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2年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2年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杨丽春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近4年法定丙类传染病疫情流行特点,科学评价丙类传染病流行状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Excel2003和Orig in8.5软件对2009~2012年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病例进行回顾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2012年期间,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数达到12 555 262例,最高发病率为283,59/10万(2012年),最低发病率为177,16/10万(2009年),其中手足口病居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首位,共报告6 788 046例,年均发病率为126.67/10万,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54.066%;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位居其次,发病病例共报告3 144 811,年均发病率为58.499/10万,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24.099%.在每1年,随季节增加,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先增加后降低,主要发生在第二季度.手足口病死亡数共报告2 359例,占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91.43%,远远高于其它丙类传染病死亡数.大多数丙类传染病发生在5、6月.结论:手足口病数远远多于其它类型,仍是今后丙类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其次手足口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防治不容忽视.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45)011
【总页数】5页(P1353-1357)
【关键词】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病学
【作者】杨丽春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丙类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报告的一类疾病,根据我国2009~2012年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分析发现,丙类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日常生活。
为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作者对我国自实行疫情网络直报4年来的丙类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统计分析,这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9~2012年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人口资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2 分析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10种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其中丝虫病因无发生病例,本文不做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2003和Origin8.5软件将收集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图表,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总发病和死亡情况
2009~2012年我国上报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及死亡情况见1和表2。
在此期间,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病例达到12 555 262例,年均发病例数为3 138 815例,年均发病率为233.735/10万,最高发病率为 283.59/10万(2012年),最低发病率为
177.16/10万(2009年),以2009年的发病数为基准,2010、2011、2012年的发病率增加幅度分别为36.45%、31.21%和60.08%。
以2009年的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比例为基准,2010、2011和 2012年增加的幅度分别为24.93%、21.17%和 47.26%。
这说明在 2009~2012年期间,以2009年为基准,丙类发病数和占传染病比例逐年增多。
由表2可知,在4年期间,法定丙类传染病死亡例数2 580例,年均死亡例数为645例,年均死亡率0.010/10万,这说明丙类传染病死亡率较低。
丙类传染病死亡数占传染病总数的比例波动较大,在(5.98~
15.22)×10-3%范围内,较大值在2011年,较小值在2012年;在丙类传染病和死亡总数中,2011年病死率相对较高,其它3年的病死率差不多,0.017%。
表1 2009~2012年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及占传染病的比例情况(/10万)年份人口数(万) 传染病发病总数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发病率(/10万) 丙类传染病占传染病比例(%)2009 133 474 5 898 415 3 785 153 177.16 40.67 2010 133 972 6 409 962 3 114 311 241.73 50.81 2011 134 735 6 320 099 3 256 965 232.46 49.28 2012 135 404 6 951 478 2 398 833 283.59 59.89
表2 2009~2012年我国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死亡及占传染病死亡的比例情况(/10万)年份人口数(万) 死亡数死亡率(/10万) 丙类传染病死亡占传染病比例×10-
3(%) 病死率(%)2009 133 474 650 0.007 11.02 0.017 2010 133 972 552 0.015 8.61 0.018 2011 134 735 962 0.009 15.22 0.030 2012 135 404 416 0.010 5.98 0.017
2.2 发病位顺和死因位顺
丙类传染病中各类型发病数随年份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等11种疾病,鉴于在2009~2012年期间丝虫病无患病病例,所以本文未进行其研究。
由图1可知,手足口传染病共报
告6 788 046例,年均发病率为126.67/10万,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54.066%,居丙
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首位。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位居其次,发病病例共报告3 144 811,年均发病率为58.499/10万,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24.099%。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风疹、黑热病、斑疹伤寒、麻风病、包虫病等共报告发病总数分别为 1 542 408 、454 227、373 176 、223 807、14 426、9 540、3 360 、1 523 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8.691/10 万、8.449/10 万、
6.942/10 万、4.163/10万、0.268/10 万、0.177/10 万、0.063/10 万、
0.028/10万,分别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 12.286%、3.617%、2.973%、1.783%、0.115%、0.077%、0.027%和 0.012%,分别居第 3、4、5、6 、7、8、9 、10位。
由图1还可知,随年份增加,对于流行性感冒,2009、2012年发病数较高;流行性腮腺炎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手足口病在此4年期间发病数高居不下,2009年发病数相对较低,但在100多万以上,2012年发病数相对较高,达到约
220万,远远高于其它丙类传染病的发病数。
黑热病发病数随年份增加减小,虽然减少,但总体发病数不是较多,从2009年的509人减小到2012年的240人。
除此之外,其它丙类传染病在此期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每年都有发病病例。
在2009~2012年期间丙类传染病中各类型死亡数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手足口病死亡数共报告2 359例,年均死亡率1.879×10-3/10万,占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
的91.43%,远远高于其它丙类传染病死亡数。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死亡数共报告156例,占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6.05%,居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第二位。
其它丙类传染病死亡病例较少,主要为 1~36例,占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2.52%。
丙类传染病随年份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近4年病死率高居不下。
图1 丙类传染病中各类型发病数随年份变化曲线图版编号:1004-0951-(2013)11-1355-F1
2.3 时间分布
2009~2012年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随季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每年中,随季节增加,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先增加后降低,即从第一季度的 229 732(2009年)、139 185(2010年)、304 559(2011年)、501 175(2012年)增加到第二季度的 928 475(2009年)、946 056(2010年)、1 060 093(2011年)和1 524 139(2012年),然后减少到520 380(2009年)、228 082(2010年)、827 860(2011年)和837 957(2012年)。
这说明丙类传染病主要在每年的第二季度发病,每年的第一季度发病数低于后面3个季度。
表3 2009~2012年期间丙类传染病中各类型死亡数名称 2009 2010 2011 2012流行性感冒 13 9 3 11流行性腮腺炎 1 5 4 1风疹 0 1 2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0 0 1 0麻风病 0 3 1 2斑疹伤寒 0 1 1 0黑热病 0 1 0 1包虫病 0 2 0 1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49 52 34 21手足口病 353 888 506 612
图2 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季度分布情况图版编号:1004-0951-(2013)11-1355-F2
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月份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随月份增加,对于流行性感冒,1、2、11、12月份相对其它月份发病率稍微高一些;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在5、6月,其次是1月和12月;风疹主要发生在4、5、6月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发生在7、8、9月,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 9月,该传染病发生大规模感染,达到225 266例。
麻风病随月份增加逐月降低的趋势;斑疹伤寒主要发生在5~10月,而其它月份相对较少;黑热病每年波动性较大;包虫病主要发生在12月;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主要发生在7、8月和 10、12月。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6月。
鉴于丙类传染病死亡数较低,本文只研究了手足口传染病死亡月份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因手足口病致死主要发生在4、5、6月
图3 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月份分布情况图版编号:1004-0951-(2013)11-1356-F3
图4 手足口传染病死亡月份分布情况图版编号:1004-0951-(2013)11-1357-F4
3 讨论
通过对2009~2012年的疫情报告资料分析,我们可知:我国丙类传染病以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共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0.451%。
丙类发病数与季节有关,在第二季度尤为明显,从月份上看,大多数丙类传染病发生在5、6月,这与春夏交际、气候突变引起病菌较多,从而易感染人群[1,2],尤其是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高发期,因此,为了避免或降低丙类传染病的发生,建议人们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增强自身的抗病毒免疫能力;让易受感染人群—孩子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合;注意保持家庭卫生,家里要通风,勤晒衣被[3,4];大力加强综合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控制
丙类传染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王福春,黄亚铭,韦彬,等.2004~2009年广西靖西县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社区医学
杂志,2011,9(8):1-4.
[2] 洪波,吴少辉,刘霞,等.2004~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乙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J].现代
医药卫生,2013,29(3):377-381.
[3] 吴声荣,黄亚铭,杨永亮,等.2004~2009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
国卫生统计,2012,29(1):89-90.
[4] 王芳,赵球平.仙桃市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其预防控制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2,28(7):856-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