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新编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笔记
关于《民间文学概论新编》的说明:
(1)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部分省市选考科目。
(2)各省市教材、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可能都不一样,辽宁以外的其他省市情况不
了解。
(3)这篇总结可能只适用于辽宁省省内统一考试。
感觉是辽宁省自己出的题。
(4)请核对好教材,考题在本书后大纲中: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出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编: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
导委员会编著: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发俗学教研室编委会主任:何晓纯
关于本篇总结的说明和一点经验:
(1)因本科没有练习册,也就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这些东西是我个人整理的,难免
有不严谨,不正确的地方。
请各位朋友参照教材核对,指正。
当时整理的资料已经丢了,
这是刚整理的,没有我考前弄的精简。
大家可在此基础上,化做自己的语言,怎么容易记
忆怎么整理、作精简。
(2)我考时(2021年4月)看到考题都是书后大纲中标注“重点掌握”和“掌握”
的内容,所以这里也只总结了这部分题目。
书上的内容不多,最好全面的看一遍,如果出
了总结以外的题,有个印象也比较容易应付。
我也只见过这一期考题,不知以前都考什么
样的。
(3)我在整理中,用了很多精简办法,比如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长句缩成短句,短句缩成词语,句子中部分词语位置交换等。
大家也可以按自己的方法重新整理一下。
(4)本篇中几个符号解释:
①“――”符号:为了方便记忆,很多连接性词都不写出来了,用此符号连接,一目
了然,只要先看了书,应该很容易理解。
回答问题时,把“――”符号部分,用自己的语
言补充上就可以了。
②“[ ]”符号:这个符号中的内容是帮助应付论述题的,简答时可以省略掉,或是
简单概括。
一般为扩展内容和举例。
因为这科本来内容就不多,如果有时间最好把这部分
内容也都记全,其实例子更容易记。
③“()”符号:一般为比较重要的补充解释或是例子,应该在背诵范围。
④“记”:这是我把一些长句或多点内容化整为零,挑出主要词,便于记忆,以防回答时
漏掉部分答案。
答题时,再化零为整,补充完全。
大家也可以按自己容
易记住的方法,再重新拆分整合。
⑤“注”:关于某些题的整理答案说明,和需要注意的内容。
(5)这科的例子比较多,所以也比较简单。
这篇中选的例子是我自己比较熟悉的,
大家可以按各自的要求重新选一些其他简单的例子。
论述题时,例子最容易记,也最容易
拿分。
(6)有的大题分几项回答,我在前面把这些都简单列出来,只为记的时间不要漏掉,回答时不用加上,直接写下面的答案就成了(比如“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在前面我就
列出了“审美娱乐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礼俗实用功能、知识传递功能”);有的题目答
案比较多,我按个人习惯自行分成了几个小点。
据说,判卷老师对一大片的答案最头疼,
分几个点这样看起来清晰一些,容易拿分。
(7)概念题应该都是这里的,不太多,最好
都背一下。
这篇整理中,很多概念后面我都加上了“分类”等周边内容,这是为了有个印象,应付选择题和简答题,如果考题只考概念,可以不加上这部分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
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
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④、杜
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
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笔
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
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
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
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
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
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
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
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
注:例子较多,可选择记忆,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
如是论述题,多举例子,既方
便记忆,又容易拿分。
“总之”部分,自己精简一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辑。
如果题目
出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之类的,回答时,要加上简单的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
的影响,即使没有印象,答不出来,也要加一句“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
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1、民间文学的发展?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
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
神话及部分史诗等。
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
成员服务。
记:原始社会――全民口头文学――主要形式??――惟一文学形式――集体创作――
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
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
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
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
文学样式。
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
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记:阶级分化――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
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
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1、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的基本特征?
四个特征:群体性的审美方式、口头性的表达方式、变异性的存在形态、传承性的文本结构
记: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有可能选择题出)注:本题需要结合下面几个问题作答。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
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
[“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3、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注:不同的人分工,于“――”处加“有人”“另有人”等,参看书60页。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
[长篇评书《杨家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