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徵明《桃源问津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锋绘
2020年第1期
300
㊀㊀
作者简介:吴树愿(1997-)
,女,苗族,贵州铜仁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浅析文徵明«桃源问津图»
吴树愿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㊀要:在传统绘画中,从文学作品转化成视觉形象呈现出来的作品在画史中并不少见.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就是以 桃花源 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是其桃源绘画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文徵明对 桃花源 主题的文本«桃花源记»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以绘画角度对 桃花源 主题的重新塑造,并且还兼具了他中晚
期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特征.本文试着从题材㊁表达方式㊁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
.关键词:文徵明;«桃源问津图»;桃花源㊀㊀文徵明(1470-1559
),原名壁(璧),字徵明.明代时期杰出的画家㊁书法家㊁文学家.与祝允明㊁唐寅㊁徐
祯卿并称 吴中四才子 .画史上与沈周㊁唐寅㊁仇英合
称 吴门四家
.文徵明既是一位对传统出色的继承者,又是一位独辟蹊径开发新一种绘画风格的奠基者,这使得他在吴中文人里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不管是对同时代还是后人学者都有着关键的㊁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1㊀«
桃源问津图»题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 桃花源 这个
带有世外仙境意味的词语就成为了中国文人争相表述的题材,似是在含蓄的将其社会理想和精神家园述与世人知,因此这词也就成为了隐居避世的文化符号.
此后, 桃花源 已然成了中国文人的桃花源在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其意蕴丰富,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文徴明可游可居的«桃源问津图»就是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绘画创作.«桃源
问津图»,纸本设色,卷33ˑ810c m ,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这幅画可以说就是文本意境呈现,也就是从文学作品转化成视觉形象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所以在读文徴明的«桃源问津图»这幅画之前,必定需要先读几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方能理解其意境.相关文献记载,文徵明一生中大约画过七件以 桃源 为题材的作
品,«桃源问津图»是其中之一.
2㊀表达方式
2.1㊀«
桃园问津图»的章法从作品来看,画面完全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叙述故事情节的,主要表现的是不小心误入桃花源后的情节.他采用长卷式的方法来表达,整张画面的笔法变化并不大,变化复杂的是章法的起承转合㊁轻重缓急㊁疏密㊁大小㊁前后关系.整张画面寄托情感的方式都在空间关系上,由狭窄的峡谷到豁然开朗的小桥流水㊁房屋俨然,传达的都是一种优美舒适的世外情感.在用笔上或轻或重,表面上严谨实则严而轻快,整张画追求一种空灵㊁明亮的,似是桃源仙境的一个画面意境.«桃源问津图»里笔法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相宜,层次丰富,意境迷人.2.2㊀场景之间的联系
在处理故事情节时,他的思想是紧紧跟随着原文故事情节来推移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点,而其间的
主次虚实关系都处理得很明确.打开画卷,看到的是 忽逢桃花林㊁舍舟入 这一段,层层的远山㊁苍翠的松树㊁茂密的桃花林㊁蜿蜒流动的溪水,而作为这一小节 画眼 的片叶小舟就停靠在桃林之中,含蓄的露出来,叙述了 山有小口㊁舍船入 似是为下一个故事情节作铺垫. 山有小口㊁舍船入 这里,身着青衣白裤,手上拿着船桨,并且这个船桨在整幅画面中出现了三四次,似是用于区别渔人与桃源居民的标志,在陶渊明的原文中,是山有小口,而在画面中是一个比人还高的山洞,在此处可以看到文学作品转换成视觉图像的差别.
接下来画面里是层层山石树木,这一节的中心点溪水,掩映在松密相间的树林里,有的物象,文徵明画的很细,但细得并不拘谨,反而使黑与黑之间产生了呼应关系,并且黑得有变化,有主次,山头与山头之间也有呼应关系.随着画卷的继续展开,渔人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桃源人看见与他们不同的渔人便纷纷靠近了来,渔人他手持船桨作揖,向桃源中人问路,这是画面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与画卷名称相紧扣的画面重心.往后继续打开画卷,渔人第三次出现在画面里,这是整张画面的尾声了,也是原文中各家相邀渔人至其家里的部分,在这一段里并没有直接画出渔人离开桃源的画面,而是用其他表达方式来表现的.并且画面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之间的主次㊁虚实关系很明确,在这里要是一边看画一边读原文的话,情感方面在无形之中会受到一种引导,情绪也会随之而变.文徵明有取舍的描绘了«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原文中的景色或是人物文徵明都通过自己的理解给描绘了出来.
3㊀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学是相互影响㊁共同发展的.
只是在文学作品和图像形象相互转换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徵明的«桃园问津图»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画家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取舍一些东西的,并非完全的照着原文来绘制,会增加或是省略一些故事情节,从而达到自己所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