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历代玺印展、中国古代货币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历代玺印展、中国古代货币展
满族民俗展
是辽宁博物馆的日常展馆之一,主要展示陈列满族在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及成家立业等各方面的民俗风俗习惯。

前言
第一单元:浪漫满屋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描绘出满族传统住宅的主要特点。

居室陈设以日常起居坐卧的火炕为载体,简捷朴实且重视普通用品的装饰美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进展厅后是一个满族生活场景。

这是大门。

进大门后是满族民居的大院。

左边是马棚,中间是猪圈,最后是苞米楼子。

苞米楼子前面是石碾。

石碾后面是大屋。

右侧是水井,一个男人在搅拌染布缸,女人在晾晒染布。

后面是大门的院墙。

染布
晾晒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

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展厅是三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

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

据说,展览刚开馆时,满族房屋的窗户上原本是糊了窗户纸的,但是不久就被参观者捅得千疮百孔……无奈之下,辽博只好直接撤掉了窗户纸。

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

满族以西为尊,西侧是上屋。

上屋的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炕,叫作“万字炕”,民间也称为“拐弯炕”或“转圈炕”。

满族以西为尊,以南为大,所以西炕一般用来供奉祖先神灵,南炕温暖向阳,给长者坐卧,有宾来,也让到南炕,以示尊重。

南北对面炕。

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

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
梳妆用品。

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

东侧间。

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

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形如一条小船,两头微上翘起,四角钉着铜环,铜环上系四根绳子。

将悠车子拴吊在房屋的檩子上,用手轻推,悠车子就象秋千一样的荡悠起来,这样,小孩子就会在有节奏的悠动中酣然入睡。

大院东侧端的展柜。

民国门神印版、灶王印版。

生活用具。

锅、碗、壶、杯、筷
木斗、食盒、菜板、石臼、木升
农具:犁耙、锄头、镰刀、耙刀、鱼刀子等。

第二单元:旗装奕服
满族传统服饰特色鲜明,为适应骑射生活,早年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以为御寒及装饰。

伴随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满族妇女服饰更趋美化,无论贵贱,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世以“旗装”称之。

其所穿“旗袍”,经不断改进,至今成为最典型的中国女装样式。

女旗袍
后排右:“大拉翅”头饰。

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

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

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

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

前排左一:朝冠
前排左二:顶珠,指的就是装饰在帽顶的大珠。

它的原料多为宝石。

在造型上,顶珠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柱式为主的朝冠顶(左一),另一种是圆球状的吉服顶(左二)。

前排右二:翎管,清朝特有,就是在官员帽子顶珠下用来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烟管粗细,长两寸左右。

多为圆柱形,主端有鼻,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

翎管的材质有翡翠、白玉、碧玺、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瓷、铜等。

前排右一:翎枝
女式旗袍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因此得名。

它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挡风寒。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起初,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

围巾、帽子
男式旗袍。

戏曲中的满族服饰
左:各种鞋。

马蹄底鞋,满族妇女高底鞋。

亦称“旗鞋”。

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

右:女礼服。

饰物
扁方、步摇
银发簪、玉发簪、镶珊瑚银头簪
镶珊瑚银头簪、银五设,银七设、耳环
满族生活场景
满族生活场景
第三单元:三时三餐
满族特色饮食与民间祭供食品关联密切。

满族人喜面食,多以黄米和豆类为原料蒸、烙制作,口感粘软甜香,民间俗称“饽饽”。

副食以猪肉为主,煮、燉、烤等烹制方法最为常见,冬季则加入酸菜、蘑菇和粉条等,极富地方特色。

此外,满族糕点和清宫特色“满汉全席”,亦久享盛誉。

满菜。

满族烹饪,烤、烀、烧永远是首选,炸、蒸、汆、炒等为补充,炸、汆不常见,炒几乎每餐必备。

炒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当令菜、本地菜,如豆芽炒肉、韭菜炒肉、油渣炒菠菜、鲜蘑炒肉等;一是野味,如野鸡炒酱瓜、野鸡丝炒芹菜、炒野猪肉、炒黄羊肉片、炒麻雀等。

侉炖是最平常质朴的满菜,用土豆、豆酱可以炖林蛙、牛肉、小鸡、大鹅,朴实,纯香。

无肉不欢,简单而尽显本色。

满族八珍。

满汉全席四八珍是以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为主要食材做的一道美食。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拨、豹胎、犀尾、狮乳。

海八珍:鱼籽、鱼翅、海参、鱼肚、鱼骨、鲍鱼、鱼唇、干贝。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满族饽饽。

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

包括玉米面,白面,黏米面,小米面,高粱米,豆类面做成的熟食。

“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繁多,有炸者、蒸者、炒者,或制之以糖,或以椒盐,或做成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

第四单元:成家立业
满族婚嫁习俗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吸收汉文化元素,自成一格。

旧时多在八旗范围内择偶,嫁娶仪式分为议婚、定婚和成婚三个阶段。

具体仪式中,多带有骑射民族朴素的时代特征,并与本民族信仰、服饰等礼俗相互结合,十分注重诹吉纳福的祥和气氛,颇具朴实淳厚的民族风格。

坐帐。

新婚夫妇拜完天地后,新娘坐帐房等新郎,源于渔猎传统的追忆,床由男方家请两位“全福”之人先铺好,新人需在帐中呆一夜或两小时
剪纸:坐帐
彩礼
满族的刺绣工艺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

民间刺绣根植于满族历史文化的土壤,散发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直白,简略,淳厚的一书风格,满族女孩子从小就要跟随母亲或者姑嫂学习针线活和刺绣枕顶、荷包,写字等,婚前还要准备各种刺绣假装,针线活的好坏事检验女子是否能勤劳持家的重要标志。

满族民间刺绣保留了大量萨满教的元素,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刺绣题材上,萨满神的形象在枕顶中随处可见。

东北民族一向以敬烟为致敬礼,东北女性中不乏吸烟者,烟口袋
自然成为身上的装饰品,刺绣精美的烟口袋成为姑娘们晒手艺的物件。

烟具、鼻烟壶、如意等
水盆、帽架、帽筒、网速镜、胆瓶、化妆盒。

前排:铜灯罩
第五单元:太平安乐
丧葬是满族人一生中最后阶段伴随着死亡而经历的礼仪,包括从临终到埋葬尸体为止,家庭成员和近亲着丧服期间进行的各种礼仪活动。

从古至今,满族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剪不断的根系,在进行丧葬过程中强调“孝”与祖先崇拜思想。

满族丧葬礼大致分为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服丧等形式,尤以用旗棺、执红幡和插佛托独具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出殡情景。

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

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

第六单元:万物有灵
旧时满族崇尚萨满信仰,各家族住宅设有神板和索罗竿,多于每年春秋举行大祭,分为朝祭、夕祭、还愿等主要程序,崇拜对象为天神、部落神、祖先神等多种神祇。

信仰习俗也融入满族日常生活中,对礼节、居住、饮食、婚嫁等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体现满族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之一。

各种神像
神像:山狸、野猪、迎日神。

神像:奥都妈妈(征战女神)、尼莫息瞒爷(肋软骨疼)神像、尼莫忽瞒爷(肚子疼)神像、乌珠额真(第一个君主)神像
过去在满族人的丧礼上,孝子要跪在死去的父母灵前,双手背着去解九连环,要解套九次,同时还要唱《解九连环》歌,唱九遍,为
父母消去罪孽。

祭雪神满族古老的祭祀大典之一,是先民对北方特有的自然境域的神圣礼赞和无限敬仰,主要流传于满族先民黑水女真部中,分布地域广阔。

祭天。

满族曾是信仰多神崇拜的萨满教的民族。

其以天神为最尊,故而上自清宫大内,下至庶民百姓,皆有立杆祭天享鹊之俗。

祭山神。

许多起源于山间的民族都有祭祀山神的习惯,满族先民也不例外。

九千岁(祖先神)
祭祖先神
祭祀用品
木雕大神、哈马刀、柳树神
柳树神,满语“佛朵”,汉译为“柳枝祖母”。

在萨满神歌中,描述了满族始祖与柳枝变的一个美女结为夫妻,生下后代,繁衍发展的传说故事。

因此,满族把柳树称为“佛朵妈妈”,即老祖母之意,还在宅院中栽下柳树作为祭祀场所,进行祈祷。

哈马刀,通称神刀。

金属或木制。

在刀背和刀把上串联若干金属小环,舞动时唏哩哗啦作响,是满族萨满趋魔逐妖的武器。

第七单元:戎马生涯
满族又称“旗人”,曾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每一个满族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家族的庇佑下成长,通过上一代的言传身教下,开启戎马一生。

在满族传统的社会里,一直有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

每一个聚居的大家族都有一个族长,由他来负责处理裁决族中过继、修谱、分家、纠纷、婚丧、祭祀等大事;而在族下的每一个家庭里,伴随父母子女关系,突出的是家长制。

满族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亲身参与族中大小事务,学习骑射、刺绣、剪纸、音乐、舞蹈、曲艺、体育、谱牒、礼节、医药等传统文化。

数千年来,大自然的陶冶,生产生活的磨炼,造就了满族人乐观豪放、崇尚竞争的民族性格。

他们学习骑射、礼仪,用歌舞、曲艺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们撰写家谱,传承从古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忆。

展柜局部
钮钴禄氏家谱——满族人有撰写家谱的习俗,传承从古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记忆。

满蒙汉三合对音佳话
满营合操阵式图
歌舞、曲艺乐器展示
场景展示:正在扭秧歌的满族老百姓
中国历代玺印展厅
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之前,玺印虽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征信器物,但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宋元时期,玺印的作用逐步扩大到书画艺术领域和欣赏领域。

明代中叶起,文人治印之风渐盛,篆刻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于是出现了明清至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改变了玺印历史的漫长进程。

前言
先秦玺印
先秦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存在。

古玺文字的章法自然,结体多样,并出现了印钮
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

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范性,私玺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印等多种品式。

先秦官私玺印
质地以铜为主,大多随身佩带,使用上主要为直接抑印或钤于封泥,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形制。

玺印文字书法、布局技巧渐趋娴熟,达到了朴实、生动、和谐的艺术效果。

因各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在文字及形制风格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特色。

战国??左关。

(古印许多字打不出来,以?替代)
战国廪?等。

吉语印
也称成语印,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

先秦吉语印在内容上大多是有吉祥、规诫意义的格言、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这些印章字数不一,印面活泼多姿,每个时代各具特色,开创了后世“闲章”的先河。

是一些吉祥语、规诫语之类的。

如:千万、中正、安官、百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