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存在的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题解题失误及备考对策
发表日期:2005年2月15日作者:赵克明已经有28位读者读过此文
在分析我市今年高考试卷中,发现考生解答Ⅱ卷现代文阅读题存19小题要求回答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答案有四个要点: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而相当一部分考生只答出其中的一两个要点(大多数答“山水草木”“邻里乡情”等),仅得1—2分(满分4分)。
针对上述种种解题失误,现对现代文阅读题备考提出三点建议:
一,强化文本意识。分析当前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复习,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兜售结论,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一种是一味强调课程的“开放”,强调“拓展”“延伸”,强调多元化,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鼓励学生“借题发挥”。这两种做法都存在着对文本重视不够的弊端。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础工程是培养理解能力。这里的“理解”,首先是对文本的解读。学生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暴露出的要点不全、理解偏颇、归纳不准、套用术语、胡乱发挥等失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平时学习与复习中未能做到扎扎实实地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揣摩、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与意旨,品味和鉴赏文章语言与表达技巧。由于淡化或脱离文本,就必然导致“空对空”,在高考中解题只能是盲目瞎抓,只能是“跟着感觉走”。所以,一定要强化文本意识,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悟透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提高阅读效率和解题的准确性。
第三,归纳不准。这一失误表现在各题的解答上,以第20小题最为突出。该题要求概括出文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种种情况,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可归纳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具有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只要细心整合原文,就能准确作答。可是,不少考生归纳为三种,把本属于富有浪漫气息一类的“为了闯世界”另作一种;还有的考生答出四种,如“①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②追求荣誉,开创事业;③为了闯世界;④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产生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整合能力不强。
(本文发《考试》2004年2期)
二,规范操作程序。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的失误来看,一些考生可能面对整篇的文章不知从何入手,陷入“老虎吃天”的尴尬境地,情急之中只好随意作答。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注重了现代文阅读程序的训练,并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就不至于在考场上抓耳挠腮了。当然,每个人的阅读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应遵循的规律是:感知整体理清思路→全面扫描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综合分析鉴赏评价。这几道基本的步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前一步未做好会直接影响到后一步,比如信息的整合必须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之上,筛选不当整合便有误。学生能规范操作,也就可避免一些失误。规范操作程序,还包括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程序: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相对应的范围,最后选用合适的语句作答。这样,可避免因操作失误(不少考生解题都暴露出这一点)而失分。
—1—
可以体现出海外游子对家乡的巨大贡献;游子以祖国为后盾,在海外获得成功,是蕴涵着一种爱国情结的;海外游子的成功是与祖国强盛不可分割的。”“暗含着一种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大陆怀抱的期盼之情,表达了爱国主义感情。”这些答案似是而非,或答非所问,自然得分很低,或根本不得分。
第六,表述不当。这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不明确,如第19小题答为“小小的心坎里,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音容笑貌”,让人不知所云。二是不准确,如答乡土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有“祖母的感慨,对人生去向的选择,家乡的习俗风气”“故乡的风景,父母的怀抱,祖母讲的故事”等,显然未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三是不顺畅,例如“第一眼就是乡土,在乡土中开始体会爱,空气、风习、人情,永远无法割舍。”“为了闯世界的朦胧意识。”“维护最底限度的生存要求。”“年少气盛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年青少年;迫于生计,无奈地走上了出门的路子,是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的。”“一种是年少气盛,自己去打拼世界;之二是家境贫寒,供不起的送出家门。”这些答案都存在着明显的语病。
第二,理解偏颇。有些考生对“童年的烙印”的意思不够明了,所答不属于乡土打下的“童年的烙印”,如答“为自己定音定调定向定位,千磨百折的摸索,对前途充满未知数”“金窝银窝,安土重迁,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乡土是生我育我的地方,乡土是我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弄不懂“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就很难读懂全文,解答后面的题目,尤其是第21小题就比较困难了。
第四,套用术语。原卷第21小题要求结合乡土情结分析文章第四段的作用和好处。解答这个题目必须联系全文来看。文章前三段所写的都是对个人家乡的眷念思念,到了第四段才把对家乡的眷念思念与对祖国的眷念思念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第四段中“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的语句,既是对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的具体说明,也是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自然,这一段把乡土情结升华为民族凝聚力,由歌颂乡土情结发展到歌颂民族凝聚力,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深化。如果不结合乡土情结,只笼统地回答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之类,显然就不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很多考生不只是笼统作答,而且胡乱地套用一些分析文章的惯用术语,诸如“承接上文,收束全文”“照应‘乡土情结’”“为后文作铺垫”“以点带面,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突出全文主旨”“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烘托‘乡土情结’”“很生动,很形象”,等等,结果只能被判为0分。
第五,胡乱发挥。第19、20、21小题的解答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毛病,而第21小题表现得最为明显。几乎有半数的考生都没有从全文出发来把握第四段内容的写作意图,而是仅凭着“感觉”就匆匆答题,甚至就根据题干的陈述语随意“发挥”一通。例如:“号召人们团结一致,热爱祖国,战胜一切困难。”“让我们更深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要以前世的人民为榜样,同心协力,为可敬的祖国出力。”“突出炎黄子孙不论身处何方,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会为祖国贡献力量,他们不论贫富地位高低都是祖国的女儿。”“这样写的作用
三,练好表述内功。产生表述不当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认识不明,理解不透或不正确;二是明于心,却难以“言传”或语言错误多。前者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训练学生针对问题来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地整合相关的信息。后者要求我们平时多练语言功,训练学生针对问题把话说明白,根据要求把话说准确,纠正语病把话说顺畅,做到不苟简,无赘语。练好表述内功关键在于一个“练”字,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懒于思考,惰于动笔,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