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梭菌性疾病的防治
摘要:养殖户在养殖羊的过程当中,极易受到疾病的困扰,羊梭菌性疾病就
是其中之一。

健康羊只一旦染病,不仅会威胁到生命,而且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
的经济损失。

才这种情况下,做好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
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羊梭菌性疾病;防治对策;研究分析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羊传染病,包括羊快疫、恶性
水肿、肠毒血症、猝狙、黑疫和羔羊痢疾[1]。

梭菌性疾病在深秋、冬季和初春季
节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必然引起大群的暴发流行,在疾病暴发后如果没有及
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影响羊的生长繁殖性能,甚至导致羊死亡,造成巨
大损失。

因此,在羊的养殖过程中必须注重羊梭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免造
成严重的后果。

1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

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1.1 流行病学
1.1.1 易感动物
主要是绵羊,尤其是6~18月龄、营养水平在中等以上的羊多发。

山羊也可
感染但很少,鹿也可感染。

1.1.2 传染源
主要是病畜,在自然界也广泛存在,污染的土壤、饲草,及一些动物的消化
道中也有该病原菌的存在。

1.1.3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如经伤口感染则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

1.1.4 影响因素
(1)常发于低凹潮湿地区(腐败梭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
及沼泽之中)及洪水泛滥之后。

(2)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

(3)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1.2 症状
突然发病,未出现什么症状就死。

常可见到病羊早晨死于羊圈内或放牧时死
在牧场上。

有的病羊死前有疝痛症状,鼔气,有的表现虚弱,离群独处,不愿走动,口内流出带血的泡沫,排粪困难。

体温一般不高。

病程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小
时死亡。

1.3 病理变化
真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明显的充血、出血、水肿,甚至有溃疡;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胆囊肿胀,俗称
胆胀病。

1.4 防治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

更换牧坡或改变场址;搞好饲养管理,防止机体抵抗力降低;搞好预防接种,每
年可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1]。

2魏氏梭菌病
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羊的毒血症。

(1)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
梭菌引起的,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尤其是回肠)发生溃疡为特征。

(2)羊猝狙是
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3)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类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为腹泻、惊厥、麻痹和突然死亡,
死后肾脏多见软化如泥。

2.1 流行病学
2.1.1 易感动物
(1)羔羊痢疾主要是7日龄以内,尤其是2~3日龄的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
都高。

(2)羊猝狙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

(3)羊肠毒血
症以绵羊多发,山羊较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最易发病。

2.1.2 传染源
病畜,自然界也广泛存在。

2.1.3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2.1.4 流行特点
羔羊痢疾和羊猝狙主要在冬季、初春多发。

羊肠毒血症发生在春末、夏初、
秋季,与其采食有关。

2.2 症状
2.2.1 羔羊痢疾
主要表现严重的腹泻、下痢,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呈液状或糊状,恶臭,有时伴有血液。

有的表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口吐白沫,昏迷而死。

2.2.2 羊猝狙
病程短促,常末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

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和痉挛,在数小时内死亡。

2.2.3 羊肠毒血症
突然发生,很少见到症状,往往在出现症状后很快死亡。

2.3 病理变化
2.3.1 羔羊痢疾
极度消瘦、脱水。

体腔有积液。

真胃黏膜和黏膜下层有出血,水肿。

小肠尤
其是回肠,有严重的出血和溃疡,溃疡周围有出血带环绕。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出血、肿胀。

2.3.2 羊猝狙
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

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区
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

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后,形成纤维
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

病羊刚死时骨骼肌表现正常,但在死后8h内,细
菌在骨路肌里增殖,使肌间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骨骼肌的这
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2]。

2.3.3 羊肠毒血症
死后3~4h,出现肾脏软化,肾表面充血,实质软化如泥样,稍加挤压,即碎烂。

肠道(尤其小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

体腔积液,易凝固。

心内外膜、腹膜、隔膜有出血点。

肺脏出血、水肿。

胸腺常发生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2.4 防治
(1)农区、牧区春夏之际少抢青、抢茬;秋季避免吃过量结籽饲草,精、粗、青料搭配合理。

(2)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
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3)发
病时,立即搬圈,转移到高燥的地区放牧。

病羊由于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救治,病程稍长者可用抗生素、磺胺类药和对症治疗。

3羊黑疫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诺维氏梭菌也叫水肿梭菌引起绵羊和山
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其特征是肝实质坏死病灶。

3.1 流行病学
3.1.1 易感动物
1岁以上的绵羊,以2~4岁的肥胖绵羊发生最多。

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

3.1.2 传染源
病羊,自然界亦广泛存在。

3.1.3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

3.1.4 影响因素
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3.2 症状
病程短,大多数不表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去,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
1~2d,但没有超过3d的。

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 ℃左右,呈昏
睡俯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

3.3 病理变化
(1)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

(2)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

(3)体腔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

(4)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

(5)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
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
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3]。

羊黑疫肝脏的坏
死变化是特征性的,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这种病变和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
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

3.4 防制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

预防注射,用羊厌气菌五联苗。

发生本病时,诺维氏
应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

对病羊可用抗梭菌血清治疗
4结束语
羊梭菌性疾病与多项条件相关,包括饮食健康、生存环境以及饲养管理等。

在预防与治疗这一病症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摒弃传统理念,有效改变与优化管理
方法与模式,充分应用各项预防以及治疗措施,使羊群免疫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为羊群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尽最大可能控制羊群感染羊梭菌性疾病的概率,进而避免感染人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促进羊群养殖健康
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玉珠. 羊梭菌性疾病的防治措施[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 (8): 53.
[2] 刘惠芳, 连亮亮, 杜娟. 绵羊梭茵性疾病的诊治[J]. 养殖技术顾问, 2017, (11): 122+124.
[3] 柳发寿. 浅谈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J]. 中国畜禽种业, 2018,
14 (1): 10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