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各导学案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氓》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诗歌总集西周春秋 305篇诗三百
2、风雅颂风骚民间歌谣宫廷乐歌宗庙祭祀的乐歌
3、赋比兴
4、(略)
(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略)
2、B
(三)重点精讲和疑点探究
1、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愆:动词,拖延将:动词,请,愿贿:名词,财物耽:动词,沉溺
徂:动词,往渐:动词,溅湿,浸湿爽:名词,过错德:名词,品德,德行言:助词,无实义遂:动词,顺心,满足隰:名词,低洼的地方以:介词,把以:连词,来
(2)古今异义
至于
..顿丘古义:直到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过错今义:表示看别人不顺眼或心里不高兴、不舒服
总角之宴.古义:快乐今义:酒席,宴会
(3)通假字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相当于“唉”)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4)词类活用
黄:名词作动词,变黄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夙、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氓》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抒情诗,全诗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写了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由欢喜到悲伤,怨恨,以至决绝的情感变化过程,让我们感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四)课后巩固练习
1、D
2、D
3、B
4、C
5、略
第二课时
(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2、答案:纯真热情
3、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悔恨多于哀伤
4、答案:清醒、刚烈
采薇答案
1、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3、思路脉络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
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春、夏、秋,后面回家时是冬天)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的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理解课文。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1)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
(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
(2分)
(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
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
(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2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2分)(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
)
第五课离骚第一课时答案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1.①miǎn②yuán③jì④jí2.D 3.D4.(见课本注解)
二、基础知识检测
一、1—7(见课本)8.内心独白,比兴和象征9.遭受忧愁10.(见课本注释)
二、11.A
离骚第二课时答案
答案: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
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表现手法
比喻: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
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对比: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
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二、探究阅读
1、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要热爱祖国。
四、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
3、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
不忍为此态也!
4、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
圣之所厚。
5、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
好修以为常。
6、《离骚》中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7、《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答案
1、字音
衿jīn 呦yōu 掇duō陌mò阡qiān 讌yàn 匝zā哺bǚ
2、诗歌整体鉴赏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
低沉的?
明确:不然。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3、思考问题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③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在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
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日清过关答案
⑴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
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⑵运用了典故,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⑶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归园田居导学案答案
整体感知课文
1、“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⑴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官场。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⑵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⑶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
⑷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涉江采芙蓉答案】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答案
自主学习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1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状语后置);
3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6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
7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8引(之)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
“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5、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7、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例:其致一也一样。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3)一觞一咏一边……一边……。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3、期(jī )年之后周、满
4、、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日清过关】
崇山峻岭:形容高大的山,高大的岭。
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游目骋怀:放纵日力观察事物.开畅胸怀欣赏风景。
放浪形骸:形容行为放荡,不拘任何约束,如“直醉得东倒两歪,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指思想感情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答案
合作探究
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
括。
)
1、记叙兰亭盛况;
2、抒发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本文是一部游宴诗集的序,先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引发议论,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生死不能等量齐观,不能消极地看待生命与生活,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进而表达了批评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2、[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3[、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附加: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4、[第三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三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
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
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
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5、[由第一、二自然段的“乐”到第三自然段转“悲”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
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
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日清过关
1.B。
A项,“癸”应读“guǐ”,“殊”应读“shū”;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2.B。
A项,修:长。
C项,化:自然。
D项,喻:明白。
3. B。
B项,期:满一年。
4. A。
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5. A 。
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6. C。
例句与A、B、D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7. C。
C项,“俯仰一世”意为“一俯一仰之间,一生已过。
比喻人生短暂”。
8. 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9. A。
A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错。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1、生字词:
壬戌(ré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
3、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歌唱。
)
歌曰:(名词,歌词。
)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曲。
)
望: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