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混合模式中的色调分离现象【下篇】:两种不透明度联袂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抑制色调分离的两种基本手段
抑制色调分离的本质,就是要减小阶值之间的间隔。
根据前篇的分析,阶值之间的间隔基本可以表达为“亮度范围/阶值数量”的形式。
要减小阶值之间的间隔,无非是这样两种途径----要么减小亮度的范围,要么增加阶值的数量。
1、不透明度抑制色调分离的机理
上述是颜色减淡的模拟曲线,左图是初始的混合状态,右图是将不透明度调整为80%时的状态,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阶值数量不变,但亮度范围减小了。
由此可见,不透明度调节的本质是在减小表达的亮度范围。
不透明度的这种调节特点表现在图像上,就是色调分离的区域并不会发生改变,只是色调分离区域的阶值随着不透明度的减小逐渐向基色靠拢进而达到减小亮度范围的目的。
随着亮度范围越来越小,色调分离逐渐消失。
下面的示例为实色混合:
2、填充不透明度抑制色调分离的机理
上面的颜色减淡模拟曲线中,左图为初始的混合状态,右图为将填充不透明度调整为80%的情形。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调节填充不透明度时,表达的亮度范围不变,阶值数量增加。
由此可见,填充不透明度的调节本质上是在增加阶值的数量。
填充不透明度的这种调节特点表现在图像上,就是色调分离的区域会加宽,形成一个过渡带,不透明度越小,过渡带越宽,色调分离区域的阶值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而渐趋柔和。
下面的示例为实色混合:
二、不透明度与填充不透明度在抑制色调分离方面的PK
由于在初始的混合中已经发生了色调分离,那么阶值的数量自然相对较少,而亮度的范围则相对较大。
阶值间隔(亮度范围/阶值数量)就表现为一个分母较小而分子较大的分数。
这种情况下,改变分母对结果的影响显然要大于改变分子对结果的影响。
比如以实色混合为例,初始的亮度范围为256,初始的阶值数量为2,间隔为255。
假如将亮度范围减小1,间隔为254;但是,如果将阶值的数量增加1,间隔却减小为128.这就是说,不透明度对阶值间隔的减小幅度远不及相同大小的填充不透明度,这一点在上面的示例图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换言之,如果调节不透明度的话,要消除色调分离需要用更低的不透明度。
从上面的例图中可以看到,调节填充不透明度时,60%已经消除了色调分离;但如果调节不透明度的话,则需要将不透明度降到2%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当不透明度降到2%这样低时,
混合效果已经非常隐约了。
如下图所示:
至此,两种不透明度在抑制色调分离方面的PK已见分晓----填充不透明度大胜不透明度。
三、不透明度与填充不透明度的联袂
尽管填充不透明度在消除色调分离方面大胜不透明度,但填充不透明度却有一个永远的疼----无法消除阶值溢出。
如下图所示:
而消除阶值溢出,正是不透明度的拿手好戏。
显而易见,如果将二者联手,混合的效果自然更趋完美。
如下图所示:
四、划分模式----ADOBE的工程师们又一次打了个盹
关于不透明度和填充不透明度在混合模式中的表现,其实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对于没有阶值溢出的混合模式,如变亮、变暗、点光、正片、滤色、柔光、叠加、强光等,两种不透明度的算法完全相同;对于阶值溢出类混合模式,如颜色加深、颜色减淡、亮光、线性加深、线性减淡、线性光、实色等,两种不透明度的算法完全不同。
划分和减去,是CS5中新增的两种混合模式,这两种混合模式属于典型的阶值溢出类混合模式,但是ADOBE的工程师们对这两种混合模式填充不透明度的算法设计却发生了疏忽----填充不透度的算法与不透明度的算法完全相同。
这也就导致对于划分模式中的色调分离,填充不透明度也失灵了。
如下图所示:
五、总结
最后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下本帖:
1、色调分离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用较少的阶值表达较大的亮度范围,导致阶值之间的间隔增大,视觉上表现为生硬不自然的色彩过渡。
2、消除色调分离的本质在于减小阶值之间的间隔。
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减小亮度范围,这正是不透明度所遵循的机理;二是增加阶值数量,这正是填充不透明度所遵循的机理。
在消除色调分离的表现上,不透明度远不及填充不透明度。
3、消除阶值溢出是不透明度的拿手好戏,而这是填充不透明度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
联合应用两种不透明度可使混合效果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