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经典实用科学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经典实用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

(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

(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

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

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

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

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

(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

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
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活动过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_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

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

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

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

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

主要包括:
(1)科学发展的进程。

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

(2)科学技术的进步。

包括:些内容。

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

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

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_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

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

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
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

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
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

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

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此教
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①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②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
③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

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

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
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

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

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

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

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

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
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带来厂环境问题。

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
两步进行。

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

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

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

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
(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

查阅资料等。

(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

(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3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
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

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4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_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

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

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

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动植物正在灭绝或已经灭绝了。

2、认识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4、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我国一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难点:会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课前做的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你们知道地球上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动植物吗?
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

(教师补充介绍:19世纪,
朱鹮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战争和环境破坏,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朱鹮已经灭绝了。

直到1981年,人们在陕西秦岭重新发现7只朱鹮,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朱鹮现存248只。

)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请学生说出书上图中珍稀动植物的名称,说一说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情况。

(2)请学生介绍其他珍稀动植物的情况,也可以介绍当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3)教师要做好相应准备,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

2、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1)自主选题,可以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选本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2)交流调查活动计划。

(3)调查活动安排课后进行。

3、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