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热肠的师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道热肠的师者
作者:谢昌达
来源:《当代教育》2016年第04期
萧瑟秋风,延绵阴雨,增添了心中的哀伤。

10月22日,我陪同北京、重庆的友人从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旅游采风归来,翻开前几日的报纸:“著名作家王蔚桦因病辞世”的醒目标题跃入眼眶。

对这个不幸的消息难以置信。

两个月前,我曾与冯飞、莫洪军、郭渊等人一同登门探望,当时先生虽身体虚弱,但精神尚佳,谈吐自如,思路清晰,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不忘关怀乌当的文学后生。

我们都祝福他安心养病,早日康复,到乌当走走。

可做梦也没想到,先生这么快就走了。

拜读先生通过冯飞转赠的、还散发着墨香的两卷《王蔚桦作品自选集》,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

我与蔚华先生的初识,是1980年我参加创办不久的《贵阳晚报》举办的首期通讯员培训班,有幸听过他关于副刊稿件写作的授课。

其间,我不时拿着习作请他斧正,他热情待人,从不推辞。

他给我的印象是:为人谦和。

我们都亲切叫他“慰桦老师”。

我与蔚桦老师从相识到以后30多年的交往中,他成为我写作及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做人处世的楷模。

在我眼中,蔚桦老师不仅是一位让人崇敬、慈爱的兄长,更是一位廉顺和蕴、古道热肠的师者。

他儒雅的风度、仁者的风范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蔚桦老师热爱乌当这片热土,更关心乌当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文化事业。

21世纪初,乌当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可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较兄弟区、市、县滞后,新闻宣传没有自己的载体,文艺队伍没有组织统领,文艺创作没有自己的阵地。

于是,他多次向区委领导建议,办一张报纸,把文联建立起来。

经他与时任市人大副主任、原《贵阳日报》总编缉张学武举荐,区委调任我为区报总编辑。

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命名为《新天报》的乌当区委机关报于2000年元旦正式创刊,蔚桦老师还撰文在创刊号刊上出祝贺。

在筹办期间,从版式的设计、版面的分工、栏目设置等方面均得了到他的亲切指导,此后又对如何办好副刊不断为我出谋支招。

经过不断改进,报纸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000年12月,我带着报纸出席了在赤水市召开的西南四省、市、县报总编辑年会,《新天报》的版式让人耳目一新,内容丰富多彩的副刊更是受到同行们的称赞,纷纷要求互相交换。

2001年,乌当区文联成立,蔚桦老师与从乌当走出去的我省著名女作家余未人到会祝贺。

蔚桦老师希望乌当办一张报纸、成立文联组织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蔚桦老师不仅一生笔耕不辍,以开阔的精神视野、丰厚的文化积淀、深刻的历史感悟,写下了多部传世佳作,而且甘当文坛的铺路石和文学人才培养的人梯,善于扶老携幼、助人为
乐,成为贵州文坛的佳话。

乌当有线电视台记者、青年作家冯飞用了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贵阳清代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准备写一部有关“贵阳教案”的历史小说。

蔚桦老师看了冯飞拟出的创作提纲,很是高兴,便主动协调多方,最终单位给冯飞批了两年的“创作假”,专门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大清血地》。

后生郭渊是水城边远山区的农家娃,考入贵阳师专美术系后,却偏爱诗歌创作。

当时任教贵阳师专的蔚桦老师不仅将郭渊的习作选编成诗集并亲自作序,还筹措经费出版……
恩师已逝,音容宛在。

蔚桦老师虽然走了,但他“视文学为生命”的精神永远是后继者们学习的楷模,他仁者风范、古道热肠的人生永不落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