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三)表格分析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三)表格分析类
1.(2015·河南开封高三调研)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获得的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上述甲、乙、丙、丁4种细胞所代表的生物最可能是( ) ①衣藻 ②硝化细菌 ③乳酸菌 ④光合细菌 ⑤蛔虫 ⑥水稻
A .②⑤⑥①
B .①⑤④⑥
C .①④⑤⑥
D .④⑤①⑥
2.将某种细菌分别接种到以乙醇、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测定这两种物质穿过细胞膜的速率,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乙酸的转运速率与氧浓度呈正相关 B .乙醇穿过细胞膜的速率比乙酸快 C .乙酸穿过细胞膜可能需要载体蛋白 D .乙醇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3.下列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现象、试剂及条件中,实验题目与选项内容不相符的是( ) 4.一位生物学家把100个细胞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所有细胞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得到表1、表2所示数据。
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出现表
B.对比表1、表2实验数据,说明细胞核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C.表1中无核部分没有立即死亡是因为其中含有部分代谢所需的物质、酶等
D.分析表2实验数据,每天有少量死亡一定是细胞凋亡所致
5.为研究铅离子对动物胸腺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某研究性小组在专家指导下将200只健康成年雄性小鼠均分为4组,分别供给等体积的含不同浓度醋酸铅的饮用水,饲养3个月后,测定各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醋酸铅的浓度是因变量,胸腺细胞凋亡率是自变量
B.小鼠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胸腺细胞不会发生凋亡
C.小鼠体内铅离子含量过高,将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D.小鼠胸腺细胞凋亡不受基因控制
6.某小组开展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
下表为实验测得的数据,其中a、b、c、d、e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吸收(+)或释放(-)CO2速率(mg/h)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40 ℃
B.依据表格数据,光合速率最低的条件是弱光、CO2浓度为0.03%、40 ℃
C.实际生产中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是全光照、CO2浓度为1.22%、30 ℃D.全光照、CO2浓度为0.03%、10 ℃条件下,马铃薯的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
7.某同学以玉米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探究“α萘乙酸(N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得的实
B.浓度为10-4 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1号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余培养皿为实验组
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 mol/L左右
8.下表汇总了人体内部分细胞所发生的四个生理过程及其对应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描述。
据表中信息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理过程甲可对应细胞增殖方式——减数分裂,该过程仅四分体时期会发生基因重组B.生理过程乙能够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该功能主要与膜上的糖脂有关
C.生理过程丙对应的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核DNA复制1次,有的基因可转录多次D.生理过程丁对应的细胞生命历程为细胞分化,基因表达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9.(2015·湖北武昌高三质检)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10.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11.(2015·七校联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种群A、B、C构成一条食物链A→B→C,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数量关系如下表(单位:百万千焦)。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A是生产者,种群B是消费者,种群C是分解者
B.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种群C对其有选择地捕食的结果
C.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2%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59.5百万千焦
12.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2015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
( )
A.B .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种是赤杨 D .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
13.某种观赏植物A 在干旱条件下,会改变CO 2吸收方式。
测得正常和干旱条件下,植物A 2(1)正常条件下8:00,叶绿体中[H]转移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粒体中[H]转移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干旱条件下4:00,植物A_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在干旱条件下12:00,植物A 发生明显的有机物积累,请推测光合作用所需CO 2来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时实验测得CO 2吸收速率相对值为零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5·高三统一检测)如图为菠萝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示意图。
其通过气孔白天关闭,晚上开放的特殊方式适应干旱环境。
科研人员对于干旱是否会影响其产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后得出表中相关数据。
据图和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参与CO2固定的物质有____________,推测物质C是____________。
(2)干旱条件下,白天为菠萝光合作用提供CO2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干旱条件下,菠萝叶肉细胞液泡内的pH夜间___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白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中第一组起__________作用。
据表分析,菠萝在干旱环境条件下的产量会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
研究人员以常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是常爪沙鼠细胞内良好的____________物质,1 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 1 g 糖原释放的能量要________,这些能量的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____中,供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其余能量以____________形式散失,利于维持体温。
(2)常爪沙鼠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当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后,通过______________发送信息,从而使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___、肌肉和肝脏等产热____________。
(3)实验表明,常爪沙鼠在寒冷条件下能通过增加脂肪消耗量来维持体温,该过程中,能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②组常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显示,②组常爪沙鼠下丘脑中TRH含量比①组低,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格分析类
1.解析:选D。
甲有光合色素和核糖体,细胞壁成分中不含纤维素,所以最可能为光合细菌;乙有核仁,说明为真核细胞,但无线粒体,据此可判断最可能是蛔虫;丙有光合色素和叶绿体,且有中心体,外层结构能被纤维素酶分解,最可能是低等植物衣藻;和丙相比,丁无中心体,所以最可能是高等植物水稻。
2.解析:选C。
由表可知,乙醇的转运速率和碳源浓度呈正比,因此乙醇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而乙酸的转运速率和碳源浓度不呈正比,可以确定运输乙酸的方式不是自由
扩散,但不能确定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因此,可能需要载体,不能确定是否消耗能量(与氧浓度有关);在碳源浓度为0.1~3.0 mmol/L时,乙醇穿过细胞膜的速率比乙酸慢。
3.解析:选D。
研究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对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别用35S和32P进行标记),最终证明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探明二氧化碳中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也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对二氧化碳中的碳用14C标记)。
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反应呈现紫色;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染色,其中甲基绿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于细胞固定后的冲洗,二是与盐酸混合作为解离液;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需要细胞保持活性,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
4.解析:选D。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没有细胞核,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A 正确;表1和表2实验结果可说明细胞核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B正确;细胞代谢所需的物质、酶等大量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刚去核后这些物质还能发挥作用维持细胞代谢,C正确;表2细胞有少量死亡,可能是细胞的正常凋亡,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对细胞造成了伤害致死,D不正确。
5.解析:选C。
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醋酸铅的浓度是自变量,胸腺细胞凋亡率是因变量;小鼠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胸腺细胞也会发生凋亡;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胸腺细胞大量凋亡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凋亡也叫做细胞编程性死亡,受基因调控。
6.解析:选D。
a组处于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在表中6个温度下,40 ℃时植物的呼吸速率最强,但由于温度间隔较大,并不能说明40 ℃就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b、c、d、e组,分别为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而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通过对表格中数据进行计算,弱光、CO2浓度为0.03%、45 ℃时光合作用最弱;实际生产中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应选净光合速率最大的条件组合,虽然表格数据中,全光照、CO2浓度为1.22%、30 ℃时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但由于温度间隔较大,并不能说明上述条件就是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全光照、CO2浓度为0.03%、10 ℃条件下,真正光合速率为5+5=10(mg/h),呼吸速率为5 mg/h,因此马铃薯的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
7.解析:选B。
NAA溶液浓度在10-12~10-6mol/L范围内,均表现出促进生长,而在10-4mol/L 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故该实验能体现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1号培养皿与2~6号培养皿之间形成空白对照,1号培养皿为对照组,2~6号培养皿为实验组。
在NAA浓度为10-8 mol/L左右时,胚芽鞘增长长度最大,说明该浓度最接近最适浓度。
8.解析:选C。
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都可发生基因重组,A 错误;生理过程乙可以是受精作用,所体现的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功能有关,B错误;生理过程丙指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复制1次,有的基因可转录多次,C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而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D错误。
9.解析:选B。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X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由表中数量信息知,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第5年后,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10.解析:选D。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下降,因此这14年中
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第12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因此在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因此可判断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11.解析:选D。
根据题意,食物链A→B→C是一条捕食链,其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种群B和种群C都是消费者。
由题中信息不能得出B项所述结论。
能量由B营养级到C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14×100%≈14.3%。
种群A的净同化量由3部分组成,即传递给分解者的、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和未被利用的。
12.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栎树最大树龄是13~14年,因此在山坡出现得最晚,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松树1~6年树龄的个体数为0,故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种是赤杨;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3.解析:(1)8:00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叶绿体中在光反应阶段产生[H],暗反应阶段消耗[H],故[H]从类囊体薄膜转移到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故[H]从线粒体基质向线粒体内膜转移。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4:00时无光,不能进行光反应,也就不能进行暗反应。
12:00时,气孔关闭,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则二氧化碳可能来自夜间吸收并储存的CO2和呼吸作用产生。
答案:(1)从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从线粒体基质向线粒体内膜(2)不发生无光照则无光反应为暗反应供氢、供能呼吸作用释放和夜间吸收并储存的CO2气孔关闭
14.解析:(1)从题干及图示信息可知,晚上气孔开放后,CO2进入叶肉细胞在细胞质中先和PEP反应生成OAA,然后转化成苹果酸,苹果酸进入液泡储存起来。
白天苹果酸从液泡中出来后分解产生CO2和丙酮酸,其中CO2进入叶绿体与RuBP反应生成PGA。
所以参与CO2固定的物质有PEP和RuBP;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物质C是丙酮酸。
(2)由(1)中对题图的分析可知,在干旱条件下,白天为菠萝光合作用提供CO2的主要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及晚上储存的苹果酸的分解。
(3)由于晚上菠萝叶肉细胞合成的苹果酸储存在液泡内,其在白天则被运出液泡,故液泡内的pH夜间小于白天。
(4)水分多少是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表中第一组是对照组,第二、三组是实验组;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下降,叶的长度和宽度变小,叶绿体色素的含量也逐渐下降,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实际产量降低。
答案:(1)PEP、RuBP 丙酮酸(C3H4O3) (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苹果酸分解(顺序可颠倒) (3)小于夜间菠萝叶肉细胞合成苹果酸并将其储存在液泡,白天苹果酸被运出液泡(答案合理即可) (4)对照下降叶(面积、长、宽)变小(光合作用实际量较少) 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反应强度减弱)
15.解析:(1)脂肪是动物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等质量的脂肪氧化释放的能量比糖原多,该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供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利于维持体温。
(2)常爪沙鼠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的电位由正变负,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从而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3)寒冷条件下能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②组常爪沙鼠处于低温环境,且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推测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高。
寒冷刺激可能使下丘脑将TRH释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加快,从而导致②组常爪沙鼠下丘脑中TRH含量比①组低。
答案:(1)储能多ATP 热能(2)由正变负神经—体液收缩增多(3)甲状腺激素高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将TRH释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