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攸一中新学期校长讲话稿:一中需要你更优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攸一中新学期校长讲话稿:一中需要你更优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县攸一中新学期校长讲话稿:一中需要你更优秀
各位教职员工:
上午好!
时间过得很快,又一个暑假不知不觉过去了,又一个新学期按时来临,我们又将共同面对新的任务,接受新的挑战。
县攸一中这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我们接受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坷,打过一场又一场恶战,取得过一次比一次的辉煌。
成绩越大也意味着压力越大,挑战越多。
在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在越来越高的要求之下,今天的县攸一中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优秀,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创造更优质的教育,实现更大的目标。
所以在今年暑假学习大会上,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一中,需要你更优秀”。
我讲三个问题:一、今天一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二、今天一中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三、今天在一中我们将怎样当老师?
一、今天我们面临怎样的挑战
今天,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时代的挑战、现代教育的挑战、教育对象的挑战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
一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挑战
今天的学校跟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学校不一样,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使校际竞争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竞争的强度日趋激烈,从质量竞争到生存竞争;
竞争的范围日益扩大,从一元竞争到多元竞争,从结果竞争到过程竞争;竞争的手段也日益科学,从粗放到集约,从苦干到科研;竞争的规则趋向多变,不断的变革使学校不断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考验。
教育走向多元化和增加选择性已经成为必然。
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校生存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用过硬的质量赢得良好的信誉,用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保障丰富的财源,以丰富的财源支撑快速的发展。
”
教育的这个变化给每一个教师带来了挑战。
我们不得不考虑,今天,教育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过去我们认为,教育的产品是学生,今天我们说教育的产品是服务。
教育是服务业,教育在为别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赢得社会的回报和自身的发展。
教育既然是服务,那么反观今天一中的教育,反观今天一中的教职员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我们最缺的是服务意识!在这
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接受别人的服务,同时我们也都为别人提供服务。
一中是一个公办教育实体,发展到现在实属不易,今后要高位走强,要想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获得肯定,作为一校之长,我愁的不是钱,我最愁的是人,尤其愁的是我们一中人的服务意识。
大家都清楚,我们一中教师队伍的现状:年龄越来越大,知识越来越旧,事业干劲越来越弱,如果我们还不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将来不可能走得更远,也不可能创造更好的教育。
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给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们就会获得较好的回报。
对于服务,我对有四个方面的担忧。
一忧服务意识不浓。
我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在念叨老皇历,死死抓住师道尊严不放,不愿学习,不愿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一意孤行,心高气傲,服务意识太差;二忧服务态度不好。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高度,在服务学生问题上,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必须端
正自己的态度,以主人翁姿态来热爱我们的学生;三忧服务能力不行。
服务是要讲能力的,有时候有意识但没本领也不行,没教好课就是没为学生服好务,学生们的眼睛雪亮。
县攸一中教师有本领,但面对新形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服务本领;四忧服务质量不高。
意识、态度与能力是质量的基础,只有我们强化了服务意识,端正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服务质量,也必然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替代的力量。
为了一中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在此我要向每一个一中人大声提醒:请大家好好反思反思自己,问问自已服务意识浓不浓,服务态度好不好,服务本领行不行,服务质量高不高。
我们要将服务二个字深深刻进脑海,融入血脉,植入灵魂。
各年级、各科室、各个老师都要围绕为学生服好务大做,要让讲服务、比服务在县攸一中蔚然成风。
二是时代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人与电脑争智力的世纪。
在新的世纪,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我们就培养了新世纪的新的失业者。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不是越来越值钱了,而是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因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了、太容易了!过去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被人们尊敬;可是今天,如果我们的老师还仍然是知识的储存器,那么别人不会给我们尊敬,因为你存储的只能是旧知识,新知识才变得越来越值钱。
比尔·盖茨的一张光盘,物质成本仅一块多钱,可在中国,它曾经卖到过九千八百元。
那里面有什么,有知识,是知识值钱吗?不是!因为如果我们也做一张光盘,里面也有知识,把四大名着放在里面,能不能卖到九千八?不能,因为那是旧知识,比尔·盖茨的光盘里是新知识!可是新知识新在哪里?从软件的角度说,它不过还是若干个“0”和“1”,这是旧的,但是“0”
和“1”的组合方式是新的。
所以,今天我们培养的孩子必须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孩子,他们才是新世纪的主人。
电脑的另一特点是没有情感,跟情感有关工作电脑做不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高情商或者说有和谐情感的人。
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挑战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为人的某一时刻服务”到“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变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为通识教育,这是现代教育发展带给我们的挑战。
说起知识,我们可以把“知”和“识”分开,“知”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可“识”却变得越来越关键。
关于知识的知识,怎样掌握知识,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从哪里高效地获取知识,这个就是“识”。
教师在“识”这一块如果不能引领学生,那么教师也就失去了他们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价值;教师如果仅仅从“知”这一块给孩子提供“存储”的容量,那么教师在信息时代也失去了他们的职业价值。
所以我喜欢把“知”和“识”分开。
今天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最缺的,恰恰是“识”。
就我自己而言这个“识”字也太重要了,这些年来,我去过全国许多知名的学校,也去过诸如新加坡之类的国外学校,如果我不去外面见识人家的做法,一味地闭门造车,我想县攸一中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样子。
我时时想,年轻人更应该多长见识,不能闭目塞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见识,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电视新闻都不看,一本杂志也不订,你站在课堂上有什么底气?我们学校去年已经成立了
青年科教社团,听说还搞得不错,今后外出学习要多向年轻人倾斜,我也打算分期分批派一些年轻有为的老师出去见识见识,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老师。
变阶段教育为终身教育。
教育向两头延伸,已经没有界限。
往前有学前教育、婴幼儿教育,再往前有胎教,没有
出世之前已经开始了教育,其实教育往前延伸已没有界限,很多母亲甚至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才怀上自己的宝宝;学习向前延伸没有界限,往后延伸仍然没有界限。
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临死之前还有临终关怀,所以学习已经成为第一需要,读书已经成为生活方式。
我曾经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老师一朝醒来,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做教师了,只能降格为辅导员。
为什么?据统计全国教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师不下十万人,十万个老师教同一门课,有这个必要吗?我们从全国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中找出十个顶尖的老师来,上十种不同类型的课,放在网络上,供人们去点击,这样一件事情从技术上来说,已经可以实现了。
所以某一天,我们一朝醒来,发现自己已不再是教师,因为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讲课,我们只能站在旁边帮助孩子选择,看什么样的课是我们这样的孩子最
欢喜、最适合的,那个时候我们也就是一个辅导员。
四是教育对象的挑战
今天的学生跟过去任何时候的学生相比,对教师来说都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有非常强的主体性。
他们的知识性、社会性和多元性也是过去的学生所不具备的。
从古到今没有哪那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孩子,家庭贫富差异如此之大,社会阶层如此丰富,生活背景如此复杂。
这一切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挑战。
五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
原始社会,长者为师;奴隶社会,知者为师;工业社会,教师从知者分离出来,传授知识的技能达到了最高水平;信息社会,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
今天,教师的本领恐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强,现实中教师的素质远不适应教育的需求!出路就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必须重组。
基于此,那么,作为一名现代优秀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我想,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点:一、身心健康,完美的人格态度。
二、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育人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
四、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
五、一专多能,多元的知识结构。
六、精通业务,娴熟的教学艺术。
七、学以致用,较强的工作能力。
八、广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养。
九、与时俱进.先进的教育观念。
十、积极进取。
执着的创新精神。
二、今天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大家都清楚:目标引导,边讲边问;以勤补拙,小步快进;教师主导,注重基础。
我说的这些说法都是中性词。
但是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带来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少个性化、缺创造性”。
具体一点说,就是: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
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思考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县攸一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公民。
具体而言有四句话:“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这四句话,第一句和第四句是传统的教育目标。
斯霞老师(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
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曾经说过:“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没有身体是废品”。
我们把身体和心理分开,因为“身心两健”才是真正的健康。
因此,我们还应该加上一句:“心理不健康是易碎品!”在传统的育人目标的基础上,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文理兼通?科学素养是“强身之道”,人文精神是“立身之本”。
少了“强身之道”,一打就垮;缺了“立身之本”,不打自垮!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也是这样。
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文理兼通,和谐统一的人,应该是新时代的教育目标。
“学创俱能”,“学”是学习,大家知道,我们今天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学得快的本领;“创”是创造,刚才说过,人与电脑争智力的世纪,出路在于创新。
我想借这个机会说说我的素质教育观。
首先,素质不是技能的简单叠加,过去人们始终把技能的简单叠加看作素质。
到一些学校去参观,让我们看看学生们唱个歌、跳个舞、写一手毛笔字,然后就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我说:不是!因为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狗熊表演的时候,它也有很多项目。
我们看完之后,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这个狗熊素质真高啊!那是因为技能是可以训练的,技能的简单叠加并不是素质。
我想说的是: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培养完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材施教才是面向全体;增强素质不能只做加法,减轻负担不是只做减法;教师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机械地只教学生教材;把整个社会当课
堂,而不是把课堂当作整个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教师拔着学生成长;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其实老祖宗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比我们今天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都来得全面和深刻,我们丢掉了老祖宗的很多好的东西,用一些时髦的名词填充我们老师发展的空间。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发现,我们总是在邯郸学步,我们今天在爬着走路!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句话比今天我们提的素质教育本质要义——“两全”要科学得多,丰富得多,“两全”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想“面向全体”没有“有教无类”说得好,“全面发展”没有“因材施教”说得好。
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演绎成一本书,也可以演绎成一篇激情的演讲,但是没有古人的这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教学相长”。
这是所有的关于合理师生关系的最和谐、最科学的概括。
今天学习理论有那
么多,但是所有的学习理论都没有古人的这句话说得好,那就是“学而时习之”,这是最科学的学习理论。
我们今天说情景教学,我们说教育不能离开孩子的情感,要在孩子情感的基础上施教,可是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优秀教师的课堂会让我们如痴如醉,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在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学记上说的这三句话在他们的课堂中体现得最为完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而不强迫,严格而不压,启发而不全部说出)教导孩子,指导孩子,引导孩子,但是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我们可以给孩子以规范、给孩子制约甚至可以给孩子以强制,但是请你记住,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我们可以
点拨孩子,启发孩子,但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把握怎样的“度”才是最佳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才是素质教育。
今天我们做了多少?让我们用古人的观点去审视教育现实,我们会发现,需要我们做的东西还有很多。
三、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在教师大会上经常讲:在一中当老师既光荣又辛苦,一中的教师要勤奋更要智慧,要责任更要爱心,要传承更要创新,要教书更要育人。
今天我想从另外几个层面讲讲怎样做老师。
一要正确理解和热爱教师职业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且功利的社会。
这样一种大环境对教师的心理冲击很大,我们一中现在也有部分教师开始
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有一些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年轻教师也缺乏职业激情,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无论你从事那一种职业,如果你失去了激情也就意味着你事业的终结。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我认为跟很多老师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有很大关系。
教师职业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这才是教师。
这是叶澜老师的观点,是我认为最恰当的关于教师职业的定义。
过去我们说教师是蜡烛是春蚕,老师都是悲剧人物。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照亮别人之后自己啥也不剩。
春蚕会作茧自缚啊。
我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时成就自我?我们天天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光为孩子设计美好人生,可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去设计了吗?教师应该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空照亮
别人,同时他也要展示自身的绚丽!所以我反对说教师是蜡烛!
我还想到三个词,过去我们常说的:积极性、责任感、事业心。
作为老师,当我们仅仅把工作的动力归纳为积极性的时候,那么我们已经很被动了,因为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常说“调动积极性”嘛!一调就动,不调不动啊。
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
可是,责任感不一样,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虽然未必是愉快的,但一定是能坚持的。
再上一层,事业心就更不一样了,它是积极的,主动的,稳定的,长久的,也是愉快的。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它都会引领你克服困难往前进。
所以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心。
二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县攸一中有部分教师总喜欢说长道短,成绩差了怨学生不好,职称评不上说领导不好,奖金少了说制度不行,不管情况如何他总能找到埋怨的理由,就是不愿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从自身
出发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埋怨环境,我们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但环境不会因为我们找了这些理由而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
可是,改变自己,只要今天去做,明天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身!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牢骚满腹一事无成”的人,我们都不要做那样的人。
改变自己不容易,最多的借口就是“太迟了”。
有一句话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是永远记住的,那就是“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
这句话时时提醒着我。
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
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人生进步的五个阶梯,对教师而言,同样适合。
“乐于奉献”要放在第一位。
“乐于奉献”在什么地方都需要,公办学校需要,民办学校需要。
品德高的领导喜欢“乐于奉献”,品德不高的领导更喜欢“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还要“善于总结”。
我们要把我们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有意义的实践,形成科学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得益。
教师拿什么去赢得学生?我们有很多困惑。
我想,教师赢得学生就是四个“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教师有了这四个“真”,我想孩子一定喜欢你,孩子一定服你的气。
不是因为你有了教师权威他才听你的。
三要科学而有效地教书育人
教师有双重快乐:育人与科研。
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就必须把眼睛瞄准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我们面对着的学生。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县攸一中今后要想高位走强,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想靠任何形式的假日补课,加班加点,拼体力来活得好成绩,获得成功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了。
所以站在学校的发展大局我们要极力重视教育科
研;站在教师个人的成长,我们更要重视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前沿科学。
学习、实践、创造,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今天我们最缺乏的是学习。
我们今天看到的教育科研论文,绝大部分是这样一种类型——它的题目是“论地球有引力”,它的引言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在梨树下(注意不是在苹果树下),树上掉下一棵梨,把我的脚给砸了,我就感到奇怪,经过反复思考、实验,我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地球有引力!这种类型的论文太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教育的很多问题在地球的另一端或别的地方甚或在我们的祖先那儿已经被解决甚至被解决得很好了,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学习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
随便说一个例子,微观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
第一,“讲”不等于“懂”。
我们有很多
老师是“以讲为懂”的,只要有机会就去讲,课上满时间讲,课外抢时间讲,讲完之后就认为学生懂了,其实“讲”和“懂”之间隔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讲”是教师这儿信息的输出,“懂”则是学生那里信息的有效输入!“讲”,只有一个结果是肯定的,那就是引起了周围空气的振动,其它的你都不能保证!那你为什么要满足于讲呢?讲得滔滔不绝,以为学生懂了?其实没有!由“讲”到“懂”必须以孩子主动地“学”为桥梁。
你让学生主动地学了吗?没有这个桥梁,“讲”不可能变为“懂”!
第二,“懂”不等于“会”。
我们总是“以懂为会”。
老师上完课之后,总是问学生,你懂不懂?学生说懂了,我们老师脸上马上就露出了幸福而又满足的神情——学生懂了!其实,这有啥高兴的呢?你讲的中国话,学生能不懂吗?懂是浅层次的,那仅仅是信息的输入。
由“懂”到“会”,其间的距离同样非常遥远!我们不能以“懂”为满足。
由“懂”到“会”必须以
学生科学地“习”为桥梁!“习”是“实习/
首页
上一页
2
4
下一页
尾页
”的习,“练习”的习,“学而时习之”的习!
第三,“会”不等于“通”。
“通”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由“会”到“通”,也有桥梁,那就是孩子独立的“悟”!就以考试为例,考试怎么考?哪里仅满足于“会”啊?命题人是什么人?通过题目设置了若干个陷阱,看着学生一个一个往里掉,躲在旁边窃喜的那个人就是命题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以“会”为“通”,我们就降低了一个层级。
学生也不可能越过那些题目陷阱。
现实中,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了吗?我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