市龙坪镇接壤,距离连州市区26公里,国道323线贯穿全境。

全镇总面积210.3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委会,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8万人。

自然资源
西江镇辖区内储藏着十分丰富的粗晶大理石矿、硅灰石和汉白玉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大东山岩体西面,是连州市花岗岩、大理石、汉白玉板村主产地,经专业机构检测证明,在当地开采出来的粗晶大理石矿原矿中cac03含量和白度普遍在98%以上,在粗晶行业内素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是真正的具有“高纯度、高白度”的“双高”原材料,根据地质勘测有关资料反映,西江镇的粗晶矿储藏量约为12000万立方米。

西江镇矿产资源优势
1、矿产资源种类、储量及分布情况。

西江镇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的有粗晶石矿、大理石矿和铁矿。

粗晶石矿和大理石矿储量约12000万吨,大理石矿荒料约2500万立方米,粗晶石矿的纯度较高,其白度和含量普遍都在95%以上,它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矿石,可用于制做化肥、冶金用熔剂和塑化填料等。

滑石矿主要分布在井塘、茶田村委会辖区内,其矿石质地较好。

铁矿主要分布在双塘、铁坑村委会辖区内。

2、目前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近几年的开发,粗晶石矿和大理石矿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一定规模,全镇现有开采粗晶石矿的企业17家,开采大理石矿的企业4家,年开采量为:粗晶石矿20多万砘,大理石荒料2000多立方米。

利用当地开采原矿,进行深加工也拉开了序幕,现有粗晶石矿粉体加工厂1家,大理石板材加工厂4家,年加工粗晶石原矿能力3万多砘,加工大理石板材能力平方米。

新一届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对招商引资工作十分重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短短的二个月时间,便与投
资额近1000万元。

其中以利用当地原矿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为主,现动工在建的粗晶粉体加工厂2家,编织加工厂1家,拟建的粉体加工厂3家,拟投资开采铁矿和滑石矿的企业各1家。

社会发展
近年来,西江镇党委、政府抓住“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的机遇,确立了“工业立镇”的经济发展思路,根据镇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粗晶矿、硅灰石、大理石和优质石灰石等优质碳酸钙矿产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超微材料深加工等建材化工业。

碳酸钙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成为了该镇近两年工业发展的重头戏,加工后的硅灰石、粗晶石超微材料应用广泛,普遍适用于造纸、橡胶、涂料、油漆、电缆、塑料、PVC管材、型材、饲料、日用化工行业,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目前,西江镇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粗晶矿、硅灰石和非金属超细材料为主的专业生产加工区。

全镇17家企业每年能够生产碳酸钙系列产品25万吨,主要产品有纳米碳酸钙、轻顾:碳酸钙、超细重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活性碳酸钙,其中主要产品纳米碳酸钙年产1万吨的生产线正在施工建设之中,轻质碳酸钙年产量为1.5万吨,重质碳酸钙100—400目的产品年产量为此万吨,重质碳酸锊800目的产品年产量为5万吨。

活性碳酸钙产品年产量为3万吨。

产品严格按照国家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深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

西江镇不但有便利的交通,丰富优质的粗晶矿、硅灰石、汉白玉大理石、优质石灰石等资源和各类优质的碳酸钙产品,而且投资环境优越,投资政策优惠。

服务机构
该镇政府各服务部门:
1、招商引资办:向客商宣传介绍我镇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提供投资咨询、洽谈协商,引进新项目。

2、企业办: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指导,接受和处理企业投诉,宣传、解释和贯彻新政策。

其提供他相关服务的机构和部门:
1、供水、供电公司:用水、用电的报装和验收,供水、供电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2、劳动所:劳资纠纷调解,代办各种社会保险,结业培训,代企业招工。

3、国土所: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地产等业务。

编辑本段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
简介
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西江,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

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

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

苗族占到全寨中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千年以来,由于这里苗族居住相对集中且人口密度较大,所以村寨的生产生活设施、社会公益设施较为齐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

是西江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场所,也是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江有着悠远的文明史和发展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苗文化的一方厚土。

芦笙、银饰、吊脚楼、刺绣、鲜鱼煮酸汤是苗文化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现方式。

这里是芦笙的故乡,每年十月苗年“芦笙节”这里的男女老少披着接人的盛装,齐聚芦笙场踏着芦曲翩翩起舞。

苗族妇女的服饰鲜艳夺目,以银饰取胜。

可谓:戴银盔、穿银甲,别银簪、戴银环,挂银培、镶银边,银光闪烁、银饰生辉。

银饰工艺精湛驰誉全国。

苗族的吊角楼分上下三层,第一层为家畜家禽居所。

二层为人的居住之地所。

正中间为祭祀场所和客厅,两边为人的居住房间。

最顶一层为粮仓。

每家杜在堂屋前面六一间别有情调的空间,在檐柱上装有花曲栏杆,俗称“美人靠”以供人们休息和远眺观景。

正是:盛装银光闪闪,苗妹花枝招展。

芦笙曲曲委婉,滚烫烈酒满碗。

篝火堆前聚会,山歌唱出心愿。

不爱金垠万贯,就爱眼前醉
汉。

绣球抛给好汉,花前月下再见.。

对月盟下誓愿,陪你海枯石烂。

西江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东北部,处在东经108°5′---108°22′,北纬26°20′---26°34′之间。

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江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海拔833米。

全镇国土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858.8亩,人均0.66亩。

西江镇北邻台江县,西北接凯里市,西面是郎德镇,南面临城关镇,东北面紧靠巍峨的苗岭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

西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绝对最高温35.1℃,绝对最低温-9℃。

境内河流长度16.8公里,流域面积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

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4立方米/秒,年平均降水量1400-1500毫米,无霜期230-250天。

西江气候温暖,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农、林、牧业生产。

西江镇于1992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来的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三乡一镇合并而成,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222个村民小组及1个居委会,全镇共有5759户,总人口24147人,其中农业人口23583人,占总人口的97.66%,非农业人口564人,占总人口的2.34%;男12711人,占总人口的52%,女11436人,占人口总数的47.3%,男女比例接近1:1;全镇共有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21585人,占总人口的89.4%,侗族53人,水族2人,彝族5人,壮族2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

全镇现有初中一所、镇级中心完小一所、片区级中心完小3所、村级中心完小8所。

2001年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县级验收。

近两年来,县、镇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共计投入建校资金325万元,新增校舍面积547.32,适龄儿童失学率为0.45%,较往年有所降低,初中生均校舍达到6.08平方米。

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采取开展扫盲及农技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总体素质。

近两年来,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40人,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800余人(次),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

全镇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5万元。

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年人均收入达1275元。

全镇现有优质果品基地2950亩,有产值茶园600余亩,新建茶园610.5亩。

近两年来,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实现短期增收的重要渠道,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共3700余人,年创造劳务输出直接收入达300余万元,约占农民总收入的10.5%。

苗族服饰
多彩的苗族服饰,其种类称诅以女式服饰式样而定称。

各居住区域有别,雷山县内的雷公山东西向区域多是长裙支系,南部为短裙文系,县内西北面为中裙支系。

县内服饰式样区别大,各具风采。

都在继先民迁徒定居后承古而为,延续于唐宋以来,各代加以改制定格,清代初时,均巳定型。

现代,在承古的基础上加以显彩艺精完满而已。

县内尤以长裙苗族人口居多,服饰堪称精湛,精绣苗农均以辫绣、缠绣和平绣等绣艺于衣领、衣袖和衣角,穿戴配以银亚领、银片、锻项圈、锻手镯和大银角组成的(一身重达4—6斤,甚至10来斤)盛装,配以长到脚跟的百褶裙与彩带,显得大气与精美,称之为雷山式长裙盛装,享誉于世;便装基布多为青黛色或绿、蓝色,肩围与袖口配以一条二指宽的绣花彩带;配以围腰,腰系一条银练,挽上S发臀,插上银簪,带上耳坏。

发簪上配以一朵或几朵制绣小花或塑料彩花,也称之为雷山式长裙苗女便装。

短裙盛装精美,被民族学者称誉为孔雀式服饰:却也是一种形象之称。

其农用七彩花线精织与绣制结合,花纹精致,呈几何条纹,大小银片、银泡布满衣背与衣面,尤以背部银泡、银片布满,有似古军盔甲,也是纪念先人而为之。

用青布褶制的百褶短裙,长短为16公分,两层叠加。

后腰垂吊的彩带有10一20条之多,各彩带宽6一7公分,各带花纹不同,色彩鲜艳,条理分明。

头饰银花,也戴银角,一身精品,令人奇异,确似孔雀开屏,翩翩“彩羽”一般。

平常便装,尤以讲究大发簪挽展,配以插式银簪和硕大耳环(重的每只达一两有余)短裙服饰,真是款款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