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净土宗相关的密宗也被谭嗣同加以发挥,用以 论 证 心 力 的 “无 不 可 为 ”。
在说明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建构与杨文会的渊 源 之 后 ,梁启超提到了两条附加信息:第一,谭嗣 同以从佛教处“所 得 ”撰 写 《仁 学 》。这既反映了佛 教对于《仁 学 》提纲挈 领 的 作 用 ,又 印证了谭嗣同
的佛教思想与仁学以及《仁学》的密不可分。第 二 , 谭嗣同的佛教思想不仅对他本人至关重要,而且 影 响 了 梁 启 超 。这 是 因 为 ,谭 嗣 同 时 常 以 佛 教 “鞭 策”梁 启 超 ,他 的 “鞭策 ”对梁启超起了重要作用, 彻底改变了梁启超对佛教的态度。据梁启超本人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披露,康有为早在万木草 堂讲学时就以佛教教授学者,梁启超却对康有为 讲授的佛教不以为然。后 来 ,梁启超在谭嗣同的 “鞭 策 ”下 心 向 佛 教 ,从 此 对 佛 教 如 醉 如 痴 ,并且 “十分受用”。梁启超并没有具体解释谭嗣同是以 佛教的何种宗派说服自己的,从目前能够看到的 谭嗣同写给梁启超的书信判断,主要是脱胎于华 严宗的自度与度人、佛与魔的“圆融无碍”。(1)
在谭嗣同的佛教思想中,华严宗无疑占据最 显赫的位置。最直 接 的 证 据 是 ,他 将 “佛书 ”置于 《仁学》书目单的首位,而赫然排在“佛书 ”首位的 则是《华严经》。可 以 看 到 ,谭嗣同将“佛书 ”置于 “西 书 ”和“中国书”之 前 尚 且 不 够 ,还 特 意 说 明 “佛 书”专指“《华严》及心 宗 、相宗之书”。众所周知,先
由此可见,华严宗在康有为的佛教思想中占
佛教中的显学。康有 为 、谭嗣同对佛教宗派的选择 有重要地位。对于康有为的佛教思想,梁启超有过
印证了这一点,华严宗也因而成为两人对佛教宗 一段经典的介绍和评价,为理解康有为对佛教宗
派的共同选择。在这个前提下尚须进一步看到,康 派的好恶和取舍提供了注脚。
依据梁启超
二 、对华严教义的不同诠释
尽 管 康 有 为 、谭 嗣 同 都 对 华 严 宗 格 外 青 睐 ,然 而 ,两人对华严教义的具体阐释却相去甚远。例 如 ,华严宗的要旨和意趣是“圆融无碍”,康 有 为 、 谭 嗣 同 则 在 不 同 维 度 、沿 着 不 同 的 思 路 对 此 进 行 诠释和阐发。结果是,凭借对“圆融无碍”不同意蕴 的彰显和挖掘,两人最终演绎出不同内涵的华严 宗。
文会深通“法相”、“华严”两 宗 ,而以“净 土”教 学 者 ,学者渐敬信之。谭嗣同从之游一 年 ,本其所得以著《仁 学 》,尤常鞭策其友梁
启超。[5] 依据梁启超的这个说法,谭嗣同的佛缘与杨 文 会 密 切 相 关 ,杨 文 会 的 佛 教 思 想 给 谭 嗣 同 以 巨 大影响。尽管谭嗣同并没有出家,然 而 ,他在从游 一年的时间里深得杨文会的亲炙。作为近代著名 的佛教理论家,杨文会精通华严宗和法相宗(唯识 宗 ),同时以净土宗教学。从游一年的经历使谭嗣 同精通华严宗、唯识宗,还涉猎了净土宗。谭嗣同 对华严宗顶礼膜拜,对 唯 识 宗 、净土宗倍加推崇,
有 《华 严 经 》,后 有 华 严 宗 ,华 严 宗 的 得 名 就 是 因 为
奉《华严经》为至尊宝典而来。因 此 ,仅凭谭嗣同将 《华严经》置于“佛书”之首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华
严宗在谭嗣同佛教思想中拥有其他宗派无法比拟 的 地 位 。从 他 所 讲 的 佛 学 、仁 学 内 容 来 看 ,无论将
之一便是包括华严宗、唯 识 宗 、天台 宗 、禅宗和净 土宗在内的大多数宗派都得以复兴。尽管如此,近
相同。[2] 《华严》之 推 理 以 十 ,闻 一 知 十 之 义 也 ,
代 哲 学 家 对 佛 教 的 不 同 宗 派 是 有 偏 袒 的 。其 中 ,华
孔子皆已包之。[3]
严宗受到近代哲学家的普遍推崇,因而成为近代
有 为 、谭嗣同对华严宗的教义进行了不同选择和 的介绍和概括,康有为的佛教思想建构“纯得力大
诠 释 ,建构了两种不同样式和形态的华严宗。
乘 ,而以华严宗为归”。显而易见,康有 兼 顾 小 乘 大
― 、对华严宗的共同推崇
相 径 庭 。进 一 步 剖 析 可 以 看 到 ,康 有为在大乘之中
过孔佛互释阐发自己的主张。因此,他一而再,再 在康有为的佛教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
而三地宣称:
对康有为的佛教观乃至宗教观产生了决定性影
佛 学 除 人 伦 外 ,其 余 道 理 与 孔 子 合 。[|]
响。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 *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康有为孔教思想研究”(18JHQ024)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 ),女 ,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至 此 可 见 ,康 有 为 、谭嗣同都在众多的佛教 宗 派 中 偏 袒 华 严 宗 。虽 然 人 世 救 世 的 道 义 担 当 使 两 人 共 同 青 睐 华 严 宗 ,但 是 ,相去甚远的师承关 系 、思 想 渊 源 、学术经历和价值旨趣促使康有为、
98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谭 嗣 同 在 同 好 华 严 宗 的 同 时 ,对 佛 教 的 诸 多 派 别 进行了不同的偏袒和选择。反 过 来 ,康 有 为 、谭 嗣同对佛教不同宗派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 两 人 对 华 严 宗 的 解 读 和 诠 释 ,最 终 导 致 两 人 包 括 华严建构在内的佛教思想建构的不同。
对 于 华 严 宗 的 “圆 融 无 碍 ”,康 有 为 与 其 说 注 重 教 义 阐 发 ,毋 宁 说 更 在 意 实 际 运 用 。具 体 地 说 , 他热衷于运用“圆融无碍”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意趣 辨 梳 、厘定公羊三世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个原因, 康有为讲得最多的是据乱世、升平世与太平世的 并 行 不 悖 ,小 康 与 大 同 以 及 佛 教 与 孔 教 之 间 的 “圆 融 无 碍 "。这 就 是 说 ,华 严 宗 给 予 康 有 为 的 是 圆 通 、 开 放 的 心 态 、立 场 和 价 值 ,而 不 是 具体的概念或教 旨。可 以 看 到 ,他 将 “圆 融 无 碍 ”运 用 到 社 会 、历史 领 域 ,关注现 实 与 理 想 、人世与出世的关系,并以 “圆 融 无 碍 ”、并 行 不 悖 来 透 视 和 处 理 这 些 关 系 。 “圆融无碍”使康 有 为 受 益 匪 浅 ,即使在出世时也 不忘人世。例 如 ,他早期崇尚长生久视的道教,心 系 千 百 万 年 之 后 人 人 极 乐 的 大 同 世 界 。尽 管 如 此 , 康有为却能够在心“有 ”旁骛之时为“立孔教为国 教 ”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入世、救世。与此同时,
不生不灭界定为“仁之体”,还是笃信世界万物的 “三世一时”“一多相容”,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华 严 宗 在 仁 学 以 及 《仁学》 中首屈一指的地位和作 用。
梁 启 超 对 谭 嗣 同 游 学 经 历 和 《仁 学 》内容的介 绍 ,从一个侧面披露了佛教尤其是华严宗对谭嗣 同思想至关重要。对 此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中如是说:
华 严 宗 促 使 康 有 为 在 入 世 、救 世 之 时 不 忘 出 世 ,并 且 越 到 晚 年 越 倾 向 于 出 世 。对 于 这 一 点 ,他 在 《大 同书》之 后 的 《诸 天 讲 》中 大 声 疾 呼 不 做 家 人 、不做 国人而做天人的诸天之游便是极致表达。入世与 出世是康有为所纠结的,现实与理想则是他必须 面 对 的 。面 对 这 些 矛 盾 和 困 惑 ,康有为找到了华严 宗的“圆融无碍”作为解决之道。在他的视界中,华 严宗的“四法界”说直指现世与未来、现实与理想 的 关 系 。“理 法 界 ”侧 重 未 来 的 极 乐 世 界 ,“事 法 界 ” 则 标 志 现 世 的 苦 难 。“四 法 界 ”之 间 的 “圆 融 无 碍 ” 证明了现实之苦难与未来之极乐完全可以圆融无 碍 ,更为他厘定孔教大同与小康之间的关系提供
态度是一致的,然 而 ,两人对华严宗的教义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诠释。具 体 地 说 ,康有为热衷于华严宗的
“圆 融 无 碍 ”,并 运 用 这 一 致 思 方 向 和 价 值 意 趣 辨 梳 、厘 定 公 羊 三 世 之 间 的 关 系 。在 谭 嗣 同 那 里 ,华严宗的 “三界唯心”“六相圆融”是 解 释 世 界 的 制 胜 法 宝 六 相 圆 融 ”也是解开世界和人我关系的一把钥匙。康有
青 睐 华 严 宗 ,以 至 他 的 佛 教 乃 至 哲 学 思 想 以 华 严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建构都容纳了佛教要 宗为归宿,与梁启超同时推崇四教— 华 严 宗 、唯
素 ,并且都在对佛教派别的拣择中推崇华严宗。
识 宗 、天台宗和禅宗有明显区别。在对康有为佛教
康有为在推崇孔教的同时推崇佛教,甚至通 思想的归纳上,梁启超可谓深谙师道,华严宗的确
为 、谭嗣同对华严宗的不同侧重和解读表明了不同的佛教观,也使两人的华严宗建构呈现两种不同样式
和形态。
关键词:康有为;谭嗣同;华严宗;儒佛互释;近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 (2021)03-0097-006
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复兴是全面的,主要表现
《华严经》与《四书》、“六 经 ”比 较 ,无不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魏义霞
(1.黑 龙 江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哈 尔 滨 〖50080;2.黑 龙 江 省 中 国 近 现 代 思 想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哈 尔 滨 150080)
摘要:华严宗在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中受到普遍关注,因而成为近代佛教中的显学。康 有 为 、谭嗣同都 对华严宗倍加关注,致使华严宗成为两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 管 康 有 为 、谭嗣同推崇华严宗的
向: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
97
择 浓 搞 i f 2021.3
诚 然 ,康有为有过小乘大乘并行不悖的论证, 正如他声称孔教向往大同而不废小康一样。尽管 如 此 ,从康有为佛教思想的主旨来看,大乘佛教特 别是华严宗显然在其中占据绝对优势。康有为秉
持 “有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的信念,拯救全 世界的初衷决定了他对佛教派别的选择不可能侧 重以个人解脱为究竟的小乘佛教— 梁启超将此 称 为 “纯 得 力 大 乘 ”;在 大 乘 之 中 ,华 严 宗 给 康 有 为 以根本性的影响— 梁 启 超 称 之 为 “以华严宗为 归 ”。这 是 因 为 ,就 行 为 方 式 和 拯 救 次 第 而 言 ,华严 宗 的 “理 事 无 碍 ”“事 事 无 碍 ”伸 张 了 康 有 为 “圆融 无 碍 ”的 致 思 方 向 和 价 值 旨 趣 。借 此 兼 顾 现 实与理 想 ,康有为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并行不悖 的思路大小无择。华严宗以法界圆满为极乐,犹如 孔 教 以 太 平 大 同 为 指 归 。具 体 地 说 ,对于如何求得 圆满和臻于极乐,华严宗将圆满、极 乐 与 人 世 、救 世 联 系 起 来 ,坚 信 世 间 法 界 弃 世 界 必 不 得 圆 满 ,出 世 也 必 不 得 极 乐 ,在 这 个 前 提 下 普 度 众 生 ,无论根 器如何皆一并度之;孔教以大同境界为最高理想, 却 大 小 无 择 ,故 而 据 乱 世 、升 平 世 和 太 平 世 并 行 不 悖 。康有为依托华严宗的“圆融无碍”厘定公羊三 世 的 关 系 ,秉 持 据 乱 世 、升平 世 和 太 平 世 并 行 不 悖 的 理 念 ,进 而 对 现 实 与 理 想 、出 世 与 人 世 进行协 调 。基于康有为对华严宗的发挥以及对佛教与孔 教 的 互 释 ,梁启超评价 康 有 为 所 讲 的 孔 教 就 是 华 严宗:“孔教者佛法之华严宗也。”W9S康有为不仅 直接将孔教比喻为华严宗,而且在对现世的救赎 中 践 行 人 世 、救 世 的 宗 旨 。正 因 为 如 此 ,梁启超评 价 说 :“先 生 任 事 ,不 择 小 大 。常 言 事 无 小 大 ,惟在 比 较 。与 大 千 世 界 诸 星 诸 天 比 ,何 者 非 小 ?与 血 轮 、 微 虫 、兔 尘 、芥子比,何者非大?谓有小大者,妄生 分 别 耳 。,
在说明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建构与杨文会的渊 源 之 后 ,梁启超提到了两条附加信息:第一,谭嗣 同以从佛教处“所 得 ”撰 写 《仁 学 》。这既反映了佛 教对于《仁 学 》提纲挈 领 的 作 用 ,又 印证了谭嗣同
的佛教思想与仁学以及《仁学》的密不可分。第 二 , 谭嗣同的佛教思想不仅对他本人至关重要,而且 影 响 了 梁 启 超 。这 是 因 为 ,谭 嗣 同 时 常 以 佛 教 “鞭 策”梁 启 超 ,他 的 “鞭策 ”对梁启超起了重要作用, 彻底改变了梁启超对佛教的态度。据梁启超本人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披露,康有为早在万木草 堂讲学时就以佛教教授学者,梁启超却对康有为 讲授的佛教不以为然。后 来 ,梁启超在谭嗣同的 “鞭 策 ”下 心 向 佛 教 ,从 此 对 佛 教 如 醉 如 痴 ,并且 “十分受用”。梁启超并没有具体解释谭嗣同是以 佛教的何种宗派说服自己的,从目前能够看到的 谭嗣同写给梁启超的书信判断,主要是脱胎于华 严宗的自度与度人、佛与魔的“圆融无碍”。(1)
在谭嗣同的佛教思想中,华严宗无疑占据最 显赫的位置。最直 接 的 证 据 是 ,他 将 “佛书 ”置于 《仁学》书目单的首位,而赫然排在“佛书 ”首位的 则是《华严经》。可 以 看 到 ,谭嗣同将“佛书 ”置于 “西 书 ”和“中国书”之 前 尚 且 不 够 ,还 特 意 说 明 “佛 书”专指“《华严》及心 宗 、相宗之书”。众所周知,先
由此可见,华严宗在康有为的佛教思想中占
佛教中的显学。康有 为 、谭嗣同对佛教宗派的选择 有重要地位。对于康有为的佛教思想,梁启超有过
印证了这一点,华严宗也因而成为两人对佛教宗 一段经典的介绍和评价,为理解康有为对佛教宗
派的共同选择。在这个前提下尚须进一步看到,康 派的好恶和取舍提供了注脚。
依据梁启超
二 、对华严教义的不同诠释
尽 管 康 有 为 、谭 嗣 同 都 对 华 严 宗 格 外 青 睐 ,然 而 ,两人对华严教义的具体阐释却相去甚远。例 如 ,华严宗的要旨和意趣是“圆融无碍”,康 有 为 、 谭 嗣 同 则 在 不 同 维 度 、沿 着 不 同 的 思 路 对 此 进 行 诠释和阐发。结果是,凭借对“圆融无碍”不同意蕴 的彰显和挖掘,两人最终演绎出不同内涵的华严 宗。
文会深通“法相”、“华严”两 宗 ,而以“净 土”教 学 者 ,学者渐敬信之。谭嗣同从之游一 年 ,本其所得以著《仁 学 》,尤常鞭策其友梁
启超。[5] 依据梁启超的这个说法,谭嗣同的佛缘与杨 文 会 密 切 相 关 ,杨 文 会 的 佛 教 思 想 给 谭 嗣 同 以 巨 大影响。尽管谭嗣同并没有出家,然 而 ,他在从游 一年的时间里深得杨文会的亲炙。作为近代著名 的佛教理论家,杨文会精通华严宗和法相宗(唯识 宗 ),同时以净土宗教学。从游一年的经历使谭嗣 同精通华严宗、唯识宗,还涉猎了净土宗。谭嗣同 对华严宗顶礼膜拜,对 唯 识 宗 、净土宗倍加推崇,
有 《华 严 经 》,后 有 华 严 宗 ,华 严 宗 的 得 名 就 是 因 为
奉《华严经》为至尊宝典而来。因 此 ,仅凭谭嗣同将 《华严经》置于“佛书”之首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华
严宗在谭嗣同佛教思想中拥有其他宗派无法比拟 的 地 位 。从 他 所 讲 的 佛 学 、仁 学 内 容 来 看 ,无论将
之一便是包括华严宗、唯 识 宗 、天台 宗 、禅宗和净 土宗在内的大多数宗派都得以复兴。尽管如此,近
相同。[2] 《华严》之 推 理 以 十 ,闻 一 知 十 之 义 也 ,
代 哲 学 家 对 佛 教 的 不 同 宗 派 是 有 偏 袒 的 。其 中 ,华
孔子皆已包之。[3]
严宗受到近代哲学家的普遍推崇,因而成为近代
有 为 、谭嗣同对华严宗的教义进行了不同选择和 的介绍和概括,康有为的佛教思想建构“纯得力大
诠 释 ,建构了两种不同样式和形态的华严宗。
乘 ,而以华严宗为归”。显而易见,康有 兼 顾 小 乘 大
― 、对华严宗的共同推崇
相 径 庭 。进 一 步 剖 析 可 以 看 到 ,康 有为在大乘之中
过孔佛互释阐发自己的主张。因此,他一而再,再 在康有为的佛教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
而三地宣称:
对康有为的佛教观乃至宗教观产生了决定性影
佛 学 除 人 伦 外 ,其 余 道 理 与 孔 子 合 。[|]
响。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 *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康有为孔教思想研究”(18JHQ024)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 ),女 ,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至 此 可 见 ,康 有 为 、谭嗣同都在众多的佛教 宗 派 中 偏 袒 华 严 宗 。虽 然 人 世 救 世 的 道 义 担 当 使 两 人 共 同 青 睐 华 严 宗 ,但 是 ,相去甚远的师承关 系 、思 想 渊 源 、学术经历和价值旨趣促使康有为、
98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谭 嗣 同 在 同 好 华 严 宗 的 同 时 ,对 佛 教 的 诸 多 派 别 进行了不同的偏袒和选择。反 过 来 ,康 有 为 、谭 嗣同对佛教不同宗派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 两 人 对 华 严 宗 的 解 读 和 诠 释 ,最 终 导 致 两 人 包 括 华严建构在内的佛教思想建构的不同。
对 于 华 严 宗 的 “圆 融 无 碍 ”,康 有 为 与 其 说 注 重 教 义 阐 发 ,毋 宁 说 更 在 意 实 际 运 用 。具 体 地 说 , 他热衷于运用“圆融无碍”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意趣 辨 梳 、厘定公羊三世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个原因, 康有为讲得最多的是据乱世、升平世与太平世的 并 行 不 悖 ,小 康 与 大 同 以 及 佛 教 与 孔 教 之 间 的 “圆 融 无 碍 "。这 就 是 说 ,华 严 宗 给 予 康 有 为 的 是 圆 通 、 开 放 的 心 态 、立 场 和 价 值 ,而 不 是 具体的概念或教 旨。可 以 看 到 ,他 将 “圆 融 无 碍 ”运 用 到 社 会 、历史 领 域 ,关注现 实 与 理 想 、人世与出世的关系,并以 “圆 融 无 碍 ”、并 行 不 悖 来 透 视 和 处 理 这 些 关 系 。 “圆融无碍”使康 有 为 受 益 匪 浅 ,即使在出世时也 不忘人世。例 如 ,他早期崇尚长生久视的道教,心 系 千 百 万 年 之 后 人 人 极 乐 的 大 同 世 界 。尽 管 如 此 , 康有为却能够在心“有 ”旁骛之时为“立孔教为国 教 ”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入世、救世。与此同时,
不生不灭界定为“仁之体”,还是笃信世界万物的 “三世一时”“一多相容”,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华 严 宗 在 仁 学 以 及 《仁学》 中首屈一指的地位和作 用。
梁 启 超 对 谭 嗣 同 游 学 经 历 和 《仁 学 》内容的介 绍 ,从一个侧面披露了佛教尤其是华严宗对谭嗣 同思想至关重要。对 此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中如是说:
华 严 宗 促 使 康 有 为 在 入 世 、救 世 之 时 不 忘 出 世 ,并 且 越 到 晚 年 越 倾 向 于 出 世 。对 于 这 一 点 ,他 在 《大 同书》之 后 的 《诸 天 讲 》中 大 声 疾 呼 不 做 家 人 、不做 国人而做天人的诸天之游便是极致表达。入世与 出世是康有为所纠结的,现实与理想则是他必须 面 对 的 。面 对 这 些 矛 盾 和 困 惑 ,康有为找到了华严 宗的“圆融无碍”作为解决之道。在他的视界中,华 严宗的“四法界”说直指现世与未来、现实与理想 的 关 系 。“理 法 界 ”侧 重 未 来 的 极 乐 世 界 ,“事 法 界 ” 则 标 志 现 世 的 苦 难 。“四 法 界 ”之 间 的 “圆 融 无 碍 ” 证明了现实之苦难与未来之极乐完全可以圆融无 碍 ,更为他厘定孔教大同与小康之间的关系提供
态度是一致的,然 而 ,两人对华严宗的教义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诠释。具 体 地 说 ,康有为热衷于华严宗的
“圆 融 无 碍 ”,并 运 用 这 一 致 思 方 向 和 价 值 意 趣 辨 梳 、厘 定 公 羊 三 世 之 间 的 关 系 。在 谭 嗣 同 那 里 ,华严宗的 “三界唯心”“六相圆融”是 解 释 世 界 的 制 胜 法 宝 六 相 圆 融 ”也是解开世界和人我关系的一把钥匙。康有
青 睐 华 严 宗 ,以 至 他 的 佛 教 乃 至 哲 学 思 想 以 华 严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建构都容纳了佛教要 宗为归宿,与梁启超同时推崇四教— 华 严 宗 、唯
素 ,并且都在对佛教派别的拣择中推崇华严宗。
识 宗 、天台宗和禅宗有明显区别。在对康有为佛教
康有为在推崇孔教的同时推崇佛教,甚至通 思想的归纳上,梁启超可谓深谙师道,华严宗的确
为 、谭嗣同对华严宗的不同侧重和解读表明了不同的佛教观,也使两人的华严宗建构呈现两种不同样式
和形态。
关键词:康有为;谭嗣同;华严宗;儒佛互释;近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 (2021)03-0097-006
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复兴是全面的,主要表现
《华严经》与《四书》、“六 经 ”比 较 ,无不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魏义霞
(1.黑 龙 江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哈 尔 滨 〖50080;2.黑 龙 江 省 中 国 近 现 代 思 想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哈 尔 滨 150080)
摘要:华严宗在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中受到普遍关注,因而成为近代佛教中的显学。康 有 为 、谭嗣同都 对华严宗倍加关注,致使华严宗成为两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 管 康 有 为 、谭嗣同推崇华严宗的
向: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
97
择 浓 搞 i f 2021.3
诚 然 ,康有为有过小乘大乘并行不悖的论证, 正如他声称孔教向往大同而不废小康一样。尽管 如 此 ,从康有为佛教思想的主旨来看,大乘佛教特 别是华严宗显然在其中占据绝对优势。康有为秉
持 “有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的信念,拯救全 世界的初衷决定了他对佛教派别的选择不可能侧 重以个人解脱为究竟的小乘佛教— 梁启超将此 称 为 “纯 得 力 大 乘 ”;在 大 乘 之 中 ,华 严 宗 给 康 有 为 以根本性的影响— 梁 启 超 称 之 为 “以华严宗为 归 ”。这 是 因 为 ,就 行 为 方 式 和 拯 救 次 第 而 言 ,华严 宗 的 “理 事 无 碍 ”“事 事 无 碍 ”伸 张 了 康 有 为 “圆融 无 碍 ”的 致 思 方 向 和 价 值 旨 趣 。借 此 兼 顾 现 实与理 想 ,康有为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并行不悖 的思路大小无择。华严宗以法界圆满为极乐,犹如 孔 教 以 太 平 大 同 为 指 归 。具 体 地 说 ,对于如何求得 圆满和臻于极乐,华严宗将圆满、极 乐 与 人 世 、救 世 联 系 起 来 ,坚 信 世 间 法 界 弃 世 界 必 不 得 圆 满 ,出 世 也 必 不 得 极 乐 ,在 这 个 前 提 下 普 度 众 生 ,无论根 器如何皆一并度之;孔教以大同境界为最高理想, 却 大 小 无 择 ,故 而 据 乱 世 、升 平 世 和 太 平 世 并 行 不 悖 。康有为依托华严宗的“圆融无碍”厘定公羊三 世 的 关 系 ,秉 持 据 乱 世 、升平 世 和 太 平 世 并 行 不 悖 的 理 念 ,进 而 对 现 实 与 理 想 、出 世 与 人 世 进行协 调 。基于康有为对华严宗的发挥以及对佛教与孔 教 的 互 释 ,梁启超评价 康 有 为 所 讲 的 孔 教 就 是 华 严宗:“孔教者佛法之华严宗也。”W9S康有为不仅 直接将孔教比喻为华严宗,而且在对现世的救赎 中 践 行 人 世 、救 世 的 宗 旨 。正 因 为 如 此 ,梁启超评 价 说 :“先 生 任 事 ,不 择 小 大 。常 言 事 无 小 大 ,惟在 比 较 。与 大 千 世 界 诸 星 诸 天 比 ,何 者 非 小 ?与 血 轮 、 微 虫 、兔 尘 、芥子比,何者非大?谓有小大者,妄生 分 别 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