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化的“骆驼们”——浅析《骆驼祥子》小说与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1
相对于原著小说复合型的叙事结构,电影以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线为重点拍摄对象展开关系网络,是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中相当明智的一个决定。

与祥子和车(人和物)的感情相比,祥子与虎妞之间的纠葛(两性情感)更具受众吸引力,使影片叙事更加通俗化、大众化。

但选择大众化的同时,作品人物刻画的深刻性和沉郁压抑的冲击力也必将随之衰减。

一、虎妞形象的柔软化改编
1.小说形象特点。

虎妞,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小说中用尽了“黑墨”。

作者用直接、犀利、厌恶、不带一丝欣赏的笔触,或从祥子反感至极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或从李妈“像个黑炭”的陌生人视点,毫不留情地指出虎妞外表和内心的双重丑陋。

其对祥子那种密不透风的挤压、迫害,从祥子身上索要逝去的青春,用其诱拐获得的两性之间越过的那道身体“亲密关系”威胁、推搡着祥子走向灵灭、走向绝望。

2.电影形象特点。

在电影的改编下,原本象征着资产阶级压迫势力的虎妞竟带了几分柔情,添加了许多生动、细腻的情节。

比如虎妞在曹家大门外的那句“看什么看,没见过两口子啊!”吃完东西剔牙的动作、地道的老北京腔调,都给虎妞这一人物注入了更多角色自我的发声,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视点中。

这当然与斯琴高娃老师的精妙演绎分不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着创作者的思想设计。

循着这个思路,影片中为虎妞添加的一些情节,比如柔软地说要生小骆驼、小福子求谅解后赠予粮食、临终时渴望看祥子一眼等。

这些柔情色彩的添加,与小说纯然的批判不同,电影创作者意欲挖掘虎妞作为一个“活着”的女性,其内心深处被市侩掩埋的悸动和母性。

客观来看,影片对虎妞的改编是生动性有余,深刻性不足的。

影片省略了许多情节,比如虎妞与小福子的“友谊”是建立在歧视与利益上的,给小福子提供场所,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在后来以此扼住小福子的喉咙,散播闲言碎语,给予小福子再一次的欺压迫害。

还有虎妞贪二强子车的便宜,不顾念祥子的感受,自认为得了个“大便宜”,以及歧视大杂院的连续性情感与表现,在影片中只有哭泣时的一句话式的反映而不是持续性的暗线。

这一系列情节符合人物性格且能表现虎妞是“吃人”的资产阶级、黑暗压抑社会的象征,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社会陷入一片黑寂、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现实,具有十分强大的现世意义,而在电影中却并没有体现。

这导致虎妞这一人物缺乏了关键的黑暗压迫力,与原著小说中的形象是有出入的,其在更像一个“人”的同时愈发丧失了“吃人”的象征意义。

二、祥子形象改编的简单化
1.小说形象特点。

整部作品几乎都是围绕着祥子的遭遇、精神变化来进行的,然而阅读完小说后再来看电影,却会有遗憾的情绪萦绕心中无法平静,源于祥子这一人物在电影中的形象是欠些味道的,过于注重憨厚、老实、善良方面的刻画而忽略了人性中复杂、受牵制的因素,是被简单化、一般化了的。

小说一开头用洋洋洒洒大段文字描写了北平洋车夫的几种派别类型,不仅为情节,亦是为祥子这一人物在观者脑海中的人物设程。

祥子在这一背景环境下,是与众不同的,他心里有自个儿的主意,渴望拉上属于自己的车,获取“自由”与“自我”,有着极强的自控力,别人拉完车要来一壶犒劳犒劳自己,他从来不会让自己沉溺在虚无的交际、合群、珍馐之中,为了自己心里的“主意”
简单化的“骆驼们”
——浅析《骆驼祥子》小说与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差异
□雷晨阳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电影改编版的《骆驼祥子》与原著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
异,其核心是人物复杂性格塑造方面的简单化。

一方面论述电影在“虎妞”这一人物形象上的柔软化处理;另一方面阐释主人公“祥子”这一复杂形象处理的简单化、一般化。

【关键词】电影改编简单化人物形象
48
2021.01开心地劳动、努力。

祥子是乌泱泱的“旧”中独“新”的存在,他代表着跳脱出“旧”的黑暗社会的淤泥而追求“新”的自我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实证。

有了前面一心向新的美好作对比,才会有被旧势力的藤蔓缠绕束缚导致破裂的强烈冲击,而这一部分重要的描写在电影中是被省略的。

2.电影形象特点。

影片直接从祥子连人带攒钱买的车被抓走开始,忽略了对祥子攒钱的过程的阐释,忽略了祥子与其他车夫与众不同的刻画,这使得即使开头添加了祥子帮忙挑水的细节,也只能浅显地体现他的善良、不易,并未切入实质的点来展现。

且小说中的祥子在这一部分情节中,一开始为了让骆驼像是自己养的一样做出了一番“伪装”的,并未直接说明自己是刚从西边逃出的,买骆驼的老伯也并未从一开始就爽快答应,这实则映衬的是一个没有那么真诚纯真的动荡社会,大家都要为自己而活,影片缺少了这一侧面的刻画,对祥子主体悲惨性的刻画、观众情绪的代入是不利的。

关于祥子,小说中描写的其人性中不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往往是被删减或削弱掉的。

比如,在小福子的心意表露下,看到了她的家庭状况的拖累,祥子内心的懦弱、胆怯。

在小说末尾祥子渐渐融到那个集体中,
变得“合群”“懂事理”,原本引以为傲的坚实强壮的身体被拿来当作撒泼无赖的筹码,祥子一点一点走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堕落,更是灵魂的氧化。

而这些情节在电影中的描写几乎是没有的。

最后展现的只有祥子拉车日复一日憔悴的场景,为彰显其可怜还安排了巡警踢倒的戏码,他的精神变化、灵魂堕落并没有得到展现,这对祥子这一人物而言是不完整的,难免少了些“人”味儿和“新”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影版《骆驼祥子》在虎妞和祥子这两个人物上是做了比较大的改编,他们更生活化了,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不是富于深刻的批判性和象征意义的时代符号。

这对电影的传播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改编,但对还原原著那种立意深刻、性格形象饱满的立体化、个性化的人物来说,还是略带些遗憾的。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作品精选·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凌子风.骆驼祥子[Z].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不断进行融合,媒介的边界不断消融模糊的过程。

在不同媒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媒介类型,从而使媒介本质上发生变化。

比如,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的途径,除了口口相传外主要以书信为主,传播信息的符号形式为文字;近现代,广播的出现融合了文字与声音;后来,电视的出现又将图像融入前两者,带给受众视觉、听觉的享受;如今,AI、VR、5D 电影等新技术的出现,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这种变化也会给媒体的整体结构、生产方式、传播形式带来新的改变。

在媒介的不断融合中,传统媒体行业也不断寻求着创新。

二、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现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前身为创建于1949年11月28日的新黔日报社,报名《新黔日报》。

1957年1月1日,报名改为《贵州日报》。

2004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媒介融合下传统报业集团的发展方向
——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蒋易宏
【摘
要】在媒介进行全新融合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报业集团
该如何寻求突破?本文分析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媒介融合下的困境,寻求传统报业集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媒介融合创新受众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