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威县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威县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6·成都模拟) 欣赏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
给这幅漫画拟定标题。
(不超过 6 个字,不能以“无题”为题)
(2)
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30 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阳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
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 .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
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 . 《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 . 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 .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 .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 . 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 .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 .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 .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3. (9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后回望自己的青葱岁月,殷鸿福院士也曾反思,“错走了一条‘死读书’的路”。
“中学时代是思维养成
的关键时期”。
中国多年来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很少,“最根本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欠缺导致的原创力不够”。
“现在被认为离经叛道的,不一定没有其合理的内核,就算你认为它是错的,但是里面也可能有一部分对的,将来把有益的剥离出来,也许就颠覆了现在的观念。
”殷鸿福建议,在中学时代,老师应该多发起讨论,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意见,“每个东西都启发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是不是对、对在哪儿’,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摘自《殷鸿福院士: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3日)
材料二:
图1 高中类型与期望大学类型的学生HCT成绩比较
注:HC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最低分30分最高分50分。
括号中数字分别为来自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选择相应期望高校类型的学生人数。
(摘自凌光明刘欧《中国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材料三: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
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就新课程需要革除的对象来看,应试的教育及其学校办学的危害不是表面上的师生压力大、任务繁重、学习乐趣的失去,而是大量的无思维含量和思维品质的机械性知识学习排挤了思维在场的高质量学习。
学习的含义上要素“情境(现实的需要)、实践(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构成了新课标突出强调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缺一不可,这也正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伴随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和高考改革的核心。
(摘自周晓阳《批判性思维是学习品质的保障》,《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8日)
材料四:
现阶段,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不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总结了改革难的原因,包括利益的冲突;有良好愿望,但目标脱离实际;旧的文化和习惯的阻碍,导致执行中的推诿拖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
这些原因确实存在,不过在我看来,原因中还漏掉了重要的一点,即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大家缺乏正确的和明确的共识。
比如,减少知识性传授的目的到底为什么?
2005年,国家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重大战略”,要求在15年内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从2005年起有更多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开放的精神和探究实证的技能,那么我们对未来的底气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
时不我待,如果现在开始这样做,下一个15年到来时会怎样呢?
(摘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教育:时不我待》,《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期望大学类型不同的学生在HCT成绩上存在差异,其中期望进入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均分最低。
B . 普通高中时期望进入985高校的学生HCT成绩显著高于期望进入211类高校的学生,但与期望进入国外大学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
C . 不论是来自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期望过进入985高校、211高校、其他国内高校、国外学校的学生的HCT成绩依次降低。
D . 来自重点和普通高中的学生HCT成绩有明显区别,说明HCT成绩所反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殷院士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原始创新能力。
B . 批判性思维即批判与否定,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C .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D . 基础教育阶段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必备要素,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能等待、不能
观望的大事。
(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进一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
4. (12分)(2018·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
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
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
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
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
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
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
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
小战士更急了。
“不是,不是,敌人,是……”
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
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
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
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
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
话题自然离不开羊。
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
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
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
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
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
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
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
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
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
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
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
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
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
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
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 . 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
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 . 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2)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19·哈尔滨模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
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
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
太祖镇淮阴,景先防卫城内,委以心腹。
与世祖款昵,世祖为广兴郡,启太祖求景先同行。
建元元年冬,虏出淮、泗,增司部边戍兵。
义阳人谢天盖与虏相构扇,景先言于督府,骠骑豫章王遣辅国将军中兵参军萧惠朗二千人助景先。
虏寻遣伪南部尚书頞跋屯汝南,洛州刺史昌黎王冯莎屯清丘。
景先严备待敌。
豫章王又遣宁朔将军王僧炳等屯义阳关外,为声援。
虏退,进号辅国将军。
景先启称上德化之美。
上答曰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世祖即位,征为侍中。
景先事上尽心,故恩宠特密。
车驾射雉,郊外行游,景先常甲仗从,廉察左右。
寻进爵为侯。
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上以景先谙究司土,诏往。
景先至镇,屯军城北,百姓乃安,牛酒来迎。
军未还,遇疾,遗言曰:“此度疾病,异于前后,自省必无起理。
长违圣世,悲哽不知所言。
毅虽成长,素阙训范。
贞等幼稚,未有所
识。
方以仰累圣明,非残息所能陈谢。
所赐宅旷大,恐非毅等所居,须丧服竟,可输还台。
三处田,勤作,自足供衣食。
周旋部曲还都,理应分张,其久旧劳勤者,应料理,随宜启闻乞恩。
”卒,时年五十。
上伤惜之,赠侍中、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谥曰“忠侯。
”
(节选自《南齐书·萧景先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B . 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C . 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D . 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褐是指粗布衣服,古时是平民的服装,所以脱去布衣担任官职,称为“解褐”。
B . 豫章,古郡名,在今江西一带设立,王勃《滕王阁序》中曾提到“豫章故郡”。
C . 征即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公府、州郡从地方举荐平民入朝为官。
D . 侯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地位较高,故有“王侯将相”一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萧景先性情醇厚,得到两朝皇帝信任。
太祖镇守淮阴期间,他负责城内防务,被倚为心腹;世祖即位前,出任广兴郡太守,也向太祖要求萧景先同往。
B . 萧景先机警有谋,能够为国解除边患。
在谢天盖与外敌勾结作乱过程中,他不但严阵以待,而且与各路人马互相配合,击退敌军,保证了边境地稳定。
C . 萧景先尽心尽责,深受世祖皇帝倚仗。
蛮虏骚扰,造成司部以北地区躁动不安,他因熟悉当地情况被委以重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安定了百姓。
D . 萧景先深明大义,临终托孤情真意切。
在给皇帝的遗书中,他既希望皇帝能对子女、部下多加眷顾,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勤奋劳作,自食其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车驾射雉,郊外行游,景先常甲仗从,廉察左右
②所赐宅旷大,恐非毅等所居,须丧服竟,可输还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一上·绥化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 ,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③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宫,号曰大家。
”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
逐子,跟随着儿子。
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
”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B .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 .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D .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
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二下·姜堰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
(王勃《滕王阁》)
(2)
宁为百夫长,________。
(杨炯《从军行》)
(3)
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4)
________,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5)
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
(《论语·学而》)
(8)
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7分)
8. (5分)(2018·邹城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动驾驶汽车到底可不可行?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交通事故是人类死亡十大杀手中唯一的非疾病原因,而98%的交通事故由人为失误造成;此外,预计到2050年城市内交通拥堵时间将翻一倍。
由此,人们认为①________的理由是:②________,而且能为人们节省时间。
但是,让没有感情的机器开车,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机器,③________。
最近对德国民众的调查显示,60%的人不愿意尝试自动驾驶汽车。
9. (2分) (2017高一上·佛山期中) 下面是微信公众号的工作原理,请把这个思路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二上·汪清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
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像恶狗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
如果一遇到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
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