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六册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六册书)
高中第1——6册文言练习
(一)(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
1、文学常识填空:《种树郭橐驼传》作者,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⑵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⑶而卒以祸()⑷故病且怠()
⑸名我固当()⑹不害其长()
⑺得养人术()⑻且不得暇()
⑼其本欲舒()⑽去不复顾()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B.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D.既然已,勿动勿虑(表时间,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表推论,既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吾又何能为哉?
6.文章是怎样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阐明什么事理的?
(一)(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答案:
1、柳宗元柳河东柳柳州
2、①繁殖、滋生;②那实际上;③最终;④困苦;⑤称呼;⑥妨碍;⑦方法;
⑧空闲、闲暇;⑨树根;⑩往回看。
3、A.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4、D。
既来之,则安之(表时间,已经)
5、(1)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2)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6、对比、类比;借种树来比喻治民,说明官吏治民要顺应民性,应当了解、适应人民的需求,使共生产得以发展、生产得以安定。
(二)(高一上)《病梅馆记》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
,清代浙江仁和(现浙江杭州)人,又名巩祚,字瑟人,号___________。
我国近代杰出的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欹为美()(2)以夭梅病为业以求钱也()(3)斫直()(4)明告鬻梅者()
(5)遏其生气()(6)既泣之三日()(7)甘受诟厉()(8)安得使予多暇日()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夭梅病梅为业
B.既泣之三日
C.纵之顺之
D.必复之全之
4、解释下列各句瘇加点的“以”字
(1)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B.纵之顺之
C.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D.必复之全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7、“既泣之三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8、结合文意,赏析本文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高一上)《病梅馆记》参考答案
1、龚自珍,定庵,思想,文学
2、(1)倾斜;(2)使……成为病态;(3)砍;(4)卖;(5)阻止、抑制;(6)为……哭泣;(7)辱骂;(8)怎么
3、B(泣:为……哭泣,为动用法,其余均为使动用法)
4、(1)介词,凭借(2)介词,把(3)介词,把(4)连词,来
5、C(C句中第一个“之”为助词“的”,其余七个“之”均为代词,可译为“它”,指代“病梅”)
6、(1)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但不可以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2)放开它们,顺从本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或:在地里全部种上这些梅),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
7、对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愤慨以及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8、作者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表面上句句讲梅,实际上都有言外之意,揭露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时政,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
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三)(高一上)《促织》
1、填空:蒲松龄,字,别号,世称。
《聊斋志异》的体裁是,“聊斋”是_,郭沫若曾在此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志”的意思是;“异”应该理解为。
2、写出下列句子中所含通假字的本字:
(1)昂其直,居为奇货()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虫跃去尺有咫()
(4)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3、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B.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C.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D.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岁征民间B、成以其小,劣之
C、笼养之 D.、民日贴妇卖儿
5、小说结尾给主人公一个升官发财大团圆的结局,你对此有何评价?
(三)(高一上)《促织》答案:
1、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蒲松龄的书房名;记载,记下;奇异的事情。
2、(1)值(2)“翌”(3)“又”(4)“覆”
3、C
4、B、
5、给主人公一个升官发财大团圆的结局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却表现了作者对人
民群众的同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作品的批判意义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高一下)《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选自,作者杜牧与齐名,合称为“小李杜”。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⑴辇来于秦()⑵杳不知其所之也()
⑶尽态极妍()⑷剽掠其人()
⑸朝歌夜弦()⑹韩魏之经营()
⑺缦立远视()⑻输来其间()
⑴使负栋之柱()⑽多于在庾之粟粒()
⑾直栏横槛()⑿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⒀瓦缝参差()⒁多于市人之言语()
⒂日益骄固()⒃族秦者秦也()
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杳不知其所之也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⑵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6、文中写宫中珍宝之多有何作用?
7、末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四)(高一下)《阿房宫赋》答案:
1、《樊川文集》,李商隐;
2、①乘辇车;②远;③美丽;④抢劫,掠夺⑤在夜晚、在晚上;⑥收藏的珍宝;
⑦通“慢”,久;⑧运,运输;⑼承担;⑽露天的谷仓;⑾栏杆;⑿以……为借鉴;⒀不整齐;⒁集市;⒂顽固;⒃用作动词,灭族。
3、A
4、A和C
5、⑴秦人(从此)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扔得到处都是)。
⑵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破,楚人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6、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他们抢夺劫掠的行径。
7、借古讽今;(借六国与秦不爱人民而速亡的史实)告诫当今帝王以民为本。
五、(高一下)《黄州快哉亭记》
1、苏辙,字,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作品集名为。
通常“一门父子三词客”是指、和苏辙。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流奔放肆大()(2)其势益张()
(3)即其庐之西南为亭()(4)以览观江流之胜()
(5)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6)东西一舍()
(7)盖亭之所见()(8)至于长洲之滨()
(9)孙仲谋之所睥睨()(10)亦足以称快世俗()
(11)王披襟当之()(12)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13)盖有讽焉()(14)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15)而风何与焉()(16)将何往而非病()
(17)
将何适而非快()(18)使其中不自得()(19)不以物伤性()(20)今张君不以谪为患()(21)窃会计之余功()(22)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23)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24)揖西山之白云()(25)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26)连山绝壑()(27)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3、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风云开阖()(2)揖西山之白云()
3、请圈划出下列句中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南合沅、湘,北合汉沔()(2)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3)西望武昌诸山()(4)草木行列()
(5)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6)动心骇目()
(7)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8)亦足以称快世俗()
4、请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意现象。
1)胜
(1)以览观江流之胜()(2)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3)数不胜数()(4)日出江花红胜火()
(5)不胜枚举()(6)予观夫巴陵胜状()
(7)高处不胜寒()(8)不胜其烦()
(9)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舍
(1)东西一舍()(2)渔夫樵父之舍()
(3)月夜忆舍弟()(4)退避三舍()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家()3)举
(1)举目而足()(2)唯才是举()
(3)戍卒叫,函谷举()(4)举家庆贺()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5、翻译句子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6、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五)(高一下)《黄州快哉亭记》答案
1、子由,号颖滨遗老,《栾城集》,苏洵、苏轼
2、(1)极、甚;(2)大;(3)建造;(4)胜景、美景;(5)命名;(6)三十里为一舍;(7)因为、发语词;
(8)水边;(9)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10)足够;(11)敞开;(12)只是、只不过;(13)大概,副词;(14)机遇好、被重用;(15)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16)怨恨、忧愁;(17)到、往、去;(18)内心、心中;(19)因为;(20)忧愁;(21)利用;(22)应该;(23)洗涤;(24)拱手行礼,此指面对;(25)穷尽、尽;(26)断,陡峭;(27)……的原因;承受、禁得起。
3、(1)“阖”同“合”;(2)“揖”通“挹”引申为享受
4、(1)“名作状”在南面;(2)“名作状”在白天;(3)“名作状”向西;(4)“名作动”成行成列;(5)“名作动”用蓬草编;用破瓮做;(6)使震动;使惊骇;(7)使跟从或带领;(8)使称快
5、1)胜(1)美景;(2)美景;(3)尽;(4)超过、胜过;(5)尽;(6)美好;(7)禁得起、能承受;(8)禁得起、能承受;(9)美景、光彩
2)舍(1)三十里;(2)房屋;(3)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4)三十里;(5)止息;(6)住宿;
3)举(1)抬起;(2)提拔、举荐;(3)攻占;(4)全;(5)发动、兴起;6、(1)这些都是世人和心有忧思的文人感到忧愁悲伤身心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物,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2)假使他内心坦然,不因为外物伤害到自己的天性,那么到哪里会不快乐呢(3)楚王认为是快乐的,而百姓认为是忧愁的,这是人的感受不同(际遇)呀。
7、示例:文章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时而描述江上风光,时而评议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现了赞赏的态度。
(六)(高一下)《项脊轩志》
1、本语段选自《》,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每移案()⑵室始洞然()
⑶前辟四窗()⑷余稍为修葺()
⑸雨泽下注()⑹垣墙周庭()
⑺顾视无可置者()⑻以当南日()
⑼墙往往而是()⑽大母过余曰()
⑾何竟日默默在此()⑿比去,以手阖门()
⒀迨诸父异爨()⒁而母立于兹()
⒂瞻顾遗迹()⒃凡再变矣()
3、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雨泽下注
B.使不上漏
C.垣墙周庭
D.东犬西吠
4、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特点
不同的一句是()
A.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D.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5、翻译句子。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3)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6、第一段从窄、小、、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
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表现了什么?
7、围绕写“悲”,说说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高一下)《项脊轩志》答案
1、《项脊轩志》,震川;
⑴桌子,⑵明亮的样子;⑶开;⑷整修、修补;⑸流;⑹环绕,围绕;⑺安置,摆放,放置;⑻抵挡;⑼到处,处处;⑽看望(拜访);⑾整,从早到晚;⑿等
到,及;⒀等到;⒁你的;⒂遗留、留下的;⒃总共,共
3、C
4、D
5、(1)(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2)等到诸位伯父、叔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到处都是隔墙。
(3)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孙儿读书有成效,可指日而待了
6、旧、暗,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
7、选段中作者以项脊轩为观察点,回忆了三件往事:目睹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母亲和祖母关爱后辈。
这些往事虽然各自独立,但都是让人悲苦难抑的,正所谓“形散神聚”。
(七)(高一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文化常识填空:
1、“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______________。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________________”或简称“乐府”。
2、《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由南朝时陈朝______________编选的《__________》,这是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在文学史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最早的长篇诗,与北朝乐府民歌《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1)为诗云尔()(2)堂上启阿母()
(3)何意致不厚
()(4)何乃太区区()
(5)感君区区怀()(6)女行无偏斜()
(7)再拜还入户()(8)慎勿违吾语()
(9)伶俜萦苦辛()(10)恐此事非奇()
(11)小姑始扶床()(12)寻遣丞请还()
(13)逆以煎我怀()(14)谓言无罪过()
(15)谓言无誓违()(16)便言多令才()
(17)赍钱三百万()(18)适得府君书()
(19)莫令事不举()(20)君尔妾亦然()
(21)于今无会因()(22)渠会永无缘()
(23)隐隐何甸甸()(24)共事二三年()
(25)处分适兄意()(26)始适还家门()
三、选择题
1、指出句中“见”字用法与其它四句不同的一项:()
A.相见常日稀
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E.黄泉下相见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B.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C.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下列各句中“相”字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
例句:誓天不相负
A.及时相遣归B.会不相从许C.好自相扶将
D.仰头相向鸣 E.儿已薄禄相 F.伯乐相马
4、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现象的是()
A.箱帘六七十
B.奄奄黄昏后
C.逆以煎我怀
D.府吏见丁宁
E.合葬华山傍
F.虽与府吏要
5.下列句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可怜体无比B.汝岂得自由C.处分适兄意
D.叶叶相交通 E.本自无教训 F.寡妇起彷徨
6.选出下列加点的两个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两项是()和()
A.奉事循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否泰如天地
D.逼迫兼弟兄
E.会不相从许
F.我有亲父兄
7.选出下列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两句()和()
A.吾今且报府
B.且暂还家去
C.年且九十D四体康且直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两句是()和()
A.卿当日胜贵
B.谢家事夫婿
C.交广市鲑珍
D.逆以煎我怀
9.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两句是()和()
A.非为织作迟B.为仲卿母所遣C.渐见愁煎迫
D.仕宦于台阁E.我命绝今日F.杂彩三百匹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3.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五.简答题
1.试分析”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用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段描写刘兰芝的“严妆”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4.分析该诗尾声“化鸟双飞”这段情节有何作用?
(七)《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答案
一、1、音乐机构,乐府诗;2、徐陵《玉台新咏》诗经楚辞叙事木兰辞(诗)乐府双璧
二、(1)语气词;(2)禀告;(3)招致;(4)见识少;(5)真情挚意;(6)不端正;(7)两次;(8)千万;(9)孤单的样子;(10)适宜;(11)古代的一种坐具;(12)不久;(13)预料;(14)总以为;(15)过失;(16)美好;(17)赠送;(18)刚刚;(19)不成功;(20)这样;(21)机会;(22)他;(23)何等;(24)共同生活(25)按照;(26)出嫁;
三、1.C(被) 2.A C(辞别) 3.B
(你) 4.C 5.F
6.C E(否泰:坏运气,好运气从许:同义复词,答应)
7.A C(将)
8.B C(名作动)9.B C(被动句)
四、1.我不能承受你家的使唤,白白留在这里没什么用处。
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回娘家。
”
2..活生生的人偏要作死的诀别,重重怨恨怎能论述详尽!想到他们决心辞别人世,说一千道一万也难保全他们。
3.千万不可为一妇人而轻生,你贵她贱,(抛弃她)又怎么能算薄情呢!
五、1.运用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了徘徊顾恋的情调,提摄全篇、引出有情人被迫分离的故事。
2.主要运用铺陈手法,既突出了兰芝的美貌,为下文官家求婚做了铺垫,又表现出兰芝被逐时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她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展现出兰芝自尊自爱,坚忍刚强的个性。
3.不累赘,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感人。
4.首尾呼应,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使诗意更加浓郁。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寄托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他们忠贞的爱情和反抗的精神,并控诉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致使有情人不能活着相爱相伴。
(八)(高二上)《诸子喻山水》
1.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时鲁国人。
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言行
的体散文集。
(2)孟子,名,字,时邹人。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奉为“”。
(3)老子,即,姓,名,春秋时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即《》。
(4)管仲,名,字,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是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依托管仲之名而成书的。
(5)韩非,是先秦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作有《》
(6)孙子,名,字长卿。
春秋末期兵家,《孙子》或称《》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主不厌人()(2)海不辞水()
(3)逝者如斯夫()(4)仲尼亟称于水()
(5)盈科而后进()(6)天下莫柔弱于水()3.翻译
下列句子
(1)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4.孔子、管子各从哪个角度阐明为学之道?
5、请以第⑵章为例,简析《孟子》的语言特点。
(八)(高二上)《诸子喻山水》答案
1.(1)丘,仲尼,春秋,儒,孔子及其弟子语录(2)轲,子舆,战国,亚圣(3)老聃,李,耳,道,道德经(4)夷吾,仲,管子(5)法,韩非子(6)武,孙子兵法
2.(1)满足(2)拒绝,推迟(3)这(4)多次(5)满(6)比
3.(1)泰山对土石(都能容纳)没有设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小的支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和浩瀚。
(2)孔子站在黄河边上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
4.孔子从事情的成效角度阐明成功贵在锲而不舍,强调要持之以恒;管子则从为学的角度强调人君、士人都要不厌于学,才能道道至圣的境界。
5、第⑵章论说为人治学之理,以“登山”、“观海”为喻,加上大量排偶句式的运用,其语言说理形象生动且具有一种不可阻挡之气势。
(九)(高二上)《秋水》(节选)
1.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家。
他是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被后世并称为“________”。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又称《___________》,为道家经典之一。
2.解释加点的词: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4)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7)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8)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10)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12)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中的“穷”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行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C.东面而视D.以天下之美为
尽在己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B.拘于虚也。
C.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D.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野语有之曰B.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C.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D.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百川灌河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E.计中国之在海内F.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7.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莫己若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又奚以自多D.今尔出于崖涘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⑵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⑶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9.北海若的答话,连用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10.我们从这故事得到怎样的启示?
11.试分析本文形象说理的特色。
(九)(高二上)《秋水》答案
1.周;思想;道家;“老庄”;《南华经》
2.(1)按时;注入(2)把……看成(3)掉转(4)面对着,面向(5)以……为少;以……为轻(6)危险(7)限制(8)鄙陋,低劣(9)止,停(10)谋算,考虑(12)先前,刚才
3.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C
5.A(代词,其他三项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F
7.C(宾语前置句)
8.⑴“(自以为)懂得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⑵于是河伯十分高兴,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⑶我只存在被人小看的念头,又怎么会自满呢?
9.从空间、时间、所受教育的条件三个角度说明人的眼界容易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10.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对宇宙的认识是难以穷尽的,不应囿于己见而自我满足。
11.本文所谈的是一个玄妙的哲
学问题,但读起来却妙趣横生。
这与作者以形象来说理有关。
首段以水为喻,描绘了两幅图景,以“百川灌河”的寓言引出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段先以“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组成的排比句批评河伯这类人物;接着以一个“犹”字,三个“似”字组成的四个比喻句说明人对宇宙的认识是难以穷尽的;然后以“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一组排比句加强语势,说明个人作为有限;最后以反问句作结,生动传神,留有余味。
庄子善用寓言。
课文用“百川灌河”的寓言说明了对宇宙的认识是难以穷尽的大道理。
用类比联想的形式,推导出哲理的认识,形象地说明了道理。
全文除运用寓言形象说理外,还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十)(高二上)《前赤壁赋》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前赤壁赋》选自《___________》,赋,一种讲究词采,____________的文体。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_在文学上取得很高成就,并称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纵一苇之所如()(2)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倚歌而和之()(4)下江陵()
(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6)渔樵于江渚之上()(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正襟危坐()(10)冯虚御风()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山川相缪
D.苏子愀然
4.选出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D.其声呜呜然
5.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兴国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8.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借景取理,依理述志。
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